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晉江縣隸屬泉州,其開發(fā)歷史與移民息息相關,早在先秦就已有閩越土著居住,后經(jīng)唐宋移民、土著上岸,使得該地區(qū)的開發(fā)由河谷平原緩慢地向海拓展,并隨著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至明清時向沿海灘涂縱深持續(xù)開發(fā)。不同時期的移民對于居住地帶的選擇因當時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各不相同。先秦以降,晉江地區(qū)的移居群體,不僅引發(fā)了社會變遷,同時也影響著其自我身份認知,考察該地宗族明清家譜,有“英雄祖先”和攀附“英雄貴胄人物”為祖先的敘事傾向。
關鍵詞:晉江;移居;社會變遷
中圖分類號:K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4-0120-04
Migr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Jinjiang Since the Pre-Qin Dynasty
Ni Shilin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uhan? 430000)
Abstract: Jinjiang County, a county attached to Quanzhou, owes most of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to migrants. There were Min-Yue aborigines living in the area as early as the Pre-Qin Dynasty, and then due to the migratio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aborigines going ashore, this area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the river valley plain to the sea. Because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this area continued to be developed towards the coastal beaches and mud fla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choice of residential areas by migrants in different periods varied due to the changes i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at that time. Since the Pre-Qin Dynasty, the migration groups in this area had not only triggered social changes, but also affected their self-identity cognition. Examining the genealogies of the clans in this are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is a narrative tendency towards “heroic ancestors” and treating “heroic and noble figures” as ancestors.
Keywords: Jinjiang; Migration; Social Change
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大多可分為官方行為與民間行為兩類。無論何種移民遷徙,小到一個社區(qū),大到多個省份,或多或少地給遷入地造成影響,尤其是對歷史上的處女地,其開發(fā)的主要對象往往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移民構成的。中國區(qū)域內(nèi)的移民遷徙歷史悠久,各區(qū)域間的移民開發(fā)歷程亦是各異。關于福建地區(qū)的移民研究,學界已有論述。近年來,主要涉及移民的區(qū)域開發(fā)問題的研究上。因此,文章試圖就先秦以降晉江地區(qū)的開發(fā)和移民歷史過程進行剖析。不同歷史時期遷入民眾的開發(fā)抉擇受該地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影響各異,其移民的生存和發(fā)展帶動了該地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變動,同時在社會變遷中,移民群體對自身有了特殊的身份認知。聚焦環(huán)境變遷與社會經(jīng)濟變動下的移民群體,可以更好地展現(xiàn)中國各區(qū)域的多元構成,其內(nèi)部有著顯著差異。
一、“衣冠南渡”與“固始傳說”——早期晉江地區(qū)的跨區(qū)域移民
關于晉江地區(qū)的移民,在唐以前記載較為零星,所能知曉的便是在秦漢時期便有閩越人的活動存在,而在兩晉時期出現(xiàn)了漢人入閩移民的第一次高潮。所謂“衣冠南渡”“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出自唐史學家劉知幾《史通》“邑里”篇。該文原僅指西晉末天下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權南遷。后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代指縉紳、士大夫等避亂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與“固始傳說”“固始傳說”:指閩臺地區(qū)的族譜普遍聲稱其先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但自宋代著名學者鄭樵、方大琮始,學者多有質疑、考辨。固始傳說的成因除了受帝王故里的政經(jīng)特權、中原正統(tǒng)觀念影響外,還與地緣關系建構、圣賢崇拜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晉江地區(qū)西部的磁灶窯的南朝溪口山窯址的考古挖掘可以作為旁證。該窯的燒造年代估計從南朝晚期延續(xù)至唐代。該聚落以善制陶瓷聞名,該地地貌特征為有梅溪自西北向東流經(jīng),構成五塢十八曲的地勢,旁溪有一山坡提供燒制瓷原料。通過梅溪可以泛舟直達晉江,進入泉州灣,有著便捷的水陸交通。作為一種官方傾向的手工業(yè)聚落,它的選址是在河流中游與近山的河谷平原地帶。可見,在早期,除開以山海生計的土著之外,可供漢人移民選擇的地區(qū)便是山間河谷平原的農(nóng)耕模式。漢學家休·克拉克(Hugh Clark)認為,早期的泉南社會分為來自北方的戰(zhàn)士精英和來自為該精英提供服務的早期定居者的社會底層[1]。這一時期的社區(qū)仍然很小、很偏遠,由孤立的定居點組成,這些定居點在政治結構之外幾乎沒有經(jīng)歷過整合。它剛剛開始牢牢控制肥沃、但以前致命的沿海,山區(qū)內(nèi)陸仍然是土著部落的保護區(qū)。
唐代后期,中原戰(zhàn)亂加劇,漢人士民再度南遷,形成了漢人入閩的又一高潮。尤以王潮、王審知率固始軍民入閩的數(shù)量為巨,“唐末光州刺史王緒引兵掠江西……緒死王潮繼之。潮遣王審知圍泉州……表潮為泉州刺史”[2],這一時期,隨著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戰(zhàn)亂,閩中的相對平穩(wěn)自然吸引著眾多江浙民眾的遷移。晚唐詩人韓偓及其家族,于“天復中避地泉州之南安,子孫遂家焉”[3],正是由此進入泉州繁衍生息。并且,移民的漸進過程通常將定居者推向河谷平原之外。現(xiàn)有資源的持續(xù)壓力促使他們滲透到更偏遠的角落,以尋找土地和生計。五代時期清源軍節(jié)度使陳洪進率軍民圍海造埭便是典型的例子?!瓣愜ぃ惡檫M所筑,其埭最大合南浦諸水為斗門通歸于大海,南洋田多仰焉?!保?]晉江縣的土地開發(fā)克服了山海之險,逐步向沿海地帶進發(fā),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通過興修水利工程,圍海造田,對鹽堿地進行淡化維持生計。
三次閩地的移民高潮都發(fā)生于戰(zhàn)亂動蕩時期,為閩地帶來了中原農(nóng)業(yè)文明。正是因為北方移民對福建地區(qū)的開發(fā),才有了福建地區(qū)在宋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5]。唐宋以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中心的南移,北方漢人向南方遷徙已成為人口發(fā)展的一種常態(tài)趨向。
二、花開葉散——地方社會中移民的抉擇
宋元以來,福建地區(qū)除了保持穩(wěn)定的跨區(qū)域外地移民外,還有福建內(nèi)部的遷移活動。然而,隨著這些早期移民區(qū)域的開發(fā)進入飽和狀態(tài),人地關系的矛盾逐步被激化,使得這些區(qū)域的民眾將目光轉向城外,轉向曾經(jīng)的深林叢莽、灘涂縱橫的地帶。一些學者將這一時期的閩地群體劃分為六大民系,用于討論其內(nèi)部相互遷徙、交融的關系。例如,興化族姓外遷入晉江莊姓宗族,“愛青陽山水之秀,時往游焉,遂買田筑室于其間。因占籍晉江青陽。”[6]11同樣來自光州固始的閩地大姓吳氏,宋時“始自閩長樂,來居泉之東門”[6]40,元明之際,戰(zhàn)亂不斷的泉州城已不適合居住,“慮其身后之余裕,遺之幼孫而居在城廓,適以賈禍”,于是“遂盡散其貲產(chǎn),甘為貧儒,攜幼孫徙居靈水,去泉城四十里余,得靈源山水之勝”[6]41,待到明洪武更地戶籍黃冊,因此入籍,在晉江靈水一帶繁衍生息。這段記述展現(xiàn)了靈水吳氏對其先祖作為北方移民入閩之后多次遷徙的歷史記憶。
明初的衛(wèi)所制度、更新戶籍亦影響了區(qū)域內(nèi)的民眾遷徙。為防海寇,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年四月“命江夏侯周德興往福建以福興漳泉四府民戶三丁取一,為緣海衛(wèi)所戍兵”[7]。并于洪武二十一年設置了福建沿海五衛(wèi)。因設置衛(wèi)所造成的遷徙,給當?shù)厣鐣斐闪瞬恍〉幕靵y,成為了移民家族慘痛的歷史記憶?!爸链竺骱槲涠?,泉民多轉徙,戶口耗,田野荒”,《修鰲李族譜序》記載了其家族因衛(wèi)所設置受命由福州遷入泉州之事?!坝枳嬖诟V莞G蹇h永賓里詁垅居住。明洪武間,始祖天如公調守鎮(zhèn)東,一世祖純詣公自鎮(zhèn)東改守鰲衛(wèi)。”[6]39
這些因戰(zhàn)亂時避亂遷移于村落的家族多在明初社會穩(wěn)定之后,憑借其資產(chǎn)實力一躍成為當?shù)氐拇笮?,參與到地方事務當中。如晉江石圳李氏“及陳友定拒命,策其必敗,又由福州徙泉州,州之南八十里……明興,洪武初更定版籍,公與陳蔡諸家同為編戶之長。班居其七,乃七甲也”[6]27,負責其地的賦稅征收。此外,移民主體亦會適時而動,在移民過程中充分利用入贅、買賣、占籍等手段在遷入地購置田產(chǎn)屋舍,適時而居。由于受到明初衛(wèi)所設置的影響,錢倉姚氏各擇一鄉(xiāng)徙居,其中十二郎公觀十三都,“橫山之原,土原而腴,氣剛健”,但該鄉(xiāng)多是黃家之籍。于是十二郎公采用與黃姓結姻,“贅其家,然未嘗移眷而居?!保?]52
晉江縣作為泉州的首邑,亦受到其作為海上貿(mào)易城市的影響。在往來泉州的外國商人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便是阿拉伯商人,不僅來泉貿(mào)易,更帶來其伊斯蘭信仰,并在泉州城內(nèi)定居。元末福建沿海爆發(fā)了多次大規(guī)模動亂,泉州城受到多次屠戮,原來在城內(nèi)生活的伊斯蘭信仰族群向城外離散遷徙避難,晉江地區(qū)最顯著的例子便是陳江回族丁氏。據(jù)其八世孫丁儀《譜序》記載,陳江一世祖丁謹乃是元初“往賈泉中”的穆斯林商人,因而居住于泉州城南隅文山里。元明之際,三世祖丁夔與四世祖“植業(yè)于城南之陳江二舍許”[8]3,因而遷居,其目的是“隱伏耕讀,遠其法而保其家”[8]3。陳江即陳埭,該地開發(fā)較早,因此“陳江故多巨姓,著代年遠”[8]61,該地未開發(fā)的區(qū)域多是沿海灘涂蕩地,丁善借助其妻泉南大族莊氏的力量開發(fā)海蕩,“遂從舅氏徙卜陳江,開基拓野,筑陂以捍海田,而瘠化爲腴”[8]64,與該區(qū)域的大姓家族結好關系,“諸族無不俛首奉伏”[8]61,從而逐漸在當?shù)胤毖苌?,并且隨著其后代不斷致力于仕途,僅其七至十二世之中,便產(chǎn)生了進士3名,監(jiān)生(蔭監(jiān))4人,舉人1名,庠生13人[8]201-203,這表明其內(nèi)部士紳階層的崛起。在其內(nèi)部士紳的修譜、祭祖等宗族建構活動下,其宗族組織規(guī)模不斷得到壯大,“雖十房析居,而地連屋比,其相距遠者,不盈里許,故表于分派之祖,以地名別之”[8]5,可見,在明中后期,陳江的丁姓已成為大姓宗族,并且積極參與地方事務當中,四世祖丁善率眾開發(fā)海田,所獲之利亦分享鄉(xiāng)里,五世祖丁觀?!傲π兄疲⌒庞卩l(xiāng)人者多矣”,七世祖丁庾“樂聞善言,樂行善事”,花費資產(chǎn)修建鄉(xiāng)里公共設施,“橋途有圮,即出私資,募鄉(xiāng)人修之,不俟終日?!保?]24
明清時期受人口因素以及政治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向海外移民已成為晉江地區(qū)顯著趨勢。作為濱海地區(qū),其自有乘槎浮海的傳統(tǒng),并且出洋貿(mào)易的繁盛為當?shù)厝诉h洋蕃居創(chuàng)造了條件。此外,明清之際,受清廷與明鄭政權交戰(zhàn)的影響,清廷采取遷界政策,“順治十八年,遷沿海居民,以垣為界,三十里以外悉墟其地。”[9]65在康熙年間該政策雖有反復,但仍強調“申嚴海禁,絕其交通”[9]66。該政策遷界給濱海地帶的民眾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與財產(chǎn)的損失,如石圳李氏,在遷界之后,其族人流離失所,失去生計來源,或從軍,或賣身旗人,不可計數(shù)。當其返回祖地時,田產(chǎn)荒蕪,宗祠破敗,若大家族,僅剩三房一支回歸祖地。遷界給福建沿海居民造成巨大傷害,這使得有大批軍民主動或被動跟隨鄭成功軍隊移居臺灣島。根據(jù)莊為璣、王連茂對明末至晚清的遷臺族譜的統(tǒng)計,僅晉江《玉山林氏宗譜》中記載的就有近千人遷臺。從鄭芝龍時期到乾嘉時期遷臺的移民人數(shù)呈現(xiàn)出逐步發(fā)展的趨勢,這是由于乾隆后期,對統(tǒng)一臺灣后限制人員入臺的禁令的解除,并且閩臺合治,于乾隆四十九年開放了臺灣鹿港與晉江的蚶江港對渡,加深了閩臺的民間經(jīng)濟聯(lián)系,使得“大小商漁”,趨之若鶩”。
三、“攀附”——移民身份的認知與建構
觀晉江地區(qū)之移居,筆者所引該地宗族明清家譜,修譜作為一種構建文本的活動,它涉及一定的文字書寫,可以顯見的是由特定的階層所掌握書寫,譜牒包含著編纂者的企圖以及他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需要把視角放在這些書寫者身上,了解其本身的知識體系。
各時期家譜的書寫同樣是依據(jù)某一特定時期的時空背景所做出的一定敘述結構。綜觀作為閩越之地的晉江地區(qū),在隋唐時期的中原士人的認識中,其民,仍然多是該區(qū)域的土著之后。“《開元錄》曰:閩州,越地,即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種,有五姓,謂林、黃等是其裔?!保?0]這一認識,隨著晚唐五代,南方士大夫群體的崛起開始變化。安史之亂后的全國經(jīng)濟重心南移,使得北方移民大量移入江西、福建等地,帶來先進的生產(chǎn)力,使得南方地區(qū)的經(jīng)濟得到了長期的持續(xù)發(fā)展,并且由此帶來了文化上的增長。進入宋代,福建地區(qū)一躍成為“東南全盛之邦”。這一“文教復興”所帶來的變化則是,更多的士大夫群體通過修譜活動“攀附”外來移民身份,多標榜“衣冠南渡”的士族身份。葛劍雄認為,所謂“永嘉衣冠南渡”多為牽強附會與太康年間晉安郡設置史實相悖[11]。宋代人也早意識到移居身份的“攀附”了。如鄭樵《家譜后序》指出:“閩人稱祖者,皆曰自光州固始來,實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眾從王緒入閩……獨優(yōu)固始人,故閩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實濫謬。”[12]
無論是借用永嘉衣冠南渡,還是后來的王潮、王審知由光州固始率軍民入閩故事,其目的都是滿足修譜人主體尋求政治、文化上地位的需求。伴隨著科舉活動的興起,士大夫的庶民化,朱子學對家族祭祀的重視,使得宋代私修家譜之風逐漸傳播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最終在明清達到高潮。并且顯而易見,私修家譜對其遠祖世系的追溯,往往采用的是“英雄祖先”這一種歷史心性的敘事傾向,遠則以一個“英雄貴胄人物”作為祖先,近則結合其本土的地方性知識去進行建構。正如晉江各時期的移民群體,往往會在家譜、族譜中構建其先祖的移民史事傳說,有的會結合區(qū)域的姓氏進行聯(lián)宗、連譜。陳江倪氏的移民源流亦在不同時期經(jīng)歷了多種“歷史表述”。根據(jù)其《譜敘》記載,在明時其宗族內(nèi)鄉(xiāng)紳的認知中,乃是“在元初時,來官泉州,以老致仕,遂留家焉。里中以行呼之為倪致政,至今仍之。桐城之有倪氏,自致政始”[6]44。在其清抄本中,則演變成固始傳說,并與福州倪氏聯(lián)宗?!笆甲嫦壬?,原系光州固始,父祖移籍福州省城。公幼治詩書,游學泉郡,底于晉邑陳江,弟子多從,咸留爰處。擇其所于永福鄉(xiāng)之前居?!保?]44更有甚者,如《卿美邱氏族譜》中則有了兩種移民傳說的歷史表述的雜糅?!爸нw于光州固始……之族始大。故邱氏望著河南,從其盛也。炎祚傾,典午沒,五胡烽駭,衣冠涂炭。中原士族避亂南奔……由豫人閩。是為開閩八族之一?!保?]13
這樣的一種基于地方性知識的“歷史表述”,目的是使這樣夾雜著“真實”和“虛構”的祖先源流為現(xiàn)實中的群體擬構血緣的親族提供文字上的證據(jù),通過對“族群”的整合、排他與“攀附”,群體能收獲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多種利益。陳江丁氏作為穆斯林商人的后代,卻“攀附”宋代宰相丁度為祖,以“聚書”為堂號。究其原因,丁衍夏在其《感時紀聞》寫道,“至養(yǎng)靜公,栗栗于撒氏戍卒之誣,過聽曾社師扳丁度而祖之,以昭其裔不出于回回也。”[8]27族內(nèi)家產(chǎn)爭訟反被他人誣告原為撒氏改姓逃脫衛(wèi)戍,此事因官府版籍缺失而爭論十八年,懸而未定,導致丁氏“所遺祭田蕩盡”,事后解決,避免再有以其回回身份的事端發(fā)生,遂在修譜社師建議下,“攀附”丁度為祖。
四、結論
“衣冠南渡”與“固始入閩”的移民傳說反映了各時期晉江地區(qū)的社會變遷對不同移居群體造成的身份認知變動。在宋代“文治復興”以來,南方士大夫階層的崛起,一方面需要一個與中原文化對接的身份認同,五代時期對福建地區(qū)大加開發(fā)的王閩政權,使得地方文化“泛起”,另一方面也傳播了中原文化,以隨王潮、王審知光州入閩故事能夠將其文化身份與中原文化接軌,這亦是民間社會將自身納入國家(中原)的建構。反之亦然,國家的文化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亦會受到影響,諸如晚清近代以來,許多“攀附”家族往固始中原修祠祭祖,固始傳說亦在其地廣泛流傳,晚清陳江丁氏重拾穆斯林傳統(tǒng),現(xiàn)今民族識別中認定了其回族身份。通過對先秦以降晉江地區(qū)社會變遷中移民群體的個案考察,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變遷中的移民民眾與地方社會的互動。
參考文獻:
[1]HUGH CLARK.Community,Trade and Networks:Southern Fujina Province from the Third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8.
[2]王象之.輿地紀勝[M].北京:中華書局,1992:1841-1842.
[3]沈括.夢溪筆談[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78-79.
[4]陽思謙,等.泉州府志:明萬歷刻本[M].泉州:泉州志編篡辦公室,1989:191.
[5]林國平,邱季瑞.福建移民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214.
[6]陳聰藝,林鉛海,黃延藝.晉江族譜類鈔[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7]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太祖實錄[M].[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68:2735.
[8]莊景輝.陳埭丁氏回族宗譜[M].香港:香港綠葉教育出版社,1996.
[9]吳之鋘,周學曾,尤遜恭.中國地方志集成·道光晉江縣志[M].上海:上海書店,2010.
[10]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2000:1785-1786.
[11]葛劍雄.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165-171.
[12]黃仲昭.八閩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454.
作者簡介:倪世林(1998—),男,回族,福建泉州人,單位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方向為專門史。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