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應福 袁苗

自2016年李庚香提出“中原學”命題以來,中原學研究在河南哲學社會科學界已形成了廣泛共識,開枝散葉,成果斐然,在社科界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原學不僅研究中原傳統文化的內涵、發展歷程與特質,研究中原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實現中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研究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推進中原發展的理論創新,引領社會思潮,推動中原學與當代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構建有機互動體系。
■ 中原學“五大支柱”的內在聯系
中原學“五大支柱”的學科概念淵源
中原學“五大支柱”是指炎黃學、殷商學、河洛學、新宋學、新時代黃河學等學科體系。
炎黃學的學科體系,主要由炎黃文獻、炎黃時代研究、炎黃學與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炎黃學與中華民族共同體4個部分構成。其中,炎黃文獻,是炎黃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炎黃時代研究,是對炎黃二帝和炎黃時代重要問題的研究,涉及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問題;炎黃學與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研究,是歷代中華兒女對炎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研究;炎黃學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是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深入探索炎黃文化的民族認同、民族凝聚作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殷商學是對殷商時期社會活動規律的系統的考察,揭示其知識、經驗、智慧的學說。新時代的殷商學,最重要的是要從文明和歷史的大視野中,將其視為相對獨立的文明體系,其主要內容有:天命觀、商文明、商族史、殷商大事、重要人物等。殷商學研究應注重處理中原學與殷商學、殷商學與殷商文化的關系,重點凸顯城市文明的繁盛、漢字的燦爛、青銅的發達。建立殷商學,首先要對其在中華文明、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具有里程碑的、獨特的性質進行深入探討,才能使其從歷史的殿堂中走出來煥發生機。殷商學的推出,對中華文明演變過程中的殷商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探索與求證,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河洛文化研究是指不同專業的學者以河洛文化形成的歷史脈絡為對象進行的研究,其成果被國內外學術界認可。而河洛學則是基于河洛文化研究,綜合利用多學科研究手段,構建起以河洛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地域性學科,是有關河洛文化的綜合性研究、整體性研究、前沿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
新宋學的“新”表現為從新時代視角審視宋學的學術遺產和學術資源,也就是以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的觀點來審視宋學的知識體系、思想體系和價值觀體系。其涉及面與宋學的傳統研究相比,將宋學的視野擴展到了全宋學,研究的重點在于:“新宋學”是一個“大宋史”的范疇,從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碰撞的視野出發,對中華歷史和文化進行再認識。
新時代黃河學,主要指研究當代黃河的學科。就黃河文化的時間軸而言,主要包括新中國成立前之黃河、新中國成立后之黃河、新時代之黃河;就空間軸而言,有中國之黃河、亞洲之黃河、世界之黃河;就學科形成而言,則包括黃河文化、黃河學、新時代黃河學。中華民族要復興,黃河文明必復興,黃河文明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緊密的關聯,開展新時代黃河學研究,意義重大。
中原學“五大支柱”的研究體系交織
中原腹地,河南大學開展黃河學和新宋學研究;洛陽師范學院開展河洛學研究;信陽師范大學開展炎黃學研究,南陽師范學院開展馮友蘭新理學研究;安陽師范學院開展殷商學研究;河南省社科聯在鄭州開展中原學研究,形成了以中原學居中的“五方之學”研究,中原學研究體系不斷壯大。
炎黃學作為中原學的關聯學科,二者有著同根、同源、同理的密切聯系。所謂“同根”,是指中原學與炎黃學都是扎根中原大地,是中原這方沃土培育出的學科;所謂“同源”,是指中原文化與炎黃文化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炎黃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祖根文化,中原文化是以炎黃文化為祖根文化的中華優秀傳統地方文化,且是具有鮮明的中原底色的區域文化,中原學與炎黃學具有同源性;所謂“同理”,則是指中原學與炎黃學在學科構成、研究理路等諸多方面具有理論、理念上的相通性。中原學與炎黃學是“彼此涵攝,互益互補”的關系,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個學科。總之,炎黃學的相關研究為中原學整個研究體系及文化、文明起源上提供了重要補充。
殷商學的研究內容可高度概括為殷商文化起源及興衰,具體包括殷商學研究概述、殷商文化起源、殷商文化發展、殷商文化衰落和殷商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等5個方面內容,以此探索殷商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深刻的學理價值。在殷商學的研究中,李庚香認為:“構建殷商學,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文化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闡發,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實踐;是河南‘興文化工程對新時代殷商文化研究的再聚焦、再創新、再出發。”
河洛學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瑰寶,是中原學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中原學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影響力的部分。河洛學是新時代黃河學的一部分,也是中原學中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一部分。河洛學對中原學建設的貢獻、對中原文化的貢獻,主要包括:“中、新、興、理、和”。河洛學到中原學,再到黃河學的內在演變過程,體現了從文化到文明的進化,體現了凝聚與輻射,體現了從地域、流域到區域到國家,從中原到中國的歷程,是體現了河洛文化、中原文化、黃河文化如何上升為中華文明進程中的根脈文化。
新宋學從“洛學”到“宋學”的形成一脈相承,對宋學的復雜性、開放性、系統性、組織性等方面的考察,是新宋學的重要內容,中原學深刻闡釋宋明理學的演進脈絡,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能夠賦能新時代河南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處于黃河兩岸的河南地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彰顯著華夏文明主根、國家歷史主脈、中華民族之魂。黃河文化形成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多元一體、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衷共濟、追求統一的家國情懷;開放包容、天下大同的全球觀念,具有深厚的時代價值。這些特征,也是中原文化的底色,對于我們確立文明交流互鑒理論,對于解構“普世價值論”“文明沖突論”“西方中心論”,書寫一部從中原出發、黃河出發的全球文明史具有重要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研究的不是“河殤”而是“河興”“中原崛起”。可以說,新時代黃河學在中國文明歷史研究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上,在闡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深厚文化根基上,在構筑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上,在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上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在中華文明發展與演進的脈絡中,炎黃學、殷商學、河洛學、新宋學和新時代黃河學其溯源性和主軸文化是中原學“基本理論”“文脈”“學脈”“九大范疇”研究的核心內容,共同的根脈和主干使以上學科既獨立又交叉,既分散又融合,既多緯又歸一,形成了以中原學主導的“五方之學”和復興之學。
■ 中原學“五大支柱”的發展方向
以中原文明為研究對象,從炎黃學、殷商學、新宋學、河洛學和新時代黃河學話語體系和學科體系的構建出發,通過探索多學科綜合與集成的理論與方法,探尋中原文明的發源、演變、興盛、轉折與轉型的發展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命題。
李庚香提出的“中原學”概念及學科構想,力求將中原文化在各個領域內的學術力量結合起來,引領中原的學術發展。宋爭輝提出開展跨學科合作,建設中原大學“三位一體”的“中原文化”“黃河文明”“炎黃學”三大學科,為“以河南文化資源優勢為基礎,服務國家重大文化戰略需要”指出學術發展方向。
殷商學是夏商周考古學的重大學術課題,也是中國考古學的重要學術問題。一方面,殷商文化作為與夏文化并行的一支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對它的研究對中國古代文明探源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以安陽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和以鄭州商城、偃師商城為代表的早商文化的確立,為全面研究殷商文化起源及興衰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研究表明,殷商文化以宏偉壯觀的都城、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和造字方法成熟的甲骨文最具特色,對發展當代文化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因此,深度圍繞殷商文字文化文明三要素展開研究,是全面研究殷商學的最佳途徑。
河洛學研究,為推動構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樹立文化自信,提升河南文化形象;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更好詮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背景,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新視角。
縱觀整個宋代的學術流變史,北宋時期宋學從誕生發展到四大流派并存,其中荊公新學占據主導,而南宋時期則為洛學占據主導,自此成為封建社會后期的主流思想,世稱“道學”“理學”或“新儒學”。尤其是理學于世道人心之影響,不僅體現在“天理”與“人欲”的關系、“知”與“行”的關系,還體現在對后世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精神風貌的深刻影響。
發展新時代黃河學,有助于在新時期推動文、史、地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這也是時代賦予黃河學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時代需要。相比其他綜合性學科,黃河學之所以能夠率先實現學科化進程,根本原因在于符合重大國家戰略以及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需要。新時代黃河學需要深入研究黃河文明的時空演變及其現代價值,系統解讀、闡述黃河文明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規律,全面總結黃河文明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深入挖掘黃河文明的歷史資源和時代價值,探索黃河文明的動力和模式,解讀黃河文明與中華文明的內在聯系,闡釋黃河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獨特價值和普遍價值,推進黃河文明與其他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鑒。新時代黃河學要成為一門系統而完善的綜合性學科,需要吸收中原學之精華和研究理路,明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路向。
■ 中原學學科體系發展的思考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開局階段,我們從炎黃學、殷商學、河洛學、新宋學、新時代黃河學到中原學進行梳理研究,在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高揚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筑精神家園,立足于中原的學科系統,加強中國區域知識系統建設,凸顯其獨特性,勢在必行。
中原是中華民族之根、華夏文明之源,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厚重的區域之一。深入進行中原學術研究,既是發掘和整理中華優秀思想和人文精神,同時也是新時代、新文科背景下對中原地區的人文學科的再一次構建和梳理。河南興文化工程不斷深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在新時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的智慧與力量。下一步,應以中原學研究為載體,將河南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結合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我們應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對中原歷史進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系統化研究和解讀,進一步梳理中原區域的文化特色,構建多層次研究體系,打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我們深信,以炎黃學、殷商學、河洛學、新宋學、黃河學為“五大支柱”的中原學,將助力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為實現“兩個確保”貢獻力量。
本文選自: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成果(編號:2022XWH059)。
(作者單位? 1.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河南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