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所有的長命百歲,都是因為不斷進化。
在青島,每年夏天都有一場狂歡——啤酒節。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簇擁到一起,在啤酒的泡沫中碰撞、吶喊和擁抱。這是青島啤酒帶來的狂熱與激情。
人們在狂歡中忘記了時間,甚至都沒意識到,青島啤酒已經在時間河里流淌了120年。
穿越周期的范式企業
如果說一年企業靠風口,十年企業靠周期,那么百年企業靠什么?
這個神秘莫測的命題,或許有跡可循。至少對管理學家詹姆斯·柯林斯是。
1994年,柯林斯出版了一本叫《基業長青》的書。書中,他選取了18家在當時卓越非凡的公司,用嚴謹的分析工具,總結出了一套成功經驗。
這本曾好評如潮的書,近些年頗受爭議。原因無外乎,給成功者歸因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事實上,對柯林斯并不用過度苛求。客觀來說,這18家當年的偉大公司,除了極個別的(如被收購的摩托羅拉),即使不算偉大,也還算不錯——有統計顯示,僅就股價而言的話,二十幾年來其平均年化收益仍舊跑贏了標普500指數。
至于柯林斯書中的核心理論,如“做造鐘人,而不是報時者”“保存核心,刺激進步”,至今仍舊被商界奉為圭臬,并被不斷印證。
比如諾基亞,作為曾經的手機霸主,其跌落神壇的因由,無外乎是業務形態的演進未曾跟上數字化變革時代的步伐;起死回生的原因亦是通過企業進化,靠著其在通信領域至少六十年的技術積累,整合商業模式再出發,成了全球第二大電信運營商。
再比如書中的IBM,更是個中典型。它歷經多次低谷,幾度瀕臨生死抉擇,但是通過轉型又恢復活力。
換句話說,想要基業長青,唯有不斷進化。所有的長命百歲,都是因為生生不息的不斷刷新和自我變革,在時代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生態位。
把視野拉回到國內,依舊可以找到樣本。120歲的青島啤酒,便是穿越周期的范式企業。誕生于1903年的它,歷經歷史風云、時代更迭、新技術浪潮沖擊,經受了市場考驗、行業和經濟周期的跌宕起伏,卻始終屹立潮頭、歷久彌新。
穿越雙甲子的風雨激蕩,它不僅長盛不衰,而且還在不斷“破紀錄”:經營業績近四年持續刷新歷史,A股股價三年實現翻番,獲評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連續20年蟬聯中國啤酒行業品牌價值首位……
眾所周知,中國的啤酒行業幾經沉浮,歷經了地方企業割據、巨頭與外資并購大戰、行業發展見頂、終端消費者結構改變等等數個階段。在這一輪又一輪的啤酒江湖大戰中,一個又一個的品牌被歲月埋沒,而青啤卻將歲月釀成了資產。
百年時光中,它是如何做到始終領跑行業,且具有世界影響力?
持續創新的未來意識
一幅20世紀30年代的廣告畫海報中,或許寫有線索。
海報中,一位身著藍色旗袍的民國女子坐在西式軟凳上,優雅地端著一杯啤酒,似乎在邀人碰杯。啤酒、燙過的卷發、西式餐桌,是那個時代最彰顯時髦風尚的標志物。早已風行上海灘的青島啤酒,成為摩登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時空交錯,這位海報上的旗袍女郎又被復刻到青啤1903“復古國潮罐”上,和Z世代消費者共赴一場百年國潮的時尚之約;同年,青啤還聯合時尚品牌一起跨界登上了紐約時裝周的舞臺。
青啤的“潮”,不僅僅顯現于2019年的這兩個國潮創意項目。與一些重煥新生的老字號品牌不同,青啤一直活躍在行業一線,它的“潮”指向的是百年間佇立時代潮頭的“潮”。
120年的歷史,讓青啤具備了同業難以企及的品牌厚度。同樣,百年的文化底蘊也讓人側目于它的歷史厚重,而忽視了其先鋒與創新的基因稟賦:它,生即潮牌,就是時代與潮流的產物。
1903年,當作為舶來品進入青島時,它便成了青島工業開創期的見證物,從此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史上有了啤酒的一席;20世紀20年代,它的巨幅霓虹廣告遍布十里洋場,產品風行上海灘;20世紀40年代它進入電影院,由此誕生了中國第一個膠片廣告,幾乎同一時間段它開始遠下南洋來到新加坡。
1954年連續大規模銷往香港;1972年,它又率先進入美國市場,開啟了國際化的更遠征程;1991年,它發起和創辦第一屆青島國際啤酒節,成為“中國十大節慶之首”;1993年,它作為首家內地企業在港股H股上市。這一劃時代的創舉,開啟了中國公司擁抱全球資本的第一步。
時間推進到21世紀,進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營銷和時尚創新成了驅動青島啤酒穩定、健康、可持續成長的強勁動力之一。從籃球聯賽到足球世界杯,從電視廣告到社交軟件游戲,從視頻網站上的微電影到微博上的“空中啤酒節”,青島啤酒從未缺席。
換言之,青島啤酒的百年,從來都是緊扣時代脈搏的百年。盡管歷史悠久,但它從來都煥發著青春的蓬勃動力。你可以將之稱為青啤持續創新的未來意識,也可以視為青啤不斷在重新定義企業的邊界。
這構成了青島啤酒百年長青的第一重密碼。
品牌與每一個時代的特征互動,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適應這個時代的潮流,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企業才能基業長青。在青島啤酒看來,時代在變化,外部環境在變化,商業的邏輯在變化,企業的戰略也要應時而變。
青啤“倍增計劃”由此出爐。除了啤酒主業的快樂板塊,2019年以來,青啤規劃了以水為主的健康板塊和以酒吧為主的時尚板塊。2020年,青啤收購雀巢在中國大陸的水業務;同樣是在2019年,青島啤酒啟動大規模線下實體店布局,開設Tsingtao1903啤酒吧,目前啤酒吧數量已經超過200家。
做厚主業、三大板塊并行,成為青島啤酒成長的新曲線。近4年,青啤營業業績持續刷新歷史紀錄,2023年A股股價創上市30年歷史新高。
質量至上的道德標準
從一瓶啤酒的“快”與“慢”里,或許也能找到線索。
快時,青啤與時間千里競速。2023年的2月2日傍晚17點52分,距離青島啤酒原漿生產線約719公里之外的上海,消費者姜先生欣喜地打開一份爭分奪秒的快遞包裹,從密實的泡沫盒中取出還帶著冰鮮涼意的原漿,這是他為元宵家宴提前準備的“驚喜”。經過三輪次緊鑼密鼓的轉運,這4瓶生產于2日凌晨3點的青島啤酒原漿在15個小時之內,完成了與時間競速的接力賽。
這依托的是,青島啤酒廠這一全球首家啤酒飲料“燈塔工廠”的數字化硬實力,背后涉及運輸、分揀、配送等多個環節的無縫銜接。
慢時,青啤是時間最忠實的朋友。百年來,青啤始終秉承嚴苛的釀造標準,以對生產細節的“苛刻”管控聞名業界。比如啤酒的風味關鍵在發酵,青島啤酒堅持使用“長時低溫發酵工藝”,以保持產品的清香與口味,從不為了提高產量而縮短發酵周期。
在青啤,一個酒瓶要洗30分鐘才算合格;生產現場釀造水必須每隔兩小時就品嘗一次;生產所用的壓縮空氣必須進行檢測等,每一瓶青島啤酒在出廠前,都要經歷1800道關鍵質量控制點的“千錘百煉”。
“慢”是匠心,“快”是變革。近年來青啤推出百年煥新計劃,這個計劃背后的青啤邏輯是:企業保持“長青”的密碼就是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辯證法——“變”的是創新,“不變”的是品質。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新已不滿足于“向規模要效率”,而是向深層次、突破性的底層技術創新進軍;不僅在消費端用力,而且向供應鏈、生產端延伸。這既需要萬千錘而鑄一器的“慢”,也需要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快”。
而無論是“革故鼎新日日新”的“快”,還是“用心一者技必良”的“慢”,背后折射的都是青啤對啤酒的一絲不茍,對質量標準的決不妥協。
早在2010年,經科技部批準,青啤就建立了中國釀酒行業唯一的“啤酒生物發酵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致力于對發酵工程領域前沿技術的研究。
進入數字化時代,青島啤酒開啟了從產品為中心的生產時代,向以消費者魅力感知質量為中心的體驗時代轉型之路。青島啤酒在打造“基礎質量”“特色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以“魅力感知質量”重新定義好啤酒的質量標準,開啟了質量管理的新篇章。
在科技加持與助推下,青島啤酒先后根據消費者需求開發了包括一世傳奇、百年之旅、經典1903、白啤、皮爾森、IPA、青島原漿等一系列中高端新品,加快向聽裝啤酒和精釀產品為代表的高附加值產品的轉型升級。
尤其是其中的皮爾森。2018年,這款啤酒在德國獲得了素有啤酒界奧斯卡之稱的“歐洲啤酒之星”大獎,向世界展現了啤酒釀造的“中國功夫”。
生而國際化的基因與格局
青島啤酒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這似乎是青島啤酒誕生伊始就與世界訂下了的一個約定。
作為百年品牌,青啤的國際化歷程源遠流長:1906年,青島啤酒在慕尼黑國際博覽會榮獲金獎;1948年,開始大批量出口至新加坡;1954年,首批500箱青島啤酒進入香港;1972年,進入美國市場;1992年,在意大利建立歐洲辦事處……
作為最早走出去的中國品牌之一,青島啤酒是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這一進程的親歷者與貢獻者。
2001年,中國經歷了兩件大事:申奧成功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成為青啤品牌重塑的起點。2005年,青啤成為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青島啤酒在審視自身品牌與奧運關聯點的同時,提煉出了自己的品牌價值觀——激情成就夢想。這成為青啤新百年后推出的第一個品牌主張。
對標國際市場、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同樣也是青啤“長青密碼”中的重要內容。
經數年耕耘,在歐美發達國家,青島啤酒已進入了幾乎所有主流連鎖超市,其售價是啤酒產品金字塔最頂端的部分。目前,青島啤酒已進入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流市場,啤酒出口量占中國啤酒出口總量的近八成。
更重要的是,青島啤酒走出國門不僅僅賣產品,已然成就了全球最好啤酒之一的口碑,成為崛起民族品牌中的一抹亮色。對很多外國友人來說,認識青島這個城市,很可能是源于一瓶青島啤酒;愛上中國這個國家和文化,很可能也是因為一瓶青島啤酒。
目前青島啤酒品牌價值達2406.89億元,連續20年居中國啤酒行業品牌價值首位。
從青島一隅的國有企業,成長為譽滿全球的國際化品牌。青島啤酒用歷史的長度、銷售的廣度、品質的厚度以及戰略的高度,書寫了一部中國品牌全球化的“進化史”。
啤酒是水、大麥和啤酒花的發酵,青啤是時間、基因與創新的融合。在意義上,120歲的青啤不止為消費者貢獻了陪伴百年的產品,為青島貢獻了享譽國際的城市名片,也為中國企業貢獻了自己歷久常青的“青啤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