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黃建鑫
[摘 要]偉大建黨精神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的充分體現。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性,首要要從其生成源頭展開,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和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滋養下,通過開展文化批判、文化教化、文化創造的實踐活動,呈現出深厚的人文情懷、獨特的民族本色和豐富的生活特性,這也是偉大建黨精神文化性的具體體現。有必要從把握文化屬性定位、拓展新興文化載體及建構文化話語方式等維度,思考進一步提升和豐富偉大建黨精神文化性的現實路徑,為在全黨全社會廣泛倡導踐行偉大建黨精神提供文化支撐。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文化性
[作者簡介]楊超,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
黃建鑫,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長安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貫穿高校思政課全過程研究”(BY202128)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大會上提出“偉大建黨精神”,并對其主要內容和重要地位予以具體闡釋,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自覺的充分體現。偉大建黨精神是一種全新精神樣態,也是一種全新文化現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所追求的價值、觀念,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內容傳遞給全體黨員,借助文化的感召力和滲透性發展為普遍的政治話語和政治共識,進而塑造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意識形態。從文化性的角度認識偉大建黨精神,不僅在于挖掘和整理其產生的文化根源與文化基礎,拓展和豐富其所蘊含的文化品質和文化秉性,也是偉大建黨精神鞏固內涵、拓展邊界的必要之舉。
一、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文化源頭
“文化本身是為人類生命過程提供解釋系統,幫助他們對付生存困境的一種努力。”[1]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性是指偉大建黨精神從文化層面所呈現出的性質、品格和特征等,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內蘊著文化育人和文化創造的過程,旨在塑造人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世界。由此有必要進一步探究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文化源頭,把握其存在與發展的文化基礎。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偉大建黨精神的特質
偉大建黨精神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不斷從中汲取智慧與養分。偉大建黨精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崇高品格,蘊含著中國人深切的文化關懷與文化追求。例如,“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高遠的文化追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很多觀念不謀而合,如《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就體現了中國人對于真理的深切渴求與艱辛探索;“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責無旁貸的擔當精神,與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恪盡職守情操相吻合;“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的奉獻精神,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偉大愛國情懷相一致;“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大我精神,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價值理念相一致。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影響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世界,鑄就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獨特文化品性,這種獨特性則是對國內各主體間精神認同的深刻表達。
(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導偉大建黨精神的發展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建立”和“黨的建設”過程中所反映的精神狀態的高度凝練與總結,也是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導下的文化創造與文化發展。偉大建黨精神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思想產物,自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與方法論的指導。具體包括: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百年社會實踐所進行的偉大文化創新,反映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普遍而深刻的精神狀態;偉大建黨精神既是一種政治話語,也是一種文化話語,在構建文化概念的過程中遵循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本質規定,將“現實的人”作為理解建黨活動的出發點,以高度的理性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普遍精神狀態進行理論化,進而實現文化現象從抽象向具體的轉變;偉大建黨精神的發展與創新也遵循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所倡導的開放、融合原則,不僅是多種文化形態有機融合的結果,也是在認識文化矛盾、解決文化沖突的過程中,展現出偉大建黨精神的包容性、開放性與發展性。
(三)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既立足于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在把握世界大勢中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和昂揚斗志。例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就“睜眼看世界”走出國門,在國外主動學習新思想、了解新文化。李大釗留學日本歸國后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概念;周恩來在旅歐過程中積極探索西歐資產階級革命實質,探索真理并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朱德赴德國留學之時正是德國戰敗動蕩期,通過國內革命運動與國際形勢的對比分析,堅定選擇馬克思主義。這些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輝映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建黨實踐中,因此偉大建黨精神必然內含著世界文化的普遍品性,如“堅守理想”是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追求,強調的是共產黨人將自身命運與全世界無產者命運相聯合,面向的是全世界被壓迫的人們。
二、偉大建黨精神本質的文化取向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建黨過程前后的實踐產物,而在其孕育形成過程中并不是單方面地被動接受其他文化的影響或改造,而是在受到其他文化介入干涉的同時,其本身也會對不同形態的文化主動進行鑒別與吸收。因此,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偉大建黨精神本身就是一種普遍的文化實踐活動,包括文化批判、文化教化及文化創造等各種形式。
(一)偉大建黨精神是在文化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
鴉片戰爭時期,近代中國人為救亡圖存,積極引進并傳播西學,幾千年以來的傳統思想受到新思想的猛烈沖擊;民國時期,社會急劇轉型,政治形式動蕩,文化沖突與競爭也日趨激烈。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思潮折射出當時社會精神的變遷,例如19世紀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立憲制改革;20世紀初,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三民主義,并在轟轟烈烈的革命中予以廣泛踐行;辛亥革命之后,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反動派違背歷史規律倒行逆施,提出在中國恢復帝制的反動主張。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逐漸關注到社會主義思潮,并逐漸成為社會主義思潮在華傳播的主力軍;五四運動激烈爆發及隨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擁有了組織化傳播和系統化發展的根基,并發揮出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影響力。可以說,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也是基于對不同文化的批判吸收過程,其主要通過引導人們以理性科學的視角審視西方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在面臨西方強勢的現代文化擴張入侵之時,更應積極傳播本土文化,在精神文化層面構筑起抵御外來文化侵略滲透的思想防線。
(二)偉大建黨精神發揮著文化教化的積極作用
在哲學中,文化既指“人化”,意思是人通過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創造一個人化世界;又指“化人”,通過人化的世界反過來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偉大建黨精神文化品性的內核就在于以文化人,使其成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主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理性人”“政治人”“文化人”等發展轉變,主要是要以“文”為引導。偉大建黨精神“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初心、保持本色、追逐信念的執著與堅守,具有永恒的價值”[2],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對人的價值養成、精神關切、心理需求等文化品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例如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提出“個人黨員須犧牲個人的感情意見及利益關系以擁護黨的一致”[3],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舍小家顧大家的大我精神,對培養共產黨員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
(三)偉大建黨精神是一種文化創造的時代產物
文化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根基,促使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同時偉大建黨精神又創造文化,用先進的文化去熏陶人、感染人,傳播積極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等。因此,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創造實踐,一方面體現在推動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發展,用時代精神鞏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大廈。“偉大建黨精神是一種超越單一具體精神的總體性表達,發揮著精神創造的‘母體機制作用”[4],所以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種抽象化的、總體性的精神“母體”,全面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之中,并對接各個歷史階段的主題創造出具體的精神樣態,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構成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另一方面體現在為共產主義事業培養具有創造活力的時代新人。人是文化的創造者,而偉大建黨精神對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發掘偉大建黨精神蘊含的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攻堅克難的奮斗狀態、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等,有助于培養人們的創新品性,激發其參與文化創造的積極性。
三、偉大建黨精神樣態的文化品性
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品性并不會在邏輯思辨或理論建構中完成,而是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實踐中不斷得以淬煉而發展起來的。如對真理的堅持與理想的追求,就體現出偉大建黨精神深厚的人文情懷;對初心的踐行與使命的擔當,也折射出偉大建黨精神獨特的民族特性。
(一)偉大建黨精神呈現深厚的人文情懷
文化是人的實踐活動產物,具體形成于人對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改造的具體實踐過程之中。人得益于與生俱來的自然能力,能夠“把自然世界的客觀物質作為原料,對其加以改造,將其塑造成足以滿足他們生活需要的那個人文世界,這就是‘文化”[5]。這說明了人是文化的創造主體,同時人也為在被文化所塑造和影響著。因此,偉大建黨精神是要以人的建設為核心,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的,彰顯其“化人”的人文情懷。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動因在于救國于危亡、救民于水火,其中內蘊的偉大建黨精神含有對人性的尊重與關懷,并以追求人的幸福與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例如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選擇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身的信仰追求,認為其是人文主義之精神,“內足以喚起其全國之自覺,外足以適應世界之潮流,倘無是者,則赤旗飄飄舉國一致之革命不起”[6],為廣大人民群眾追求主體權利和主體地位提供了目標和道路選擇。因此,在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照下,偉大建黨精神把人作為主體和目的,而不僅僅是將其作為熏陶教化的對象,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換言之,“以人為本”的偉大建黨精神尊重人的存在價值與主體價值,教會人們自覺提升文化品位,鼓勵人們追求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
需注意的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根本屬性為政治性,對其人文情懷的彰顯并不會要否定或忽視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目的。這主要在于,偉大建黨精神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以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遠大理想目標,奉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所呈現的政治性決定和引領著偉大建黨精神的其他品性,所以彰顯偉大建黨精神的人文情懷并不意味著對其政治性的否定或動搖,相反過度強調偉大建黨精神的人文情懷,泛化或窄化偉大建黨精神的特定內涵,使其“價值中立化”或“價值無涉化”,還容易導致迷失政治方向,走入“去政治化”的誤區。
(二)偉大建黨精神彰顯獨特的民族本色
文化具有民族特性,因為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群體或集團組織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才能形成穩定并具有其鮮明特色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才得以構成文化。偉大建黨精神雖然形成于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建黨實踐活動之中,但這樣一種實踐活動并未脫離具體的民族語境、國情語境,依然受到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的深刻影響,呈現鮮明的民族文化品性。
關于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內容及核心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偉大夢想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創造精神”及“偉大團結精神”的概括。因此,基于這四個方面可具體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民族特性。其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彰顯偉大夢想精神。正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追求與堅持,和對共產主義的信守與實踐,才促使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即使是在中國共產黨面臨大革命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大躍進”等困難曲折時,中國共產黨人也從未動搖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也未曾想過放棄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其二,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彰顯偉大創造精神。中國共產黨自創建之初就將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實際結合起來,逐漸摸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革命道路,并建立了嶄新的國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雖面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西方勢力封鎖等內憂外患的發展形勢,但依然勇往直前,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用一百多年的時間為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其三,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彰顯偉大奮斗精神。一百年多年前,10多位全國代表冒著被敵人監視和破壞的危險,在上海召開會議,共同完成締造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在百年艱辛歷程中,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追求和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依然選擇了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用自己的熱血和犧牲徹底換來了人民的幸福、國家的獨立。例如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備案可查的革命烈士就多達370萬人。這種不畏強暴、不避艱險的英勇斗爭體現了偉大奮斗精神。其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彰顯偉大團結精神。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其任何路線、方針、政策都是為人民謀利益,也都需要每一位黨員的貫徹執行。因此,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團結統一、同仇敵愾的堅強保障,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團結精神。
偉大建黨精神作為優秀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體現了民族精神與時俱進的發展品質,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與心理基礎,對于實現從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到政治認同的遞進轉化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更好發揮偉大建黨精神的凝心聚力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也影響深遠。
(三)偉大建黨精神回歸豐富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理論由德國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首次公開提出并系統闡釋,是指人生存的現實世界,具有先在性、經驗性的特點。馬克思則基于社會實踐視角將生活世界理解為“人的實際生活的過程”[7],并認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8]。因此,生活世界其實是一種客觀存在,存在于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塑造著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等,它構成人類各種有意義活動的基礎。基于此,偉大建黨精神建基于生活世界,與現實生活相融相通,彰顯出一定的生活特性。
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源于生活世界。馬克思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9]。人們總是基于一定的實際生活去創造精神世界,而不可能脫離實際去虛構一種超現實的、純粹抽象的集體精神,所以偉大建黨精神就來源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鴉片戰爭后,一批批仁人志士為拯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繼地拋頭顱、灑熱血,開展了長期而艱辛的探索,但最終所提出的各種救國實踐方案均以失敗而告終。二十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批早期共產主義先進分子開展與非馬克思主義的論戰,逐漸匯聚成一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隊伍,最終以中共一大召開為標志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因此,偉大建黨精神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需要,其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真理等理性認識和愛國、斗爭等非理性意志情感,都是社會生活實踐的產物,根植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偉大實踐之中。
另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回歸生活世界。偉大建黨精神不僅源自于生活世界,而且是認識和改造生活世界的重要力量。例如土地革命時期,中國革命由于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轉入低潮,期間中國共產黨人組建了工農紅軍和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面對內憂外患,中國共產黨人全面梳理抗戰路線,開辟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成功擊退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解放戰爭時期,通過組織“三大戰役”成功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最終建立新中國。新中國成立,意味著真正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人民當家作主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可見,偉大建黨精神指引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實現了建國大業,并推動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入強起來的征程中。可以說,偉大建黨精神通過實現對生活世界的回歸,避免了脫離現實生活而淪為一種空洞精神觀念的危險,也促使其擺脫抽象人性的談論,引導中國共產黨人為“現實的人”的美好生活努力奮斗。
四、偉大建黨精神發展的文化實踐
傳承偉大建黨精神,需要我們增強對偉大建黨精神文化性的關注,通過特定的實踐舉措來提升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品性,進而使其具有鮮活的時代生命力和深厚的理論指導力。
(一)把握偉大建黨精神文化屬性的科學定位
偉大建黨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能力的集中體現,又是其文化素質的彰顯。因此,發掘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品性,既要正確處理政治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的關系,防止以政治性否定或掩蓋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性,也要糾治以文化性淡化政治性之偏,又要合理定位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屬性,防止“泛文化化”現象。
首先,正確處理偉大建黨精神政治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的關系。偉大建黨精神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場、政治原則等,具有根本的政治屬性。但是,偉大建黨精神也是融入中國共產黨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承載“文化化人”特殊意蘊的一種文化現象,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因此,科學把握偉大建黨精神政治屬性與文化屬性的關系,需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堅持以政治屬性統領文化屬性。偉大建黨精神應以特定的政治取向來設置文化目標,以政治需要來汲取文化資源,以政治目的規制文化內容,不能為了凸顯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屬性,使得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目標、文化資源、文化內容等遮蔽了以“政治屬性”為內核的實質性精神內涵,進而將其降格為沒有政治價值取向的一般精神文化體系,影響其本身意識形態屬性的彰顯。二是堅持以文化屬性凸顯政治屬性。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而存在,可通過文化化人來實現其政治目的,正所謂“教者,政之本也”。需注意的是,不能因為過度強調“政治性”而阻止其文化資源、文化功能等層面的多樣化發展,如此易導致偉大建黨精神窄化為枯燥、空洞的政治宣傳工具。
其次,有效防止偉大建黨精神的“泛文化化”。在傳承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過程中,要通過彰顯其文化特質來增強精神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對于偉大建黨精神文化屬性的關照,則需堅持適度原則,不能使其“泛文化化”。具體做到:一是把握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平衡。文化因子注入偉大建黨精神之中,有利于豐富其呈現形式、方法和載體等,但要防止對以文化形態為主線的呈現方式、載體等的關注大于偉大建黨精神內容本身,單純地追求方法及載體等形式的創新,容易導致偉大建黨精神走向“形式化”“庸俗化”。因此,對偉大建黨精神文化屬性的關注需規制在合理有效范圍內,防止遮蔽其蘊含的指導思想、價值理念等核心內容。二是把握需求與供給之間的平衡。生動活潑、情感豐富的偉大建黨精神易提升受眾的興趣度、接受度及認同度,但一定程度上一味地專注于受眾的接受需求而無原則地運用文化手段,會導致偉大建黨精神文化性的關注度極端攀升,甚至走向“泛娛樂化”“低俗化”。因此,在把握偉大建黨精神本質性規定基礎上,實現其文化供給與受眾合理需求的有效對接。
(二)著力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新興文化載體
文化普遍性存在的特征為偉大建黨精神的泛在性發揮提供了充分條件。偉大建黨精神要善于運用文化載體,尤其是新興文化載體,將其內容寓于文化建設之中,使文化活動承載特定的思想引導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提升偉大建黨精神的育人實效。
首先,創新運用出版、影視、藝術等大眾文化載體。進入新時代,社會生活發生深刻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政治素質、行為規范等隨之急劇變化。面對新問題、新情況,偉大建黨精神的大眾文化載體,如新聞出版、影視劇、繪畫、文學藝術等,也應緊跟時代步伐,結合主體需求實現創新性運用。例如,在幫助黨員干部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脈絡時,不僅需要推進中國共產黨歷史教育,通過實施“慶祝建黨一百周年主題網上畫展”以及紅色經典話劇改編等文化活動,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歷史自信和政治認同,還需要組織黨員干部、青年學生等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虛擬場館、參與“重走紅軍長征路”虛擬現實體驗等,沉浸式地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為民情懷,進而領悟偉大建黨精神的真諦。因此,通過直觀式、動態式、沉浸式轉變大眾文化載體的傳統運用形式,能夠使偉大建黨精神以更加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出來。
其次,開發運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的載體功能不斷彰顯,如網絡、移動電視、數字媒介、社交平臺等。因此,偉大建黨精神在運用大眾文化載體的同時,也要積極運用新媒體這一全新載體。微博、微信、短視頻等越來越成為當下年輕人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以短視頻為例,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高達9.44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88億,占網民整體的87.8%[10]。可見,中國短視頻市場用戶規模和基數已相當龐大、發展較為成熟。新媒體使用的人數眾多,充分利用這一載體,是偉大建黨精神適應時代發展、擴大其影響范圍的重要手段。例如關于“中國共產黨建黨求什么”“中國共產黨立黨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興黨憑什么”等一系列問題提出,有網民在社交平臺上作出“因為1921,所以2021”的評論,瞬間激發網民熱烈共鳴,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得以迅速傳播。
(三)積極建構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話語方式
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話語與文化話語在某些場合表現出一定的鴻溝,即部分個體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及精神倡導的疏離,把偉大建黨精神誤讀為形式化、單向化的政治宣傳口號。因此,如何把偉大建黨精神的“有意義”與“有意思”相結合,提升主流話語的解釋力,聚焦主體文化生活中的話語內容和形式。
首先,推進偉大建黨精神由政治話語向生活話語轉化。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話語通過聚焦政治理論來簡練直接表達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執政理念、價值取向等內容,這一話語具有鮮明的理論性和政治性。而對于廣大受眾而言,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話語不直接等同于生活話語,而是要將這些話語進行轉譯后,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和素材予以表達。一方面,用社會和個體日常使用或接觸的生活形態來塑造偉大建黨精神的話語內容,如通過“熱搜”事件來選取人們關注度較高的社會熱點事件,對其及時回應、充分解答,在這一有益互動中就能實現話語的生活化構建。另一方面,用文化的方式將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話語轉化為社會群體或個體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日常話語。例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特別推出《覺醒年代》《1921》《革命者》《紅船》等主旋律影視劇,通過圖像文化的方式把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話語、理論話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生活話語。
其次,用文化表達建構偉大建黨精神話語本身。偉大建黨精神的話語包括“說什么”和“怎么說”兩個方面,前者指向具有社會主導價值指向與鮮明意識形態屬性的精神內涵,如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堅定,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守,對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履行等,后者指向的是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表達方式,看似與政治價值導向無關但又直接服務于政治目的的文化表達就是最好的話語方式。這主要在于文化能夠將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學理、政理及歷史脈絡直觀、生動地呈現,有時甚至超越了政策、文件等政治話語敘事的本身,發展為獨立的、純粹的偉大建黨精神文化話語。例如,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的故事、熱血青年聚集南湖紅船的油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曲等文化話語,內蘊著中國共產黨人建黨的偉大理論成就與實踐功績,其本身就是很好的“自足”的話語文本,從這一層面看,文化不僅能夠還原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原有敘事文本,在異時空中構筑起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記憶,而且還超越了原有的文本敘事內容,在同時空中建構起偉大建黨精神的情感維度和意義空間。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白顯良.基于四重邏輯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一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張明.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關系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
[5]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李大釗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401/c88-1132.html.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