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2022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入選名單》,經藝術司組織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評選,評選出優秀展覽項目10個、優秀公共教育項目10個,以及優秀展覽提名項目20個、優秀公共教育提名項目10個。從入選項目可以看出,近年來美術館的展覽活動和公共教育在重視程度和發展力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那么,這些優秀的展覽和公共教育項目有哪些新的特點?又將給美術館的展覽活動和公共教育帶來怎樣的啟示?
近年來,各地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美術場館大量涌現,新建改建的美術館成為城市文化地標。本次評審專家、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徐漣在采訪中表示,在硬件建設的同時,美術館的“軟件”建設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組織實施的全國美術館優秀展覽項目和優秀公共教育項目的評審,就是推動美術館朝向專業化建設的一個有力抓手。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推出了一批優秀展覽項目和公教項目,引導美術館把公共教育作為重點任務,以創意創新引導更多觀眾走進美術館,更好地實現了美術館的功能與價值。
優秀展覽要體現出學術高度
作為收藏、保存、展覽和研究美術作品的機構,在美術館展覽活動中,館藏陳列展與藝術史研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穩定的、有系統性的藝術品的組織與展示,是美術館空間中最為有效的意義傳遞方式。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介紹道:“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第二期)”展覽從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精選300余件,展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創作的關于生產建設、環境保護、脫貧攻堅、抗擊疫情以及教育、科技、體育等內容的優秀作品,以美術新穎之美表現新時代;以及近現代大師名家作品,以美術經典之美獻給新時代。“延安→北京:北京畫院院史研究展之一”以書畫作品陳列為主,配合文獻、影像資料等內容,追溯一段從“延安”到“北京”的畫院記憶。北京畫院策展人馬雯表示,在文獻的支撐下,將藝術家們早期的版畫作品及此后不同時期的創作對照展出,呈現一個在歷史沿革中變化的藝術軌跡,以視覺實證的方式揭示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與藝術發展的關系、與今天的關系。
此外,基于主題性創作的展覽項目,既是對展覽學術深度的挖掘,更是對創作實踐的主動推進。如“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成果展,展覽緊扣創世神話的主題主線,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學術部副主任任建順表示,通過展覽可以看到上海在這次工程中集合各方之力,對中華創世神話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和創作,并藉以教育傳播從神話的視角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全貌,梳理出中華文化的精神密碼與核心價值,構建起中華創世神話的英雄譜系和敘事體系。“人民的記憶——八一廣場空間敘事暨美術創作邀請展”從南昌城市中心——八一廣場空間中的集體記憶出發,涵蓋老南昌城市中心的發展史與地域美術發展史兩大維度。江西省美術館副館長雷晨認為,展覽是“美術館介入城市歷史”策展理念的具體實施。美術館介入所在城市的文化與美術發展史,使觀眾在美術館中能夠找到“自己”的痕跡,建立起人與土地、生活與歲月、美術館與美術發展歷程的情感與回望。
回顧歷史是為了開啟更好的未來,無論是千年文明發展史,還是近現代東西方交流史,都可作為今天藝術發展的鏡鑒,有條理和學術性的梳理研究,必定會激發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和思維感受。江蘇省美術館黨總支書記、館長王法表示,“物之序——江蘇工筆畫六百年”,力圖從物與自然觀的角度關注江蘇工筆畫自明清以來的觀看和表達方式,一方面以文脈線索勾勒工筆畫內容和觀念的變遷,另一方面據此窺見社會的知識指向和認識場域支配下,文化的語言和圖式所構建的經驗秩序,并探尋不同歷史語境下工筆畫作為載體對物象的不同表述。作為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自主策劃的展覽,“從呼捷瑪斯到未來圖景:蘇俄的設計歷史”集中展現了俄羅斯和歐洲的20多家博物館中的設計藏品。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展覽總策劃杭間認為,今天的中國回顧前蘇聯的設計歷史,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更好地發展中國的現代設計,這個展覽是非常好的鏡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李峰表示,“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在學術策劃上,以“經典敦煌藝術”再現千年石窟藝術的不朽神韻,以“藏經洞專題”展示敦煌學的博大宏闊,以“1940年以來的敦煌藝術手法與精神”展現敦煌藝術的現實活力。梳理出古代藝術對今天藝術家創作的激發,總結近百年成就,展示最新創作作品的同時,實現敦煌大展結構的多元化。
在美術館的展覽中,個案研究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策展方向。通過廣泛收集有關資料,詳細了解、整理和分析研究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觀念變遷,以形成對研究對象深入全面的認識和結論,并以此為切入,可進而窺探藝術家所處社會時代的整體藝術風貌。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于洋表示,“人生如畫:戴澤先生百歲藝術展”展覽旨在呈現三個方面的意涵:一是突出展覽作品展現戴澤先生百歲藝術人生的“全貌性”,完整展現其藝術風格演變脈絡;二是緊扣美術教育主題,展現其人格品質與師者風范;三是發掘呈現藝術家個人與時共進、與家國時代共鳴的特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認為,“無盡意·痕——馮遠繪畫藝術展”作品題材著眼于人與歷史、人與社會、人與藝術、人與靈魂的諸重關系,主題皆關乎人的藝術和歷史的人,崇仰前賢、俯憫蒼生,充滿悲天憫人的現實關懷與為先賢造像的歷史觀照。廣州美院美術館特別策劃的專題展覽“現實話語與象征秩序——沙飛攝影展”試圖為學界再討論沙飛提供獨特視角和資源,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何小特表示,這也是在歷年來回顧沙飛生涯的展覽策劃中,首次關注了沙飛早期藝術實踐和周邊媒介的復雜關系,尤其將視線引向20世紀30年代與攝影錯時或同步的文學、木刻、電影、洋畫、漫畫等領域,呈現作為左翼青年的沙飛攝影現實實踐的方法策略。
本次評審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主任田黎明認為,雖然每個展覽項目不盡相同,但是它們的指向目標和精神立足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學術高度上,展開一些學術研究項目的展覽。本次評審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也表示,美術館的展覽項目最重要的基礎是來自于對藏品的建立,對藏品的藝術史角度的構建,看展覽并不完全是看到的畫面,而是看到這些畫面構成的美術史,它要體現出策展人的策展理念,如何把策展理念變成展覽的空間。
結合地方特色做好美術館公共教育
孩童對美的認識,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美育應當著重培養孩子懂得自然之美、藝術之美和創造之美。為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能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在中國美術館過大年——2022虎年畫虎”親子公共教育活動中,中國美術館組織史家小學、燈市口小學、東城區少年宮和中國美術館的小小志愿者創作“泥叫虎”,孩子們在“泥叫虎”素坯上創作,以獨特的藝術感知力體驗民間美術帶來的樂趣。湖北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雷雅婷介紹道,“遠行的經典”公共教育項目一方面以區域文化為據點、以中華文明為脈絡、以教育項目為紐帶,對在地文化藝術進行挖掘和梳理;同時由地域的微觀視野鏈接深厚的文化脈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云南美術館公共教育部負責人王航談道,云南美術館“象往云南·生態家園”的公共教育系列活動的目的在于引導全省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深入了解這次影響深遠的重要事件,描繪云南大美和諧生態。
藝術治療是當前比較受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后疫情時代”,通過藝術活動緩解人們的焦慮,以一種溫情的方式進行治愈,不失為公共教育的一劑良藥。2020年,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兒童腫瘤科菁菁校園·中腫病房學校攜手合作,啟動了“藝術療愈,病房花開:兒童腫瘤病房公共教育項目”,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葉小青表示,藝術雖然不能治好疾病,卻能讓我們心心相連,享受快樂的時光,擁有直面病痛的堅強內心,讓在病痛之中的人們心中長存溫暖與希望。北京畫院宣教部主任羅元欣表示,“藝萌——兒童觀展藝術啟蒙系列”期待以有為的策劃、無為的方式,在看似不經意間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顆藝術的種子,在日后開花結果陪伴他們的一生,也許有藝術之美陪伴的人生將更趨向于真與善。浙江美術館副研究館員李雯認為,“盒子里的美術館”是一個溫暖的計劃,活動以藝術家聯名白盒為載體,每期都有嘉賓做客,與觀眾展開空間對話,分享藝術的故事和人生體悟。山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孫靖東表示,“藝術網約車——山東美術館線上美育體驗課”使美術館呈現科技感、智能化,使美育更具親和力,使數字美育資源獲得廣泛認可,實現美術館藝術生活化,通過藝術浸潤生活,實現民眾生活藝術化。
充分利用本地現有的資源和特色,為公共教育的策劃提供新的創意,是當下美術館發展的重要舉措,也能豐富各地區民眾的文化生活,使觀眾近距離甚至沉浸式地參與互動。淮安市美術館(書畫院)副館(院)長郝士伯表示,“補白——一場做了22天的公教”是淮安市美術館至今打造的時間跨度最長的一次公教活動,主講老師現場創作,細心地為大家講解創作思路及創作手法,對公眾而言這不僅是一次有益的現場體驗,更是一場精彩的藝術課。河南省美術館于2022年策劃并完成了“尋找生命之源(第二季)”——黃河生態文明與藝術研學系列活動,河南省美術館公教推廣部主任姜珊介紹道,項目根據“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的理念,利用河南在黃河文化傳承中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文化優勢、資源優勢和重要地位,通過形式多樣的公教活動,彰顯黃河文化地域特點和無限魅力。四川美術館策劃的“歷史與人民——新中國版畫藝術研究與推廣公共教育項目(第一季)”是結合本館藏有大量近現代和國內外版畫的獨特優勢推出的,項目負責人楊倩表示,項目形式豐富,立體呈現,分為學術講座、藏品活化和藝術體驗三個維度。
這些各有特色的公共教育項目,也給評委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次評審專家、《光明日報》美術部主任張玉梅表示,在評選中可以看到,有一些地方美術館會根據自己的特色做一些項目,特別是結合地方的歷史做了一些文獻的研究展,挖掘地方的優勢資源,結合美術領域來做一種推廣普及和公共教育。本次評審專家、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于洋也認為,好的展覽和公教項目應該體現在策劃創意的學術質量和深度,以及整個美術館體制的完善上,各地的美術館公教項目的質量、策劃的學術水準,以及在重視的程度、支持的力度上,都比之前有很大的提升。
以評選促進美術館公共服務水平
優秀展覽提名項目與優秀公共教育提名項目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其中優秀展覽提名項目,有主題性研究的項目,如陜西省美術博物館的“我的延安——全國主題性美術作品展”、湖北美術館的“中國姿態——第六屆中國雕塑展”、浙江美術館的“大地史詩——中國大運河主題藝術展”、嶺南美術館的“紅星照南粵——東江縱隊歷史畫卷與美術研究專題展”、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的“星漢燦爛:中國現代美術在重慶(1937—1949)”;有注重個案研究的項目,如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的“歸來還看自家山:林豐俗與嶺南山水畫語言探索專題展”、上海程十發美術館的“壯心高華——謝稚柳 陳佩秋學術藝術大展”、陸儼少藝術院的“宛若儼妙——陸儼少書法藝術展”、寧波美術館的“生命交響——陳鈞德繪畫藝術展”、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的“映道——童中燾中國畫筆墨傳習展”、鄭州美術館的“王剛:何以黃河——當代黃河主題藝術研究展”;有關注互鑒交流的項目,如廣東美術館的“GDMoA年度藝術家學術提名展(2021)”、武漢美術館的“我來對景——水墨文章當代水墨研究系列展(第七回)”、上海黃浦區東一美術館的“烏菲齊大師自畫像展”、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的“2021無問西東邀請展”、山東美術館的“青年眼中的中國與世界——國際青年藝術展”、青島市美術館的“凝光溢彩——2022青島國際玻璃媒體藝術展”、成都市美術館的“先聲的回響——珂勒惠支與中國現代化版畫藝術文獻展”。優秀公共教育提名項目有館藏展覽項目的深耕推廣,如廣州藝術博物院的“藝海藏珍——廣州藝術博物院歷代繪畫精品展”、天津美術館的“刀耕墨染 救亡圖存——天津博物館館藏版畫展”;有以美育為主題拓展的項目,如江蘇省美術館的“用藝術啟迪心靈——鄉村青少年美育計劃”、天津美術館的“行走的美術館——鄉村文化振興項目”、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的“從社區美術館——‘華漾美術館出發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美育行動”、上海市徐匯區藝術館的“煥彩·入境——‘參與式美術館美育系列活動”;有交叉創意型的項目,如劉海粟美術館的“無邊界電臺”、張家港市美術館的“藝書云悅讀”、深圳市坪山區美術館的“全域美術館巴士漫游計劃”;有寓教于樂的項目,如廈門市紅頂美術館的“紅頂當代藝術中心第三屆兒童藝術節”、煙臺美術博物館的“‘名畫里的中國故事——走進美術館系列公益講堂”、成都市美術館的“成都市美術館《2022年延時服務文化活動》”。
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經過多年來的培育,已經越來越得到業界的認可和人民的歡迎。特別是全國重點館保持著較高的展覽策劃的水平,也代表了最近幾年文化和旅游部積極推廣評審展覽項目所取得的成效。本次評審專家、《中國藝術報》社副社長孟祥寧表示,這次2022年度美術館優秀項目的水平非常高,無論是全國重點館,還是地方美術館,他們提供的項目方案,在學術性、公益性以及傳播方面,都是有其獨到之處,體現了美術館系統人員對藝術的執著堅守和對公益精神的專業追求。
當然,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有著寬廣的發展前景需要拓展。正如本次評審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譚平所說,評獎是一種帶有引導性的方式。從展覽項目來看,關注重大題材、傳統文化一類的比較多,偏現實和當代的較少。作為展覽,還是要反映今天人民的日常生活。尚輝也認為,雖然在評審過程中很想做一些平衡,但是從策展的能力和水平上,邊緣省區美術館還是存在著困難。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僅靠評審還不夠,還需要各省區的領導們關注美術館的建設。于洋也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地方美術館參與評選,通過評審評選來促進展覽質量的發展,也希望能看到跟當下的社會和人民生活緊密結合的展覽和公教項目,打破以往學院式、精英式的舒適圈,使其質量有一個突破性的提升。
徐漣認為,在線上資源極大豐富的今天,美術館的最大價值在于“現場”,這也是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各美術館應該緊密結合實際,積極發揮社會服務功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細致、深入、持久地把美術館公益性價值發揮到最大。
文化和旅游部推動美術館專業化建設的系列舉措,為全國各級各類美術館提供了指引。在新時代,美術館煥發出更強的活力,在服務國家大局、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著新時代美術事業繁榮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