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名字”是一個詞語,但是在古代,“名”和“字”卻完全不同。古時,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古代男子20歲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古時候,名和字之間往往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冉耕,字伯牛。但是由于詞義的變化,一些名和字之間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看出來了。例如,顏回,字子淵。《說文解字》中提到:“淵,回水也。”此外,有一些名和字之間的聯(lián)系是偶然的,就更不容易看出來。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父親和母親“禱于尼丘(山名)”,遂生孔子,因此孔子名丘,字仲尼。
周代貴族男子字的前面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有時加“父”或“甫”表示性別,用這種方法構(gòu)成的男性的字為三個字,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但是“父”或“甫”通常被省略,如伯禽,仲尼;有時也省去排行,如禽父,尼父等。
春秋時期,男子取字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就是加“子”字,這是因?yàn)樽釉诋?dāng)時是對男性的尊稱,如冉求,字子有;顏回,字子淵。這種取字方法中的“子”字有時可以省去,如冉求可以稱為冉有,顏回可以稱為顏淵。
上古時期尊卑等級森嚴(yán),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不能稱名,只能稱字;有時甚至連字也不能稱(如對父母)。這種以稱名、稱字表示尊卑的方法一直延續(xù)到后代。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還有別號(別字)。字是在成年時由尊輩代取的,而別號(別字)往往是自己取的。別號可以是三個字或三個字以上,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
除了自己取的號之外,古人還有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會按照當(dāng)時社會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為其擬定一個稱號,以褒貶其善惡,這個稱號被稱為謚或者謚號。
為了表示尊敬,古人在稱呼時還講究避諱。所謂避諱就是不直接稱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缺筆或空字的辦法來回避。這樣往往會造成一些理解上的混亂。如漢文帝名恒,當(dāng)時為了避君諱,將“恒”改為“常”,因此在《史記》中,恒山被改為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