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銘

唐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等高度發展的時期,基于此背景,雕塑藝術獲得了空前發展。唐代雕塑作品中,仕女雕塑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最突出,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藝術。唐代工匠以高超技藝,將仕女繪畫藝術與雕塑藝術完美融合,通過“塑其形、繪其神”形式,將仕女的生動表情、優美形態、華貴氣質充分展示了出來。文章結合唐代仕女雕塑產生的背景和形象分類,探究唐代仕女雕塑藝術審美特征。
■ 唐代仕女雕塑產生的背景
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
在封建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一直處于被壓制狀態,社會給予女性表達自我、展示個性的空間相對較少,服飾裝扮則成為女性進行藝術創造、表達自我的重要途徑之一。唐代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政策開放、包容,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尤其是武則天即位之后,女性不僅可以參加公共體育活動,而且可參加政治相關社交活動,女性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升。女性在婚姻上具有一些選擇權,且擁有同等受教育權,可為官直接參政,在穿衣打扮方面表現出高度的自由。
唐代政治體系下,各階級等級觀念并不森嚴,唐代貴族女性可以自由外出不受限制,很多平民效仿貴族女性的衣著、妝容,促進了女性服飾、飾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影響著當時社會的流行趨勢和審美方向。唐代對外貿易頻繁,民眾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加上胡風的影響,唐代形成了以胖為美的時尚風氣。以胖為美的社會風尚影響著雕塑藝術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很多以豐腴仕女形象為主的雕塑作品。工匠將仕女形象作為原型,用雕塑藝術展示唐代女性的人格魅力。
文化的影響
唐代文化在繼承前朝文化的基礎上有許多創新,為雕塑藝術發展貢獻了新思維。首先,唐朝重視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加強了經濟貿易和文化互動,尤其在絲綢之路的助力下,唐王朝與外族之間實現了高度的文化互通局面,提升了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其次,唐代借鑒一些少數民族文化,女性受道德的約束逐漸降低,女性逐漸改變社會地位,在社會中承擔更多責任。最后,儒、道、佛宗教思想的影響,促使唐代形成對外開放、對內包容的文化審美風尚。佛教習俗滲透下,唐代產生了在女性額頭點紅、貼花的妝容,寓意平安聰慧。儒家強調女性的道德美,通過仕女圖傳遞“真善美”的含義,豐腴的女性形象則貼近唐代儒家“善”的定義。道家思想注重女性身形美,為豐腴的審美理念奠定了理論基礎,進而影響了雕塑藝術的審美理念。
■ 唐代仕女雕塑的形象分類
貴婦雕塑
在唐代仕女雕塑中,貴婦雕塑最具藝術活力,象征著仕女雕塑的最高技藝。唐代貴婦雕塑雖然正面略胖,腹部較為圓潤,但從視覺整體觀感而言并不臃腫。雕塑高與寬造型比例適中,體現了唐代仕女雕塑和諧豐滿的審美取向。在形態方面,貴婦雕塑體形豐腴、肌膚光滑、額頭寬廣、臉龐圓潤、發髻精美;在服飾方面,貴婦雕塑服飾色彩明亮、袖口寬大,配有繡花紋飾,服飾造型多為袒胸帔帛;在姿態方面,貴婦雕塑展示出差異化的動態造型,與面部表情相配合,呈現不同的姿態魅力,盡顯唐代仕女高貴、自信;在精神方面,貴婦雕塑神態端莊、優雅嫻靜,側面反映了宮廷或貴族階層中婦女悠閑的生活狀態。
侍女雕塑
唐代仕女雕塑多采用寫實手法來呈現仕女豐富多彩的形象。從侍女雕塑表情而言,具有愉悅、惆悵等多種神態,以展現年輕女性的生機和活力。侍女雕塑造型簡單、裝扮干練,與貴婦雕塑相比,身形更為窈窕,臉型依然保持唐代富貴、豐腴特色,但身材上不像貴婦雕塑那樣富態。侍女雕塑可分為兩種樣式。一是戴幞頭的侍女形象,服飾擁有圓領、折領設計,且為窄袖缺胯的袍衫,在腹部系有蹀躞帶。二是為雙丫束發形象,多以裹軟巾或發罩固定發型。這種發型往往為高髻,呈現出一種年輕、活潑的視覺感官,是宮廷年輕少女比較偏好的發型。侍女雕塑通常眉清目秀,服飾款式簡約樸素,色彩基調優雅典致,體形輪廓修長優美。從仕女雕塑的身體、手臂等輪廓上,可以感知唐代女性的健康之美。同時,仕女雕塑的發髻高度略低于貴婦雕塑,服飾造型多為短襦長裙,穿衣干練,舉止得體大方,彰顯年輕仕女的活力。
■ 唐代仕女雕塑的表現手法
唐代仕女雕塑是傳承唐代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對促進唐代文化走向世界舞臺發揮了直觀重要的推動作用。唐代女性地位的獨立,使其展示出不一樣的人文魅力,也為工匠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雕塑藝術創作素材,極大地豐富了唐代雕塑的藝術形態。
寫實手法
寫實手法主要指在最大限度不改變細節的基礎上,將其移植到作品中。工匠采用寫實手法雕刻出與日常生活中唐代仕女高度相似的作品,既整體勾勒出仕女的豐腴體態、高貴氣質,也通過點線面等細節塑造仕女面部神態和精神世界。寫實是唐代仕女雕塑的基礎特點,仕女雕塑雖在初唐時期還保留有鮮明的隋代特色,在人物造型上存在明顯的比例偏差,但在盛唐時期,仕女雕塑造型比例更加精準,服飾、五官、妝容等更加貼近生活,雕塑整體形態呈現出細膩、生動的特點。同時,唐代仕女雕塑在現實特征的基礎上增加了藝術審美。絕大多數仕女雕塑沿襲了傳統女性神韻,雖然領口設計比較開放,但以絲巾搭配增添了造型的古典感,而裙擺的褶皺設計賦予了仕女雕塑動態韻律,展示了人物的妖嬈身形,是富有生活氣息的藝術創作。
夸張手法
在中國古代藝術創作中,夸張是最常見的表現手法之一,其由寫實上升到藝術加工,促使藝術作品更具個性,富有感染力。唐代仕女雕塑采用精致的藝術語言,基于細節創作出精致的雕塑作品。工匠通常以仕女體形特征為基礎,從點線面等細節處進行夸張處理凸顯仕女雕塑的豐腴基調,仕女雕塑形體略帶夸張又不失和諧美感。比如,唐三彩仕女俑釉面素雅,傳遞出一種古典感,契合了女性的柔美氣質,并以夸張方法表現色彩,促使釉在高溫之后展現出詩的意境。唐代仕女雕塑頭部占比往往較大,在有馬的雕塑造型上也是馬大人小的感覺,給受眾帶來一種視覺比例失衡的感覺,但華美的服飾、生動的形象設計在保持基本寫實特征的同時,賦予雕塑作品一定的藝術浪漫氣息,由此又消除了受眾的視覺不適感。
變形手法
了解唐代仕女雕塑的藝術語言,才能充分詮釋雕塑的藝術魅力。比如唐代出土的哭泣仕女雕塑仍保留了飽滿的體形輪廓、流暢的服飾紋理的現實特征,但工匠有目的地降低了抱膝哭泣仕女雕塑的高度,加強了人物的簡練感。這種高度變形不是簡單的夸張,是從受眾的潛意識出發,讓其深層次感知仕女雕塑的情感。而在騎馬胡服仕女雕塑中,人物頭戴高帽、腳穿長靴,臉帶微笑,眉眼唇清晰可見,馬匹身形高大、秀美,與人物組合成完整雕塑作品,而人與馬可以分離。這樣的雕塑設計即使在現代也是罕見的。細致分析騎馬胡服仕女雕塑可知,仕女下身設計比上身短一些,手指非常細和短,并不完全符合人體結構。這實質上是工匠的變形處理,在特殊情境或樣態下,立足現實仕女形象進行恰當的變形設計,更加契合受眾的視覺審美需求。
浪漫主義手法
唐代仕女雕塑作品創作,在重視外形相似的同時,將仕女的精神氣質植根于雕塑中。唐代工匠在創作唐代侍女雕塑時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使雕塑更加鮮活、立體。唐代仕女雕塑大多以豐腴體態為主,頭上搭配高高聳起的發型,拉長身形,眼睛細小卻炯炯有神且目視遠方,白凈臉上點綴著紅色腮紅且勾勒出的櫻桃小口,再加上仕女雕塑華美長裙和微微向上舉的雙手,淋漓盡致地還原了唐代仕女的真實樣貌和形態。通過唐代侍女雕塑,我們可以感受到唐代侍女的優雅氣質和唐代以胖為美的視覺審美。
■ 唐代仕女雕塑的藝術審美特征
唐代仕女雕塑既是唐代仕女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當時人安居現實生活、崇尚美好生活的重要體現。其人物形態、服飾、妝容、發型等內容均體現了唐代包容、開放的社會風氣,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
體態健康
唐代仕女雕塑形象非常簡練,從頭到腳一氣呵成,整體感處理恰到好處,各部位又彰顯細膩之感。從仕女雕塑整體形象而言,體態豐滿、挺拔勻稱、發髻烏黑、裝扮高雅;從細節上而言,頭部額寬臉圓雕刻十分獨到,且配備多變發式,脖子略略加粗,而肩膀收窄,身體重心向下移,雕塑中間部位具有顯著的梭子形。仕女雕塑的精致五官、纖細小手及裙裝下隱約可見的小腳和健碩體型、寬松衣擺設計形成明顯差異對比。唐代仕女雕塑的恰當“擴大”或“收縮”設計,促使整體形象具有節奏感和立體感,也表現出唐代女性體態的豐腴并不是單純的肥胖,在視覺觀感上更加賞心悅目。仕女雕塑面部表情的生動刻畫與優美的身姿設計,是唐代仕女現實生活的直觀反映。唐代社會具有豐富的運動類型,女性可以參加拔河、蹴鞠、騎射等多種項目。因此,仕女雕塑豐腴的體態是一種健康、真實之美,是女性社會地位提升的體現。
服飾華麗
服飾文化是唐代重要的文化構成,唐代服飾在其他文化的影響下,表現出多樣款式、絢麗色彩及華貴氣質等特點。女性服飾主要分為三類,即襦裙、男裝和胡服,其中襦裙是最主要的款式。襦裙領口設計偏大,胸部呈現出半隱半露狀態,多以輕紗蔽體,在胸部下配有束腰,以顯示女性修長身姿,襦裙外部搭配以裝飾為主的半臂和帔帛,是唐代仕女追求人體美心理在服飾上的有效呈現。這些服飾設計在仕女雕塑上有著很好體現。中唐時期襦裙整體設計相對初唐更為寬松,到晚唐時期逐漸流行大袖衫,仕女雕塑的服飾色彩多以鮮艷明亮為主,服飾紋樣種類繁多,款式風格多樣,展示了唐代服飾文化的包容性和創新性。
妝容多彩
唐代女性重視化妝,認為妝容是增添女性魅力的重要方式。在前代妝容的基礎上,唐代進行多樣化創新。唐代女性化妝通常分為7個步驟,脂粉→額黃→畫眉→花鈿→面靨→斜紅→點唇,仕女妝容樣式豐富且富有創意。花鈿是唐代仕女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妝容,多以紅色小花造型為主,將其點在面部或額頭進行裝飾。唐代女性審美發生了巨大變化,面部妝容包括眉飾、額飾、面靨、點唇等,覆蓋整個面部,甚至耳部都采用胭脂進行裝扮。同時,唐代仕女妝容胡化趨勢明顯,會采用植物提取物作為眼影,在臉上涂抹胭脂,唇上繪制紅色櫻桃唇形增加女性嫵媚感。在眉形設計上,唐代仕女往往剃掉眉毛,以柳條燒焦物作為眉筆,繪制各種眉形。
發型多樣
古代認為頭發是身體的一部分,良好的發質和發型可以展示出一個人積極的精神狀態和個人形象。高度開放的唐代社會融入了大量外來文化,豐富了唐代女性的發型。唐代仕女雕塑發型多樣,有高髻、半翻髻、發鬟等諸多樣式。初唐仕女雕塑流行高髻,即將頭發梳攏于頂,形成高聳之勢,有助于拉長身形,增加個人氣質。半翻髻是唐代初期宮廷仕女雕塑中比較常見的發式,即將頭發盤高于頭頂,頂部再朝下半翻,賦予仕女雕塑發型的柔美曲線之感。發鬟是將頭發全部盤起在頭頂周圍構成環狀的發式,在視覺上有種厚重濃密效果,以表達女性健康的體格和精神狀態。唐代仕女雕塑的發式中還喜歡插步搖、花冠、珠寶等,制作華美、色彩艷麗。發型及裝飾品均體現了唐代女性樂觀向上的生命力,表達了唐代女性意識的覺醒及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氣質自信
唐代仕女雕塑是唐代藝術文化的重要代表,仕女雕塑的整體氣質展示正是大唐王朝雍容華貴氣質的有效體現。強盛的國力、開明的政治以及包容的文化促使唐代人民具有空前的自信,這種自信的氣質被工匠完美地復刻在唐代仕女雕塑之上。在唐代仕女雕塑中,工匠對仕女的傳神表達幾乎做到了極致,比如,仕女精致的五官雕刻從視覺上感到恰到好處,置于胸前的雙手增添了仕女的優雅、端莊氣質,每處設計都賦予唐代仕女雕塑一定的藝術美感。同時,唐代仕女雕塑豐腴體形中彰顯著高貴、華麗造型中帶有優雅氣息,最為重要的是從仕女雕塑眼神可以感受到其由內到外的自信。
(作者單位? 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