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榮里
宇宙視野是什么視野?是更寬廣的視野,面向人類自以為是的高科技發展,以外星人的視角,穿破人類文明價值觀錯位的迷霧,把宇宙萬物共存的現象放到更寬廣的視域來認知。
科技發展到今天,普通人感受到生活的變化。出門高鐵,回家有智能電器。手機在手,天下大事可以囊括,ChatGPT又讓世人對人工智能的潛力充滿了幻想。很多尖端科學家十分擔憂人們對科技的依賴。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入到適應自然的研究體系,面向人類自我認知的當代價值觀,從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和“地球中心主義”的原則出發,強調宇宙視野的自然性。美國的天體物理學家泰森,更是糾結于人類在科技擴展背景下文明方向的偏離,在《星際信使》這部書里,著重闡述了宇宙視野的重要性。
宇宙視野是什么視野?是更寬廣的視野,面向人類自以為是的高科技發展,以外星人的視角,穿破人類文明價值觀錯位的迷霧,把宇宙萬物共存的現象放到更寬廣的視域來認知。讓人類學會謙卑,放下狂野的腳步,靜下心來,善待自然,善待萬物,找回人類原初時期與萬物和諧共生的心態。
鮑爾基·原野的文章充滿自然的芳香。一個作家尊重自然,就會散發真純的人性之美。讀其文,閱讀快感隨意而生;王鼎鈞的散文亦如此,那種人性的自然流露,超出“為賦新詞強說愁”者數倍。自然性的閃現,讓作家的文字透出原生態的質地。文學是蒸餾水,不是自來水,更不是污泥濁水。但這蒸餾水保留了自然的清純。親近自然,小我才會變成大我,共情才能演變成共鳴。作家要想把文字留下來,必須保持對自然謙卑之心?!锻郀柕呛分詴充N不衰,與該作對大自然深情地描摹不無關系。跳出人類自身的利益糾葛,以更遠、更深、更宏大的視野觀望這個世界,文字才有趣味。
去某一古鎮走訪,土墻黑瓦之間,但見芳草青青;古驛道上青苔處處。青石板路兩盤的引水溝,汩汩清泉流淌不息。村民介紹溪水過去是可以吃的。他們小時候也在飲用這些水,而現在只能涮拖把了。古鎮的居民近年只飲用干凈的自來水。為什么這些流動之水不能飲用了?環境的污染是很重要的因素,即使古今對水品質的檢測、判斷手段不一樣,僅憑感性的認知,就遠離流動的溪水,是科技進步引起的,還是倫理的倒退所造成的?人類對自然的背叛,缺少宇宙視野,狹隘于一域,拼命發展造成極端破壞,就會忽視整體,破壞系統,帶來大大小小不可逆轉的災難。戰爭也是這種狹隘意識的展現。在古村落的夜晚,星星猶如黎明的信使般耀眼,未來科技的發展,這份寧靜還能繼續獲得嗎?
在紹興,水路、土路相映成趣。好友說,他們小時候走親戚也要坐船。而今,這樣的情趣被汽車旅行所代替。當烏篷船漸漸成為一種象征,一個城市的水鄉記憶還會有多少?在古鎮老巷里,混凝土建筑的橫空出世,確實大煞風景;與自然的協調,某種意義上遵從了順應自然的道理。水城的老婦在小河旁的捶衣聲,喚醒游客們多少鄉村記憶?而今,南北城市大致相似的高檔建筑,吞并了自然的美好。差異化的展現沒有了,城市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有人簡單地把高大上當作向一流國家看齊的目標。殊不知,宇宙視野不意味著擺脫古老智慧,相反,卻更注重萬物的共生。《為什么偉大不能被計劃》這本書,講述了無目標生活帶來的創新性的迭發,會更有益于人類文明的發展,這或許是宇宙視野自然性的真正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