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忠
盤州市城興土地開發有限公司 貴州 六盤水 553537
對于建筑工程行業而言,安全、質量始終擺在重要的位置。如今,高層建筑工程數量增多,對深基坑支護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關于建筑工程深基坑支護的施工技術類型較多,為了能夠體現研究的實踐意義,文章將圍繞建筑工程實際情況,對深基坑支護具體施工進行分析;同時,對施工技術進行驗證,可以明確技術成效,為業內人士做好深基坑支護施工指明方向。
該建筑工程項目位于盤州市城市的西北角,其中包括商業裙房建筑、小高層建筑以及高層建筑,建筑數量為16棟,即:1#~4#為17層;5#~11#為15層;12#~16#為21層。該建筑工程項目總建筑面積107560.83m2,其中地下建筑面積為24612.38m2以及地上建筑面積82948.45m2。建筑基坑開挖深度3.35m~8.55m,以預應力樁為基礎,而上部主要為框剪結構。
對建筑工程的現場進行勘查之后,可以明確的是目前“三通一平”工作已經基本上完成;同時,施工現場的用電線路已經全面接通、臨時用水已經解決。此外,為了能夠為后續施工提供有利條件,對場地進行了平整處理。需要注意的是,經過深入勘查之后,可以明確該建筑工程項目區域內土質比較差,這就意味著深基坑支護施工難度比較大。在深基坑施工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土質較差的情況,那么就必須要求技術人員能夠做好現場科學勘查。一般情況下,如果要確定深基坑支護的施工技術,往往需要多次反復進行勘測,經過對比之后,才能明確施工技術以及施工方案。在施工之前,對施工現場情況進行勘查,尤其是要做好細節勘測。在這個過程中,要對土質引起重視,需要詳細分析土質,并結合地下土分布的實際情況,對地下水是否存在流動進行分析與判斷。倘若建筑工程區域存在地下水,那么就需要考慮到深基坑中很有可能出現斷層,又或者是有很多淤泥。因此,在進行深基坑支護施工之前,必須做好各方面勘查與測量,避免不良因素對施工造成影響[1]。
圍護結構施工過程中,結合工程實際情況與特點,所采用的開挖方式為分層分段開挖。開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層開挖深度不要超過500mm,而分層的長度應該保持在25m之內。同時,在開挖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支護,通過“邊開挖邊支護”,可以確保支護與開挖同步進行。此外,基于工程需求,該圍護結構施工將采用錨桿,具體可以通過漿囊袋進行注漿。對于實際施工而言,需要在預應力錨桿灌漿之前,應該仔細檢驗漿囊袋,倘若漿囊袋出現了破損,那么需要立即更換或者是維修,為后續施工提供有利條件。基于漿囊袋的預應力錨桿灌漿技術(如圖1所示)[2]。

圖1 基于漿囊袋的預應力錨桿灌漿技術

圖2 土方開挖
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需要仔細觀察,特別是要對鉆孔進行仔細關注,因為鉆孔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縮頸、塌陷等,所以要及時進行掃孔。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掃孔的過程中,需要配合鉆頭進行;同時,還要反復清掃鉆桿,將渣土有效排除,這樣就能夠充分確保孔徑與深度能夠符合預期要求,并有效避免出現堵塞情況。
對于預應力錨固以及張拉的環節而言,需要注意的是,錨固段的張拉強度通常必須超過15MPa,尤其是腰梁位置需要重點加固。考慮到腰梁與護樁之間存在一定間隙,所以通常可以采用噴砂灌漿法進行澆筑;同時,需要在混凝土強度達到80%之后,再進行施工。在張拉的過程中,建議按照20%、40%以及100%的比例,逐步分級加載完成;同時,對于錨桿預應力而言,其張拉設計值應該設置成為70kN。將圍護結構施工完成之后,需要按照相關規定對其質量進行盤查與驗收,質量達標之后才能進入下一道施工工序[3]。
在土方開挖以及回填的過程中,需要對基礎標高引起重視,通常與結施圖進行對比分析,如果基礎支護段的標高與結施圖不一致,通常還是以結施圖的標準為基本依據;同時,需要為及時告知各方。開挖之前,需要將樁位交接做好,必須要采取與之相應的防護措施。對于工程技術主管而言,需要交流施工技術,確定開挖方法、開挖順序以及開挖需求,特別是硅墊層施工必須及時跟進,這樣才能充分保障整個施工過程的安全。在開挖過程中,建議由專職人員進行統一安排、指揮。
通常來講,深基坑施工應該嚴格按照分段原則以及分層原則實施。在正式挖土之前,結合設計的樁位圖,將石灰精準灑在每一個樁位,也就可以對施工樁的位置進行明確。在開挖基坑的過程中,要對樁之間挖掘機械的運行情況引起關注。通常來講,不可以用挖掘機對樁進行撞擊,因為撞擊產生的作用力,可能會導致樁體錯誤,容易引發安全事故以及質量事故,所以一定要規避出現這種情況。對于開挖過程中波羅的土壤,需要對其進行分層,通常來講,削去的土壤厚度不超過1.2m。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最后300mm的土方、承臺、地梁等局部而言,建議能夠通過手工進行深挖,可以將對基坑的干擾程度降到最低;同時,不能出現超挖情況,還有承臺部分應該采取跳挖等情況。當開挖到達坑底之后,要分段開展,建議在72h之內將素混凝土墊層全面鋪設。施工過程中土方開挖(如圖1所示)[4]。
根據上圖分析,可以明確各個層次之間的厚度不能超過250mm,在分層夯實的過程中,建議用挖掘機或者是蛙式打夯機進行。對于回填環節而言,涉及回填管線段以及地基,通常是采用兩側均勻回填方式,目的是確保基坑中心線不會出現偏移。在回填的過程中,需要對地方氣候條件引起重視,因為氣候變化可能會對回填體產生影響,所以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暫停施工,或者是采用防水覆蓋。如果回填區表面被淋濕以及浸泡,那么回填之前,需要徹底清除表面土層,再實施填筑。值得注意的是,回填時會遇到雜質,必須進行清理,然后才能填筑;同時,對回填進行碾壓時,要做好地基或者是外墻防水防護。
通過分析地質條件,可以明確不利于支護施工,因為發現開挖范圍之內的土層,其滲透性能比較差,所以制定相應的施工方案:將明渠排水用于基坑內部,以放坡點為依據,在其1m之外的地方開挖明渠道,并且每隔20m,需要布置一口收集井,再通過潛水泵進行24小時抽水,這樣能夠讓基坑保持潔凈。對于基坑外排渠道而言,通常是用磚砌排水溝,磚的規格為300mm×500mm;同時,將水泥砂漿涂在外側,可以有效規避出現地表水滲透的情況。此外,將集水井布置在排水渠的周圍,可以對施工用水、雨水等進行收集,在沉淀池作用之后,才能排入到污水管網[5]。
在實際施工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集水井中的水位變化情況應該密切關注,盡量規避地下水對土方開挖產生影響;(2)對基坑邊坡的實際情況進行密切關注,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方案,確保工程能夠有序開展;(3)對水泵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確保降水量處于正常狀態;(4)需要配置發電機,即使遇到斷電情況,也能夠確保降水正常實施,為基坑提供安全保障。基坑降水完成之后,需要封堵相關設施;(5)通常在維護底板之前,封住部分集水井,而剩下的集水井,可以在底板施工過程中,進行適當處理與防護,當工程全部完成之后,采用砂礫對集水井進行填充,然后將其壓實。
對于上述工程進行深基坑支護施工,為了能夠最大限度保障工程順利實施,在進行施工之前,結合施工現場的條件,對深基坑梁腰與圍護樁的連接方式進行設計(如圖3所示)。

圖3 深基坑梁腰與圍護樁的連接方式
與施工現場技術人員進行核實,可以明確基準施工點;同時,測量放樣工作完成之后,使用中心線對控制線的施工展開控制工作,關于整個支護樁的控制(如圖4所示)。

圖4 支護樁控制
在深基坑支護施工中,降水非常重要,不僅直接關系到深基坑周圍土體的穩定性,而且能夠最大限度避免出現質量問題。基于此,需要堅持從施工現場入手,一方面,需要做好安全技術管理,另外一方面,需要善于分析現場條件,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加固深基坑,最大限度避免出現塌方等事故。
在具體施工的過程中,需要對支護結構類型與方式進行明確,因為不同的支護適用于不同的實際情況,以此為依據,需要分析施工安全性,然后確定支護結構類型與支護方式。同時,需要對基坑中的地質情況進行分析,進而明確不同地質情況對支護結構的要求。本工程的深基坑具有長且深的特征,那么就需要做好支護施工方案設計,對相關人員、機械投入以及施工質量保障措施等進行合理安排,從而對施工人員、施工設備、施工質量等各方面提供保障。考慮到施工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確定性因素,甚至會對支護結構性能與穩定性產生影響,所以必須重視各種因素,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應對,特別是遇到不利因素,例如,地下水、雨水等,這些因素會對深基坑正常施工產生影響,所以必須引起重視并提前制定應急方案[6]。
將上述措施完成之后,需要結合深基坑實際情況合理設置監測點。對于監測而言,需要做到連續三天的總位移量應該小于3mm;同時,總體位移應該小于30mm。如果沒有滿足這些條件,就需要及時調查原因并進行返工。整個監測按照這個方式連續進行16d。該工程監測結果(見表1)。
第一,結合表1可以明確本次深基坑支護施工位移監測的結果。從整個監測來看,任意連續三天的總位移均小于3mm;同時,16天的總位移量小于30mm。從結果來看,該深基坑支護施工方案能夠對基坑位移與沉降進行有效控制,意味著安全性、穩定性均有保障。第二,對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深基坑支護的施工技術屬于非常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質量控制的重點,必須要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施工技術與施工方案進行不斷優化與完善;同時,還要結合情況變化及時進行調整,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相關的質量問題、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