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地域文化的形成主要包含了有形與無形這兩種表達方式, 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多層次的發展過程。地域文化最顯著的特征是具象化, 在文化價值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念、 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等內容。 城市建筑是城市建設的外觀表現,可以帶給人不一樣的記憶和印象。 比如看到園林風格可以想到江南地域, 看到筒樓和竹樓可以想到云南地域, 這些地理文化都可以在建筑模式中得到充分的反應。 由此可見, 在現代化建筑設計中需要合理融入地域文化, 在保證建筑質量可以達標的基礎上, 也能夠推動城市進行更好的發展[1]。
地域文化指的是某地區范圍內,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演化成的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特定文化表現,兼具地方特有的民俗、 習慣、 生態、 傳統等, 具有穩定性、 傳承性、 地方性等特征。 由于地域文化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 所以涉及范圍也不同, 比如國家和省市等等。 地域文化在地方自然環境、 地方歷史演進、 地方人文演變中形成與升華, 地域文化中包含則每個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 如, 飲食、 建筑、服飾等層面的文化, 這些文化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促地域文化的差異, 而其共同之處在于, 地域文化作為區域文化的傳承, 深植于每個人的思想意識之中, 為中華文化的發展積蘊力量、 提供營養。毋庸置疑, 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這些地區文化中文化自信得以積淀、傳承與發展。
建筑是地方文化的外現, 將地域文化融入當地建筑設計中, 可以將地域文化直觀展現, 有助于豐富地方景觀特色, 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進程。 地域文化和建筑設計的深度融合, 可以更好帶動城市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從而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 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 繼而優化地方產業結構, 推動城市產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設計中, 將地域文化滲透到城市建筑中, 可以使城市建筑群落更具地方文化特色、 風俗習慣、 自然環境特征等, 將地方人文價值與建筑文化內涵有機融入, 靈活展現, 一方面豐富建筑景觀層次, 展現地方文化內涵; 另一方面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物質文化的需求, 切實提升公眾幸福生活指數, 全方位提升地方建筑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2]。
經過歲月沉淀和時間的洗禮, 中華文化也逐漸形成了悠長浩蕩、 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這是祖先給眾多華夏兒女留下的無價財富, 比如說一些古書典籍、 詩詞歌賦、 金銀銅器等等, 這些財富以多元化的載體形式進行保留和傳承。 新時代背景下, 城市經濟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猶如鳥之雙翼、 車之兩輪, 并駕齊驅才可推動整個城市的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 建筑已不是簡單的為人們提供居住、工作、 生產的場域, 更是文化的展現載體, 是地方特色積蘊的基石。 鑒于此, 將地域文化滲透到現代建筑設計中, 實質上是對地方特色、 地方文化的切實保護與有機傳承, 更是樹立城市文化形象, 塑造城市品牌名片的主力, 有利于推動地方經濟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持續發展。
城市建筑為人們生活與城市發展服務, 在建筑設計上首先應考慮到地方自然環境因素。 例如, 東北地區冬季氣溫低, 為增強保暖效果, 需加厚建筑墻體, 但是在外觀上易產生厚重之感; 內蒙古地區尤其是以游牧生活為主要方式的人們, 生活環境變化大, 在住所上以蒙古包為主; 而江南地區雨水多、濕度大, 在建筑風格設計上需要考慮這一自然環境因素, 在設計上多采取底層鏤空形式。 上述可見,在城市建筑設計上需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素, 基于自然環境特色選擇最為適宜的建筑風格形式, 從而適應本土地方環境, 展現地方景觀特色,與地方景觀有機相融。
在建筑設計風格中, 人文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主要包含了社會和文化這兩個方面。 社會因素的影響可以體現在文化融合中, 在現代社會人口的流動下可以形成社會因素, 城市是由不同的地區和人物所組成, 所以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文化需求。 文化因素則是指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比如有的民族能歌善舞, 有的民族酒文化興盛, 有的民族是以騎馬打獵為主等等。 這些具有較大差異性的地域文化同樣也是歷史發展所遺留下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 所以也可以直接影響到城市建筑的風格特色。 除此之外, 一些不同地域的民族特點也具有深刻的影響, 如回族人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 所以比較常見的是清真寺特色建筑, 還有黃土高原的窯洞、 山西窯洞等等。 在歷史和社會的發展下, 人文因素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可是對建筑風格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
隨著現代化科技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建筑設計的開放性特點越來越強烈, 受到國外建筑文化和設計風格的影響, 也有部分設計師會選擇到國外進修和學習。 目前我國科學技術逐漸完善, 很多建筑工程和施工技術創造出風格迥異的建筑物, 例如很多城市大量興建寫字樓, 或者是不同風格的居民樓。正是由于南北建筑風格與東西建筑風格的區別和融合, 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特色建筑文化。
要想更好的體現出地域文化, 設計工作人員需要從建筑外形和情感表達入手, 比如首先要對建筑地域的特色文化進行充分了解, 深入解讀當地居民的心理特點、 社會生產、 風俗習慣、 地理環境、 經濟發展等方面, 結合現代社會提倡的綠色生態環保理念, 在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尋找設計靈感, 不斷創新設計理念。 尤其是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 現代建筑行業從規模和范圍上都在擴大, 人們的審美思想也出現了一定變化, 并且要求設計中不僅要含有現代元素, 也要體現地域文化。 重點是要突出民族設計與民間設計這兩個內涵, 賦予建筑更鮮活的生機和活力, 從而體現出長久的藝術生命。 比如在選取地域材料時, 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差別和影響,可以選擇使用本土建筑材料[4]。 現如今很多工程的建筑材料都是使用鋼筋混凝土, 雖然充滿了現代氣息, 可也失去了承載地域文化的作用。
建筑設計的目標是構建具有濃厚民族風、 情感獨特的民居建筑, 所以建設地點也是建筑設計人員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在地域環境中主要包含了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兩種, 室外環境具體可以指自然環境中的地貌、 地形、 氣候、 水文、 室外人工環境等。 室內環境具體可以指聲、 光、 熱、 舒適度等。在信息時代下, 人們不能盲目的向自然索取, 必須要從產業模式進行轉變和創新, 借助工具科學、 理性的處理建筑與自然的關系。 因此, 地域建筑的設計一定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前提, 而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 構建出適合室內外居住的空間環境。 在設計室外建筑環境時, 要綜合考慮有利因素, 營造出舒適的微氣候。 比如設計景觀時可以選取當地季節性的綠色植被, 引導人們進行漫步、 騎行等健康的生活方式。 設計室內環境時, 需要采取主動與被動互相結合的方式, 避免人工環境降低人們抵抗力, 增強對自然環境的感知。 在設計工作的初期階段, 首先要關注的就是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是建筑構造和結構形式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我國的東北地區, 由于冬季溫度很低, 所以建筑物通常是以白色為主調, 以突顯冷清、 孤寂的特點。 而且長期處在低溫環境中, 設計時應當科學選擇建筑朝向,著重優化建筑的采光性能。 東北屬于平原地區, 地勢比較平坦, 在設計建筑物的整體形狀時可以采用四方形樣式, 以彰顯東北群眾的剛毅、 直接個性。
建筑設計中建筑取材是一項重要問題, 關乎建筑設計質感及建筑設計成本, 而本地材料取自當地,取材便捷, 將本地材料融入建筑設計中不僅可以使建筑展現出濃郁的地方色彩, 更可以降低材料運輸成本、 材料成本等。 利用地域材料自然化的顏色與紋理, 有助于提升建筑設計在文化傳承上的藝術效果與表現張力, 有利于拓展延伸地域建筑文化傳統的傳承, 展現地域文化魅力。 在建筑設計上基于地域材料可深化材料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聯性, 將地域文化深植于建筑文化之中, 利用建筑直觀展現地域特點。 例如, 寧波市竹子較多, 寧波滕頭博物館在設計上利用這一地域特點, 以當地竹子編制竹墻,以竹子展現出地方文化特色及建筑意象, 實現地域材料與現代建筑理念的有機契合。
細節控制可以更好地提高建筑物的質量和美觀性, 細節設計中包含的內容比較多, 比如房屋邊角、壁畫等。 在細節設計中, 首先可以結合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 例如印度佛教建筑, 可以給人傳達出平和、 超然的視覺體驗。 中華文化不僅具有多元性和多樣性的風格與樣式, 更具有鮮明、 突出的民族特色, 其中可以被利用的人文元素也很多[5]。 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建筑, 因為在古代中國是一個封建帝制國家, 所以宮廷建筑比較繁多, 四合院的風格和宮廷建筑比較相像, 因其環環相扣的特點也可以作為古代宮廷文化的一種延續和傳承。
現代建筑設計中引進了大量的先進設備, 以前那些不可能實現的建筑形式現如今也變為可能, 這是因為有了強大的建筑技術作為支撐。 作為建筑設計人員, 在設計工作中應當融入真情實感, 以便可以更好地展現出自身的思想理念, 結合所學專業知識進行設計和創作。 比如在云南大理的建筑中, 大理國白族文化是最為主要的文化特色, 而且大理也是重要的文化古城和旅游勝地。 在設計大理地區的建筑物時, 需要全方位的對白族文化及特點進行綜合考量, 如選取白色作為建筑外壁, 考慮到大理的天氣處在亞熱帶氣候區, 炎熱、 干燥的時間比較長,在設計建筑的材料時多以木質材料為主。 在展現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 也應當積極順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 促進文化與建筑技術的有機融合。
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一直是不斷變化和更新的,比如街道、 建筑、 牌坊等形態都可以作為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承載體, 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可以使當代建筑設計更具有人文性的特點, 這也是對歷史生命的一種有效延續。 但是尊重地域文化并不意味著要一味地進行模仿, 而是在了解歷史和傳統習慣的基礎上, 運用獨特的發展眼光去創造出“中而新” 的建筑形態。 這就要求在建筑設計工作中, 不僅要豐富建筑空間的形式與功能, 也要進一步增強建筑空間的趣味性, 使其具有更高層次的商業價值。 從空間設計的角度分析, 可以設計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這兩種形式。 室外空間的形狀、 大小具有差異性,這可以豐富空間設計的形式。 從功能多元化的角度分析, 可以根據文化主題設置不同的功能和模式,比如在文化廣場上設置名人畫像、 雕塑等, 在廣場商鋪中售賣傳統工藝品等。 此外, 也可以在廣場角創建歷史文化展示中心, 在美食廣場設置品牌店,在店鋪入口設置導入流等等。 功能多樣的空間可以給人帶來不一樣的空間感受, 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愛好體驗不同的文化主題, 從而實現建筑設計理念與社會發展的有機融合。
在設計建筑應用時, 要注意觀察周圍環境中的建筑物信息, 明確建筑功能和設計風格, 避免過度模仿大量的地域文化而導致建筑物和周圍環境出現較大的差異, 這會破壞建筑群的和諧。 比如在山東曲阜有很多建筑物都采用了古代的建筑風格, 這種古色古香的建筑物群可以充分體現當地的人文特色,但是如果建筑物的周邊出現了一些過于現代化的建筑, 就會與周圍環境產生較大的反差, 并且會失去古建筑元素和建筑設計的協調性。
綜上所述, 建筑設計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更為具體的文化形式, 也是文化傳播和展示的重要載體。建筑與文化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但是也是密切相關的。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 文化所蘊含的元素可以體現在身體、 心理、 精神這三個層面上, 所以很多文化元素都可以在建筑設計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發揮。 隨著我國國民文化自信力的愈益強化, 基于地域文化的本土化設計將成為建筑領域設計的主流趨勢。 在建筑設計中, 主要包含了建筑工藝、 建筑系統、 建筑語言、 建筑藝術、 建筑思想等等, 而物質元素和精神元素也是地域文化的首要表現特征。在地域文化的影響下, 不同的城市建筑中蘊含了不同的物質元素和心理元素, 這也為建筑設計領域的整體發展提供了契機, 所以設計人員可以根據不同的建筑理念, 結合傳統文化遺產的背景, 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 在不斷創新發展的基礎上也可以有效保留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