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中山是清末民初“實業救國”思想發展至成熟時期的代表人物。其堅持革命的最終目的在于建設的理念,在整個革命生涯中,一直把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奮斗目標。孫中山的實業救國思想集中體現在《實業計劃》一書中,該書成書和出版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和廣泛討論,時人以支持和贊賞為主流,以學者、工程師和政府工作人員為主體的社會各界人士積極研究探討,成果類型豐富、特色鮮明,主要聚焦于文本研究和實踐參考兩個方面。誠然,囿于歷史條件,其精心設計的建設方案無法實施,但是,在當時的中國仍有一批民族資本家在困境中踐行著孫中山的實業思想。
關鍵詞:《實業計劃》;社會反響;實踐熱潮
中圖分類號:K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4-0132-04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1930s
Liu Qingli
(Shanghai Museum of Sun Yat-sen s Former Residence, 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Sun Yat-sen w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in the mature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industrial salv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ultimate goal of his revolution is the idea of construction and throughout his revolutionary career, he always took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goal of his struggle. His idea of industrial salv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his book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publication of which aroused strong social repercussions and extensive discussions, with the support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people as the mainstream, and activ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mainly scholars, engineers, and government workers, which obtained rich achievements, ha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focused on textu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Admittedly, his elaborate construction program could not be implemented owing to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there was still a group of national capitalists in China at that time who were putting Sun Yat-sens industrial ideas into practice amid difficult times.
Keywords: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social repercussions; research and practice
“實業”是國人對于近代以來新興生產方式的統稱,與洋務、工藝等概念比較,實業更為準確地體現了新型經濟關系,是對傳統經濟觀念的批判和反思。孫中山是清末民初“實業救國”思想成熟時期的代表人物,也是實業救國思想的集大成者。孫中山自革命始,并不是為破壞而革命,革命的最終目的在于建設。孫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一直把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奮斗目標。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還在歸國途中,便指出“此后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1],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也宣稱:“民國締造之始……建設之事,更不容緩。”[2]
一、《實業計劃》引起的社會反響
《實業計劃》,提出了中國實業發展的戰略構想,制定了近代中國首個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業計劃》在撰寫、成書過程中,大量吸收了中外學者的勘察資料和研究成果。姜義華教授在詳細研究過上海孫中山故居藏書后指出,孫中山廣泛閱讀了“歐美各國工業革命、工業發展史”和“交通港口”“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外國銀行、貨幣、信貸”等發展實業的論著;同時,“閱讀了許多有關中國經濟、貿易、外交的論著”[3]。《實業計劃》成書后,孫中山曾寄給相關人士評閱并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出版后更是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和廣泛討論。這些時人的研究和評論,除少部分外[4],均以支持和贊賞為主,體現了當時歷史場域下人們對《實業計劃》的價值肯定。
1.芮恩施:《1919年3月17日駐京美國公使芮恩施復函》
“先生對于此重要問題,能以宏偉精深之政策運用之……吾欲將先生之偉大計劃為之介紹,或可使世界原料與資本生一密切之關系。”[5]405
2.劉飛爾:《1919年5月15日美國商務總長劉飛尓復函》
“閣下之所謂中國之經濟發展將為人類全體最大利益,不特中國人食賜,尤所贊成也……合眾國政府……愿由各種正當之途徑,以參與增進華人最上利益之計劃也。”[5]408
3.嘉域利亞:《1919年5月17日意大利陸軍大臣嘉域利亞將軍復函》
“雖在此計劃亦有與相附麗之實際困難,稍須顧慮,而以其所造之深與其帶有現代精神之活氣,使我不禁為最高之評價也。”[5]408
4.碧格:《1919年6月17日北京交通部顧問之鐵路專門家碧格君投函》
“以一鐵路聯結廣大之農業腹地與人口稠密之海岸之理想,感我實深。竊謂閣下于此已于鐵路經濟理論上致一具體之貢獻。”[5]409
5.安得生:《1919年8月30日美國名士寓居羅馬以世界中都計劃著名之安得生君復函》
“奉讀尊著計劃,旁擘附圖而及于先生所與理則的且有力的論據,覺其興味深永……吾完全確信先生之高尚理想必將實現,非惟以為中國國家人民之福利而已,又以為世界各人種之利益與繁榮計也。”[5]409
6.田鵬:《總理〈實業計劃〉之價值》
“《實業計劃》確系建設新中國的典型,尤為一般國民,在訓政時期,所應特別熟讀的經義。”[6]
7.吳晦華:《〈實業計劃〉之理論與實際》
“總理手創的《實業計劃》就是經濟建設所依據的唯一標準,關于我國今后經濟發展的步驟方法,和物質建設的資本來源,在這部偉大計劃書中,統統有很詳盡的規定”。“三民主義與《實業計劃》,互有密切關系,而民生主義,尤為《實業計劃》的原則和指針。”[7]
8.胡適:《介紹新出版物》
“當這個‘盲人瞎馬的時代而有這種遠大的計劃和主張,可算是國內一件最可使人滿意的事。”[8]220
9.胡適:《知難,行亦不易》
“替中國定下一個根本建設的大方略。這個時期正是他邀了一班專家,著手做‘建國方略的時候。”[8]378
二、《實業計劃》引發的研究熱潮
《實業計劃》作為孫中山《建國方略》之物質建設方略,“是孫中山的經濟建設思想及其實踐,在歷經多年醞釀積累、調查研究基礎上加以具體化、條理化、系統化的結晶”[9],出版后引發了當時社會各界,尤其是知識分子群體的廣泛討論與研究熱潮,參與研究的成員以學者、工程師和政府工作人員為主,成果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筆者試將相關研究論著分為文本研究和實踐參考兩方面整理如下:
(一)《實業計劃》文本研究
1.項衡方:《總理〈實業計劃〉表解分圖》
“《建國方略》第二部《實業計劃》為總理建設新中國之具體方案,為導中國于國際上自由平等地位之唯一指針……顧《建國方略》一書,體大用宏,經緯萬端,計慮縝密,不遺纖微。”[10]
2.蘇易日:《〈實業計劃〉輯要》
“《實業計劃》乃先生欲改良民生之具體計劃,先生以為此種計劃實現,則非惟中國人民之物質幸福增加,且可防止將來世界之大戰爭。故先生此書實為由民生主義而達到世界主義之蹴石也。”[11]
3.汪培齡:《汪培齡同志請解釋〈實業計劃〉中二項路線疑點函》、《汪培齡同志再請解釋〈實業計劃〉中鐵路線疑點函》
“《實業計劃》東鎮長白線……即轉東南行進入松香河谷地……考此線似與地坐不符,水道提綱及胡林翼一統圖俱無此名……不知總理當時所根據者何種圖書?葫蘆島熱河北京線……走進沙河谷地至新臺邊門……考胡圖新臺門在北,沙河在南,此線既自東而西,既經新臺門不能再經沙河谷地,抑另有精確之圖足證前書之偽誤。”[12]
并提出了對“銀河谷地”和“吐根河”等地名音譯的問題,認為應為英金河及圖兒艮伊扎爾河。中央宣傳部就此回復:松香河應該是松花江西源之別稱;而葫蘆島至新臺門一段,乃略偏西北,并非正西,應無不符。并用了孫中山《實業計劃》英文原著中的原文表述回答了汪培齡對音譯的疑問。
4.任美鍔:《〈實業計劃〉中的工業區位思想》
“細讀《實業計劃》,覺得此書完全是一部應用經濟地理學的書。書中所草擬的實業計劃,如商港的開發,鐵道的建筑,運河的疏浚,工業的興辦等,尤以地位之適宜為其最重要條件。所以區位問題可以說是整個《實業計劃》的核心。”[13]
5.譚炳訓:《〈實業計劃〉譯文勘誤》
“研究與宣揚孫先生遺教的機關,早日將《實業計劃》譯本徹底校勘一遍,并將計劃之度量衡單位皆換算為現在全國通行的萬國制單位,科學工程名詞也要重行厘定,以便國人之研究。”[14]
(二)以《實業計劃》為實踐參考
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實業救國的呼聲愈加強烈,發展經濟的迫切性愈加凸顯,因此產生了一批以建設實踐為導向的對《實業計劃》的討論和研究:
1.國父《實業計劃》研究會編:《國父〈實業計劃〉研究報告》
國父《實業計劃》研究會之成立:1940年冬,中國工程師學會在成都舉行第九屆年會,認為孫中山《實業計劃》是經濟建設的偉大方案,工程界應負《實業計劃》實施之前鋒任務,遂決議組織國父《實業計劃》研究會,并推舉陳立夫為會長。研究會于1941年3月正式成立,“就學會門類分為:土木、水利、機械、電機、礦冶、化工、紡織、建筑、自動車、航空等十組”[15]。
2.孫科:《建設大綱草案》
“物質建設當根據總理所著《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為原則,集中全國財力,期于最短期間實現之”,“如何建設這物質的基礎?《實業計劃》昭示我們具體的大綱……總理當時著《實業計劃》,英文的原稱是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用意是要吸用國際資本,來促成物質建設。”[16]
3.孫科:《總理〈實業計劃〉與世界失業問題》
“中國正民窮財盡,怎么吸引外國的出產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總理《實業計劃》利用外資來發展中國的實業。”[17]
4.蔣介石:《中國經濟學說》
“《實業計劃》最根本的意義,是規定中國的經濟建設,要以廣大的大陸為基礎,以繁榮的海港為出口。國際貿易要經海港,農礦實業要在大陸。”[18]
5.陳立夫:《國防建設與實行:國父〈實業計劃〉》
“國父遺教不窺其精深,則不能知其博大,蓋嘗研精覃思,然后知《實業計劃》實融養、衛為一事,衛即寓于養之中,實行《實業計劃》,即所以完成國防建設也。”[19]
6.戴季陶:《實業計劃與國防計劃》
“《實業計劃》實在包含具體的軍事國防計劃在內,舉凡陸地海上各種軍事國防的布置都可以在《實業計劃》中找到,我們可以說總理的《實業計劃》交通圖也無異是國防圖。”[20]
7.孔祥熙:《談〈實業計劃〉:各安其業,自由發展》
“實業部之組織,俟立法院通過后,即可決定,至施政方針,自當根據總理遺訓,及全國工商農政兩會之決議案,逐步實行。”[21]
8.陳遵楷:《實業計劃水道要論》
“《實業計劃》原書,多以地學為經,以應用科學及政策為緯,錯綜交互而建成種種方案。大別之自第一計劃以至第四可分為水道之計劃與陸道之計劃……觀先生計劃之中,若江河流域之改良方案,關于天然及歷史亦未嘗或忽。”[22]
9.吳龢:《東北鐵道系統之重要與現狀》
“夫總理既未親臨各地,詳加實測,自不能無疏忽遺漏之地。如北方大港經美使芮恩施博士使專家實測后,方知其位置當略為變動。而總理從善如流,未曾固執己見。故欲從事東北鐵道之建設,當先使專家從事實地測量,觀其工程之難易。如是,方不背總理之初心。”[23]
三、《實業計劃》的踐行者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完成于1919至1921年間,但他精心設計的建設方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卻成為無法實施的藍圖,最大的問題是他曾希望在歐戰結束后能吸引大量外資進入中國,還曾試圖說服一些國家的政府出資支持他的計劃,但這些希望最終都沒有實現,外國資本與技術并未如孫中山之愿參與到共同發展中國的實業計劃中來。盡管如此,也并不能否認《實業計劃》的重要價值,而且在當時的中國仍有一批民族資本家在困境中踐行著孫中山的實業思想。
愛國實業家盧作孚被毛澤東譽為中國近代實業發展史上不能忘卻的四人之一,他早在1910年就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并以實現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為人生目標。盧作孚曾指出:“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是為全中國人建設一種公共理想”[24]71,可見他鉆研過孫中山的各項著作、學說,并深受其影響。盧作孚認為發展經濟,“首先應從交通著手,創辦的順序應該是這樣:第一,交通;第二,實業;第三,文化教育”[25],這與孫中山“交通為實業之母”的構想是一脈相承的。盧作孚熟諳《實業計劃》中造船業的發展規劃,以及孫中山提出的開發長江三峽水利工程的宏偉理想。1925年秋,盧作孚在家鄉重慶合川創辦了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自此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1938年11月,在《繼續為國家為公司效力》一文中,盧作孚提到:“孫總理為什么要把國家變成為民主政治?簡單的說,就是要使政治進步”[24]491。抗戰時期,盧作孚提出民生公司應該首先動員起來參加戰爭,1938年民生公司參與了宜昌大撤退,將實業建設的重要物資和人員轉移到戰時大后方,保存了當時中國的主要經濟實力,為中國的持久抗戰提供了經濟支持,被稱為“中國實業上的敦刻爾克”。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優秀的民族資本家,如被譽為新中國“紅色資本家”的榮氏兄弟;愛國華僑、實業家陳嘉庚先生等,都曾深受實業救國思潮和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的影響,在他們發展經濟、實業救國的活動中成為了《實業計劃》真正的踐行者。
四、結論
對于近代中國而言,發展實業意味著從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構建一套全新的社會經濟關系。通過梳理時人對《實業計劃》不同視角的深入研究和解讀,更加清晰地展現了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的歷史價值和實踐意義,也在一定程度推動了我們對孫中山著作及其建設思想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547.
[2]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1.
[3]姜義華.天下為公:孫中山思想家剪影[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145.
[4]廣東省孫中山研究會.孫中山研究:第一輯[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175.
[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田鵬.總理《實業計劃》之價值[M].紹興:新昌印書館,1929:1.
[7]吳晦華.《實業計劃》之理論與實際[M].[出版地不詳]:新世紀書局,1930:2.
[8]胡適.胡適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9]劉明,沈潛.孫中山與《建國方略》[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
[10]項衡方.總理《實業計劃》表解分圖[M].永安:改進出版社,1941:1.
[11]蘇易日.《實業計劃》輯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8:1.
[12]汪培齡.汪培齡同志請解釋《實業計劃》中二項路線疑點函[J].中央周報,1930(105):35.
[13]任美鍔.《實業計劃》中的工業區位思想[J].新經濟(半月刊),1942(1):1-2.
[14]譚炳訓.《實業計劃》譯文勘誤[J].復興月刊,1933(12):194-204.
[15]國父《實業計劃》研究會.國父《實業計劃》研究報告[R]1943:前言頁.
[16]孫科.建設大綱草案[M].南京:鐵道部,華東印務公司,1946:2.
[17]孫科.總理《實業計劃》與世界失業問題(十二月十五日在國民政府總理紀念周講演)[J].鐵道公報,1930(128):19-25.
[18]蔣介石.中國經濟學說[M].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912:45.
[19]陳立夫.國防建設與實行:國父《實業計劃》[J].軍事與政治,1942(3):10-11.
[20]戴季陶.實業計劃與國防計劃[J].新亞細亞,1931(2):14-16.
[21]孔祥熙.談《實業計劃》:各安其業,自由發展[J].農話,1931(1):12.
[22]陳遵楷.實業計劃水道要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2.
[23]吳龢.東北鐵道系統之重要與現狀[J].新亞細亞,1931(1):51-58.
[24]凌耀倫,熊甫.盧作孚文集: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5]盧國紀.我的父親盧作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56.
作者簡介:劉青莉(1985—),女,漢族,重慶人,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近代史、博物館學、藝術史。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