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睿 方曉田
摘要:采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重慶X縣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問題進行分析發現: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行為形成“多重拉力”,包括東部教師市場拉力、城市吸引力、政府權力,其直接影響義務教育鄉村教師配置質量和教師流失;影響其配置質量的主要因素為進修培訓、教育制度、教師專業、職業認同、教育理念、教師保障;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流失呈現出“抽水池”和“中部塌陷”的特征。改進建議:(一)規范和優化區縣政府的鄉村教師配置行為;(二)創新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模式;(三)依托信息技術提升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質量。
關鍵詞:重慶鄉村教師;配置問題;扎根理論;鄉村義務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4-0013-04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ongqing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Xu KeruiFang Xiaotia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 allocation in X counties of Chongqing, and have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s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pulls”, including the market pull of teachers in Eastern China, urban attraction, and government power, which direct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teacher allocation and teacher attrition; then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allocation quality were further training, education system,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profess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eacher protection; finally, the loss of teachers in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ongqing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mping pool” and “central collap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made in this paper: (1) Standardizing and optimizing rural teacher allocation by district and county governments; (2) Innovating teacher allocation model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ongqing; (3) Rely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Keywords: rural teachers in Chongqing; allocation; grounded theory;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公平和鄉村教育問題的高度重視,我國鄉村教育整體有較大改觀,但鄉村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重慶城鄉差距較大,鄉村地區不論是辦學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遠比城鎮差和艱苦。尤其是鄉村義務教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優質教師流失嚴重。鄉村義務教育教師問題是重慶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難點,也是重慶教育發展最薄弱的短板。推動重慶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差距,重點在鄉村,關鍵在教師。本文通過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以重慶X縣為個案,對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是指從原始資料中提煉、抽象出概念和范疇,然后上升到理論[1]。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以重慶X縣為個案開展田野調查,厘清重慶X縣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問題的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從中發現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問題的深層機制。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收集了重慶X縣鄉村教師的32份樣本,其中鄉村學校領導2人、專任教師30人。從學校領導層面看,當地中心校校長1人,駐村第一書記1人;從教師層面看,中學教師17人、小學教師15人,覆蓋語數英、政史地、物化生、音體美等學科。通過對不同主體的訪談,多維度地了解鄉村教師配置情況,扎根鄉村本土化教師配置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程序
1.原始資料收集
本研究以個人訪談的形式展開。在重慶X縣開展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形式,根據不同學歷、職稱、任教學段等情況,使用開放式的問題來了解采訪的32位教師對鄉村教師配置問題的看法。本次研究,訪談過程均在訪談對象同意下進行錄音,以確保訪談材料的準確與完整,訪談結束后對錄音進行轉錄,共形成了10萬字左右的文本。
2.開放式編碼
本研究將32份原始訪談資料導入Nvivo12軟件,通過對訪談文本進行逐字逐句的開放式編碼,初步形成了78個類屬概念。在此基礎上,將78個類屬概念進一步提煉,形成了25個“次類屬”。其中,出現頻率在30次以上的類屬概念有4個,即“城市吸引力”“教師流失”“教師保障”“進修培訓”。
3.主軸式編碼
根據斯特勞斯(STRAUSS)編碼范式模型,即(A)因果條件—(B)現象—(C)—情境—(D)—中介條件—(E)行動策略—(F)結果[2],把開放式編碼后得出的相對獨立且關系不明確的78個類屬概念重新組合,發現和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有機聯系。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經過主軸式編碼,最終形成了12個概念類屬。
4.選擇式編碼
選擇式編碼的關鍵為確定核心范疇,以發現范疇或概念之間的因果聯系和邏輯推理。本研究的核心是重慶鄉村教師配置問題,通過資料的連續比較與反復核對后,將具備不同的概念特征的類屬歸納為“鄉村教師配置行為失范”“鄉村教師配置質量”“鄉村教師流失特征”,并將所有范疇與核心類屬有機聯結,構建出重慶鄉村教師配置問題結構模型。
二、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問題結構模型與分析
(一)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行為失范形成“多重拉力”
本研究通過扎根理論三級編碼,將其歸納、提煉,抽象概念化為“多重拉力”,即東部教師市場拉力、城市吸引力、政府權力(圖1)。首先,對于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而言,客觀上就存在東部教師市場拉力和城市吸引力。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市場受到東部城市教師市場的強勁拉力,優質教師資源容易被其“拉走”。城市的諸多吸引力,如工資待遇、就業機會、工作環境等都普遍優于鄉村,這會很大程度影響鄉村教師的職業選擇和未來規劃。其次,政府權力是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的另一重拉力。政府本應該彌補市場的不足,減弱這種拉力,但縣級政府配置行為失范,沒有合理地使用手中的權力并解決問題的本質。各區縣的教師招聘和主城區并非一體化,教師不能第一時間獲取信息。此外,學校招聘教師審批程序繁瑣且較為混亂,甚至出現“所招非所需”的局面[3]。最后,重慶鄉村義務學校校長本身具有較強的配置優質教師原始動力,但由于縣政府配置行為失范和其他外界阻力的限制,其面臨諸多的權力沖突和利益沖突,從而常常使他們無奈“放任”或“忽視”了教師配置的質量。縣政府的行為失范形成了另外一種拉力,使得重慶鄉村優質教師難以流入和引進,從而形成東西部市場力量和政府權力的“多重拉力”。
(二)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質量的影響因素
通過上述研究得出,影響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質量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六個方面:進修培訓、輪崗制度、教師專業、職業認同、教育理念、教師保障。第一,教師培訓與實際需求相脫節,沒有結合當地實際需要和痛點進行教育培訓,教師專業培訓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培訓方式單一、效果不佳。第二,教師輪崗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沒有形成“制度鏈”,流于形式和表面。輪崗實施較為隨意,各方利益未達成共識時會導致很多矛盾無法調和,并且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第三,鄉村教師專業不對口且學歷偏低的現象較為普遍,很多教師未接受高水平的專業教育。第四,鄉村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普遍不高,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尤其是新手教師難以較快地適應鄉村教學,缺失一定的鄉土情懷。第五,隨著鄉村教師中源自城市的人數增多,他們的教育理念、文化價值觀等與鄉村有很大的差異,與鄉村社會間的關系也有一定的疏離性,其教育理念的指導與實際教學工作之間會形成較大的落差[4]。第六,由于鄉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相關激勵機制和待遇保障匱乏,鄉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教學熱情不高。
(三)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流失呈“抽水池”和“中部塌陷”特征
依據對訪談文本的質性分析,“教師流失”是詞頻位居第一的關鍵詞。本研究將教師流失的特征層層歸納和提煉,抽象概念化為“抽水池”和“中部塌陷”。第一,“抽水池”特征,指不斷有教師進入重慶鄉村的中小學校,但同時又不斷被東部、西部縣城和城市抽走而流失,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始終處于不穩定狀態。這種現象多出現在來鄉村支教的年輕教師身上,他們多半任教時長在3—4年,完成支教任務之后便離開鄉村。每年重慶鄉村的中小學校都會有部分流入和較多流出的教師,呈現出“抽水池”一般的特征,從而導致重慶鄉村義務學校呈現優質教師長期緊缺的情況。第二,重慶鄉村學校尤其是義務學校教師呈現“中部塌陷”特征,鄉村教師以入職不久的年輕教師和年長教師為主,并越發呈現出老齡化趨勢。流失的教師主要以富有教學經驗和業績的中青年教師為主,其職稱也以為中級職稱為主。他們大多畢業于高校,有著長遠的理想抱負與追求,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待,但當前我國鄉村學校有限的現實條件,限制了鄉村教師的發展,使他們很難實現自我追求[5]。愿意長期留在鄉村任教的教師大多為45歲以上的年長教師,他們居住在當地并對鄉村有著深厚的感情,十分了解本土實際和鄉土文化,能夠完全融入鄉村。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扎根理論的一般流程,對重慶義務教育鄉村教師的配置問題進行分析,得到鄉村教師配置問題的三個核心類屬,即“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行為失范”“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質量”和“鄉村義務教育教師流失”。其中,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行為失范形成“多重拉力”,其直接影響配置質量和教師流失。配置質量受到進修培訓、輪崗制度、教師專業、職業認同、教育理念、教師保障六大方面的影響,鄉村義務教育教師流失呈“抽水池”和“中部塌陷”特征。
(二)改進建議
1.規范和優化區縣政府的鄉村教師配置行為
區縣級政府要根據當地鄉村義務教育發展實際和教師供需情況進行合理配置,減少鄉村教師配置失范行為的發生。首先,區縣政府應當優化人事管理和教師招聘選拔機制。簡化教師招聘流程中的各項機構審批程序,提高政府和學校之間的信息流通效率。結合重慶地理環境和地形特點,制定小規模學校、寄宿制學校的教師招聘和管理的具體核定標準以及實施辦法。其次,區縣政府應當規范鄉村教師編制,合理使用手中的權力。通過城鄉之間人口流動變化、鄉村學校規模結構調整、鄉村學生人數變化等情況,調整人員編制配置,加強鄉村教師編制使用效益評估。最后,區縣政府要發揮正確的方向引領,應采取積極的教育政策吸納和留住教師。推進鄉村環境治理和風土風貌建設,并有效解決地方財力和實際需求的矛盾,為鄉村教師提供多元的激勵機制和待遇保障,提高重慶地區教師市場的競爭力和活力。
2.創新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配置模式
由于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流失現象嚴重,必須積極探索和創新鄉村教師配置的模式。第一,政府可以購買鄉村教師服務,創新教師補充機制。建立中小學教師逐年招收常態機制,并設立相關優惠政策,實行小規模的專項招聘,招收選拔有教師資質的學科緊缺人員,盡快解決教師隊伍青黃不接、年齡斷層的問題。第二,要完善教師輪崗制度,實行教師定期的、有序的、雙向的流動制度。可以組織縣城學校幫扶農村薄弱學校活動,以城區優秀教師為主體,采取下鄉支教、經驗交流、對口支援等城鎮幫扶農村的弱勢補償機制,加強學校間合作,實行捆綁評價,有效地實現優秀資源的共享。第三,加快制定鄉村教師子女入學優待政策,助解鄉村教師的“后顧之憂”。應努力解決鄉村教師的子女教育問題,表達對鄉村教師的關心和重視,彰顯人文關懷[6]。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穩住中青年鄉村教師的心,緩解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的流失。
3.依托信息技術提升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質量
積極培養具有現代教育意識的新時代教師,提高重慶鄉村義務教育配置質量。第一,對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進行精準化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邀請名師和專家定期對教師開展現代教育技能培訓,如多媒體課件、白板教學、網絡資源平臺使用、微課的錄制與發布等,提高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的能力和水平,提升鄉村教師配置和教學質量。第二,利用大數據對重慶鄉村教師進行精準支持,發現教師配置中存在的問題。借助科技力量,運用大數據對教學質量進行科學評估并及時反饋,有針對性地高效改進教學工作。第三,搭建重慶鄉村義務教育教師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鄉村義務教育教師信息共享機制。實現鄉村義務教育教師“信息手拉手”,促進教育信息和教育資源在縣域內的流通。
參考文獻:
[1]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58-63,73.
[2]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0:15-17.
[3]余應鴻,常寶寧.鄉村教師配置政策及其優化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20(3):73-80.
[4]候中林.基于供需均衡的鄉村義務教育教師資源優化配置研究:以河南省鄲城縣為例[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2.
[5]李森,高靜.新時代鄉村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22(12):130-140.
[6]李寧.鄉村教師生活待遇政策效應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視角[J].教育學術月刊,2023(1):98-105.
作者簡介:徐可睿(2002—),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單位為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
通信作者:方曉田(1978—),男,漢族,安徽樅陽人,博士,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