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計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起草了《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份極具風向標意義的司法文件,從行為界定、社會危害、司法追責、法律救濟、綜合治理等多個維度,全面聚焦網暴議題,在網絡上引發了“刷屏”效應。
近年來,由網暴引發的公共事件頻發,“按鍵傷人”乃至“按鍵殺人”的悲劇一再上演,可謂觸目驚心。要切除網暴這一網絡毒瘤、社會頑疾,就必須直面治理難點,尋求行之有效的破解之策。
此次三部門擬定的《指導意見》,可謂反網暴法制建設的重大突破。比如,《指導意見》將網暴犯罪行為清晰劃分為5 種表現形態,并與刑法所規定的誹謗罪、侮辱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尋釁滋事罪、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等罪名逐一對標,進而確立了覆蓋較為全面的網暴判斷標準。再有,《指導意見》將網暴的“惡意發起者、組織者、推波助瀾者以及屢教不改者”明確列為重點打擊對象,并列舉了“從重處罰”的具體情形,這無疑抓住了當下網暴事件日趨組織化、產業化、利益化的危險苗頭,進而對那些博取“噬血”流量、惡意營銷炒作的大V、網紅、機構乃至平臺,形成強大的震懾。

為懲治網暴進一步織密法網。中新社/圖
尤其是,《指導意見》針對治理網暴所面臨的立案難、取證難、公訴難等難題,提出了一系列破解之策。比如,《指導意見》一方面要求落實公安機關協助取證的法律規定,為提起自訴的網暴受害者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則要求準確把握侮辱罪、誹謗罪的公訴條件,并具體列舉了網絡侮辱、誹謗行為達到“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情形,這就為刑事公訴介入網暴案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此外,《指導意見》針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網暴行為,首次明確引入了公益訴訟機制。諸如此類的制度安排,不僅為網暴受害者開辟了更為通暢的法律救濟渠道,也彰顯了公權機關積極作為的責任擔當,昭示了公民私益與公共利益有機融合的網暴治理新理念。
同時應當看到,治理網暴是需要多方共治、多點發力的系統工程。從這個意義而言,《指導意見》并非反網暴法制建設的終點。未來,還有必要出臺專門的反網絡暴力法,厘清判斷標準、確立各方職責、協同治理機制、銜接法律責任、統攝標本兼治,進而為鏟除網暴奠定更為堅實的法制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