潘玉珊
日前,中國美術學院集結了長期關心中國城鄉發展的各界專家學者,從他們的經驗和研究出發,圍繞“生態環境”“文旅振興”“藝術鄉建”“民藝復興”“文學影像”“公共美育”等方向,舉行了“下一站NEXT STATION·美麗中國系列論壇”相關學術活動,意在立足中國大地,聚焦人民生活世界的修復、激活與再造,探索城市更新、鄉村建設的創新思路,共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讓美麗中國的社會實踐在更系統、更學術、更具國際視野的知識系統下繼續生發、壯大。
下一站,希望的田野
藝術之力——共塑中國美麗形象
未來鄉村該如何發展?是當下全球矚目且研究的熱點話題。在當代中國,無論是田園鄉村的建設振興、社區城市的活化更新,還是非遺技藝的古今傳承、文旅相融的創新探索,中國各領域的文藝工作者正在以“藝術之力”喚發人文新聲,為構建美麗中國形象、助力國家文化傳播而努力。3月18日,“下一站NEXT STATION·美麗中國系列論壇”的首場,由中國網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的“藝術之力——共塑中國美麗形象”學術論壇在京召開。論壇旨在聚合在藝術領域傳播中國聲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和實踐者,通過政策解讀、文旅創新、藝術鄉建、公共藝術和國際傳播等角度,展開多維度的探討。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副主任閔令超指出,“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展覽展現了中國藝術工作者們通過不同角度在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中作出的探索和努力,這些經典案例不僅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了智慧,積累了寶貴經驗,也是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寫照。他相信,此次活動集合各行業的有識之士,為美麗中國事業建言獻策,定能推動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出貢獻。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教授以《觀2023美麗中國紀事有感》為題深度解讀了展覽主題。方李莉認為此次展覽探索了現代大學教育的發展之路。新時代以來,中國美術學院一直秉持“以鄉土為學院,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理念,倡導“以中國美術助力美麗中國”。在大學教育中,鼓勵學生走出書齋,進入社會實踐現場,學以致用,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并胸懷天下,深刻洞察人類發展的進步潮流及關切人民普遍之關切,成為現代大學教學的成果典范。更具建設性意義的是,該展覽在記錄中國人的生活、發現中國人的創造的同時,與各行各業的學者們共同瞭望中國的未來發展之路,通過“提案”的收集了解人們對未來的期許并征集解決方案,對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行了深入探索。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藝術學院教授向勇以《新鄉土主義視角下文化鄉建的思考與行動》為題,梳理了中國百年鄉建的發展歷程,提出當下中國“新鄉土主義”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錨點,“新鄉土主義”強調城鄉各自發展又互補共生的關系,強調守正與創新的新舊之交,更延展到家國一體的愿景和己任。他表示,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關于“美麗中國”的展覽涉及從物質、空間到經濟,再到社會,是一個綜合的激發。在談及如何推進文化鄉建的問題時,向勇認為,文化鄉建需要一個有利的生態系統來扎根、創新和繁榮。系統的文化鄉建需要從“文教鄉建——鑄魂”“文遺鄉建——培基”“文藝鄉建——塑形”和“文創鄉建——強體”四個角度進行強化,共同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激活培育,進而去塑造鄉村特色產業的振興。而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根土意識,尊重天人合一的自然規律;進行活態涵養,從而達到物盡其用;并且激發戀地情結,將個人情感與手作創意相結合方能呈現匠心之作。
主旨演講后,嘉賓們還共同圍繞“藝術與設計在構建中國國家文化形象方面的作用”“鄉村及美麗中國形象建設”“美麗中國形象的國際傳播”和“共建美麗中國進程中青年人才培養及機制”等議題展開討論。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通過案例分享、學術交流和頭腦風暴的方式共同為“美麗中國”事業獻計獻策。
下一站,跨界與聯結
數字生活的未來圖景
數字技術進入到社會生活場景中,面對的都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復雜界面,它需要多層次的協商和協作,才能完成從技術到應用的落地。展覽“數字”板塊中聚焦的案例,呈現了新一代數字技術的革新和創新及其如何誘發和激發中國的城市更新、共同生活創新的過程。3月19日,展覽系列學術活動“下一站NEXT STATION·美麗中國系列論壇” 第二場“跨界與聯結——數字生活的未來圖景”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國美術學院和復雜問題研究院聯合召集,邀請了不同領域的嘉賓齊聚一堂,從創意者、管理者和運營者的身份出發,以多視角來展開數字賦能產業創新、城市創新和生活創新過程中的成果與困境、探索與實踐,并通過跨學科觀察,透析數字技術在社會中的架構作用,以及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所帶來的全新可能,展望未來美好的數字生活。
“國仁信合”執行董事張彥杰的論壇分享主題為《數字技術促進城鄉融合》,他認為目前農村的發展現狀存在“人零、地散、組織弱”的現象,即農村人口越來越少、土地資源較為分散和經濟組織能力不足。農村資產價值化,是“國仁信合”20年來鄉村建設的最新成果。他們將村莊資產轉變為可以被市場衡量的標準化資產,聚合在合作社里,以縣域為單位形成對外招商平臺,吸引外來投資,從而實現資源和資產的融合、人員的流動。同時,團隊借助于區塊鏈技術,嘗試推出了“數字村民”項目,為村莊引入資源,吸引村民通過“數字藏品”投資參與到鄉村發展進程中,推動城鄉融合或城鄉資源的流動。
數字技術徹底改變了創作和體驗藝術的形式,除傳統藝術形式外,還有諸如物聯網、互聯網、軟件藝術、數字裝置和虛擬現實技術等領域涌現出大量的創新實踐。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批準成立的“虛擬環境下的文藝創作重點實驗室”,以數字演藝為發展方向,深入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和學術交流。實驗室主任鐵鐘在主題《數據驅動的文化價值的創新與傳承》分享中表示,實驗室在參與上海圖書館(新東館)的數字化設計中,不僅對數據進行了搜集,還根據數據的詳細特點和相關的類型進行了分析,按照時間線分解數據,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完整地感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建筑等內容,以敘事的模式將原來的簡單鋪陳的傳播模式進行了改進。他們把每一個歷史人物以及每一個人物相關的事件做成了一個“基因”,再通過一個信息因子來向外進行擴展,從而梳理成一個完整的數據樹。觀眾可以依據自身的理解和自我的喜好,來推進知識傳播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種新的博物館沉浸模式或瀏覽模式,這是實驗室通過數字技術改變藝術體驗的新嘗試,也是文化數字化實踐過程中的一種新方法。
高級城市規劃師、騰訊研究院WeCityX未來城市探索計劃的項目專家王鵬表示,未來城市最重要的一個變量就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發展,而未來城市或智慧城市的本質變化是基于計算與連接精準的供需匹配,讓有限的資源可以滿足更多的需求。王鵬提到,以往城市規劃可能更關注城市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但未來城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在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之上,出現了一層稱之為“數字空間”或“信息空間”的新空間形式,這是未來城市最核心的變化和特征。構建一個新的未來城市體系,需要逐漸深入到城市動態運營的過程之中,把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串聯成新的完整的系統,而不停留在前期的規劃設計上。數字技術的誕生,能讓空間系統和數字系統得以融合,也能更好地將城市中的各個系統之間進行深度連接,使其成為一張更完整的、復雜系統交織的網絡。
數字技術,尤其是新興的創新技術的結合,能夠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交流,在社會場景下去通過不同領域之間的協作,梳理和發展出一套有助于落地和技術社會相融合的方法和體系。
下一站,在地與未來
兒童美育實踐與思考
在推進全民美育的背景之下,面向兒童的美育實踐也在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之中。3月26日,展覽系列學術活動“下一站NEXT STATION·美麗中國系列論壇”收官論壇“在地與未來——兒童美育實踐與思考”在中華世紀壇召開,從高校、美術館、社會機構等不同視角,分享面向兒童開展的教育實踐,以及當下文化與技術背景下的再思考。以這次論壇嘉賓們的實踐為例,他們在城市、在鄉村、在營地的美育行動雖然場景不同,但都在共同關注兩個面向:尊重特定場域自然生長出的文化,關注兒童面向未來能力的培養。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美術館、民藝博物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公共教育部主任助理魏梓倫以《“美,在山間,在田野,在溪邊”2021-2023鄉村美育兒童藝術工坊》為題,圍繞五部分,呈現了高校美術館的公共美育。魏梓倫深度分析了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兒童設計思維啟發——紀念包豪斯誕生100周年”公共美育普及,講解了鄉村美育系列活動在疫情期間的“突圍”,并總結分享了以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公教部主任劉一藍工作團隊為核心的兒童美育工作。劉一藍認為,貼近生活的現場藝術,與大眾的最近距離,是一種最好的交流。自2021年8月制訂鄉村美育——兒童藝術工坊“美,在山間,在田野,在溪邊”計劃以來,團隊主動深入偏遠山區小學,了解學生之所需,將美術館群的美育項目帶到鄉村。項目引導孩子們通過在地文化、鄉土環境和材料理解自然、感知世界,并激發孩子們的天性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它打破了館校和社會之間的“圍墻”,超越了“無墻”博物館的概念,走出了一條疫情時期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新道路。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甄巍帶來了《藝術科技跨學科教育——以ANOBO少兒科技藝術展為例》的主題分享。他提道,藝術和科技是目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兩個領域,隨著數字化或智能科技的發展,藝術和科技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這種藝術科技跨學科的教育方式可以引導下一代人跨越割裂性的學科壁壘,獲得一種更廣泛的、更深入的認知。他們將科技跨區融合的場景化教學模式與策展聯系起來,為教育提供一個場域。“ANOBO少兒科技藝術展”意在搭建出一個有深度、有高度的連接平臺,并以展覽為載體,以藝術和科技為媒介,激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養。甄巍“希望把這種藝術和科技融合的方式來打造場景化教育,通過數字技術的引入和教育理念的滲透,讓孩子們體會到自己的創作與藝術科技之間產生的碰撞所帶來的魅力,同時也通過這一行動的連接,把美術館與課堂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連接起來,發揮出無限的可能性。”
“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展覽僅是個開始,代表著相信行動力量的社會實踐者們的集結。伴隨著展覽的閉幕,本次所有門票收入也將捐贈給“幸福工程”公益項目,用于幫扶欠發達地區困境母親群體,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共建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