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供圖 |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院長 張勁泉

過去一年,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世界局部動蕩,新冠肺炎疫情反彈無常,對我國經濟社會活動帶來了嚴重影響。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部公路院”)識挑戰、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以頑強的毅力、果敢的拼搏精神,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竭盡全力克服科研生產任務來源收窄、可靠有效工作時間銳減、線上市場開拓多因素制約、線下工作質量成效大幅度下降等方面的困難,圍繞“四個服務”的職能定位積極開展為交通運輸部、為行業、為產業、為重大工程的智力支撐和科技服務工作,在多個重點領域,取得優異成績。其中,有8 項科研成果榮獲2022 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包括一等獎兩項、二等獎3 項、三等獎3 項,展現了部公路院創新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交通力量!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步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實施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更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努力當好中國式現代化開路先鋒的重要一年。部公路院以科研為立院之本、以產業為強院之道,秉承“求是創新、力臻卓越”的院訓,肩負“交通強國、科技先鋒”的使命,為推進高水平交通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創建世界一流研究院、努力當好交通強國科技先鋒凝聚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聯合國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中明確提出,交通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開路先鋒,這賦予了交通運輸新的歷史使命、時代內涵與戰略定位。部公路院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深化供給側改革的主題主調,進一步發揮自身科研和業務發展優勢,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加強高水平科技成果有效供給,抓好產業應用帶動,加快形成引領性和戰略性高技術產品,推動公路交通運輸發展進入新領域、新賽道,形成新動能、新優勢,奮力當好交通運輸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排頭兵。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支撐,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任務。黨的二十大強調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作出了“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部署,今年國家仍將繼續擴投資、穩增長,推動綜合交通加快成網。部公路院錨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定位,把握“自身強、強交通、強國家”的使命擔當,緊盯《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等的主要任務,將推動交通強國建設任務目標與重大工程需求緊密結合,與行業轉型升級緊密結合,強化支撐服務能力,大力實施先進技術打造工程,推進關鍵核心和高新技術應用,努力當好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科技先鋒。
推進高水平交通科技自立自強,是履行好中國現代化開路先鋒新定位新使命的客觀要求,也是加快推進交通強國建設的關鍵所在。黨的二十大對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重要部署,部公路院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覺履行作為交通運輸部所屬科研機構的使命擔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任務需求,按照部公路院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的既定方向,以加速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等為切入點,聚焦公路交通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打造交通運輸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強化技術鏈與產業鏈的上中下游融通創新,聚力成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主力軍。

公路交通綜合試驗場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隨時發生深刻調整。作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載體,交通運輸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這為部公路院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公路交通運輸科技自立自強帶來了風險挑戰。
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受車購稅減收等因素影響,交通專項資金規模總體呈下降趨勢,地方財政配套能力減弱,社會投資意愿下降,債務風險持續累積,同時公路交通用地、環保等約束性要求不斷強化,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后勁不足,交通運輸市場主體經營依然困難,這為科研事業和產業發展帶來了風險挑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企業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產基礎仍然薄弱,重特大事故仍時有發生,行業安全穩定形勢依然嚴峻,交通運輸保障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壓力加大,這為部公路院加強行業發展態勢研判,提升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捕捉,以及應急反應、集智攻堅能力,更好支撐服務交通運輸安全穩定發展帶來了風險挑戰。
同時,還要看到,對標世界先進水平,在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在發展理念、創新能力、依靠力量、人才隊伍、體制機制,以及標準供給等方面公路依然差距較大,在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國際局勢復雜變化上,依然能力不足,在實現0到1原始創新、顛覆性技術創新、集成技術創新上,依然存在短板弱項,需要加快補齊補強。
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變。面對這些風險挑戰和問題差距,部公路院須繼續發揚斗爭精神,努力開創事業發展新天地,做到“四個堅持”,走穩走好“六個之路”。
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穩”是基本盤,穩住科研事業和產業的發展大局,為積極進取奠定基礎;“進”是有所作為,要在深化改革、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著力提升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創新應用和支撐服務能力。
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牢牢抓住和把握好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和核心要義,將新發展理念貫穿部公路院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強化前瞻探索、前沿研究、理論突破、方法創造與技術創新,提升交通運輸科技創新體系效能。
堅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定位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開展產業應用帶動示范,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不斷彰顯“國家隊”作用。
堅持深化改革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以科研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經費管理、科研自主權等為重點,構建“科研、產業、保障、服務、管理”全方位的運行體制。將部公路院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最新成果相結合,結合研發中心實體化工作,不斷探索建立新產業板塊和新業務增長點,推動科研事業和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從速度、規模、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走穩走好“自立自強之路”要針對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原創性和引領性科技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應用基礎研究等領域研究,著力解決這些領域關鍵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加快取得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性、前瞻性、關鍵性、基礎性創新研究成果,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走穩走好“創新驅動之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信息革命和能源創新這兩個重點領域,謀劃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和綜合交通等方面的技術創新,推動公路交通運輸發展進入新領域、新賽道,形成新動能、新優勢。做好技術創新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創新,推動體制變革、機制轉型,形成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的“雙輪驅動”局面。
走穩走好“人才引領之路”貫徹落實部公路院“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堅決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落實好國家出臺的各項人才松綁政策。進一步做實“團隊主導機構”的運行機制,堅決破除“官本位”“行政化”思維,營造出“讓人才能夠靜心做學問、專心搞研究、能夠出真成果好成果”的環境、生態和土壤。
走穩走好“改革開放之路”從人、財、物上全面加強支持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創新應用開發的全方位制度保障。推進薪酬分配向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創新應用開發人員傾斜,突出對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前瞻性、公益性研究人員的穩薪、重獎機制。推進做實“團隊主導機構”“平臺支撐機構”的運行機制,賦予團隊和平臺更多的自主權。補齊國際交流合作、標準化戰略落地實施短板弱項,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院。
走穩走好“協同融合之路”準確把握學科交叉融合、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滲透融合的時代特征,強化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協同推進,打造技術創新鏈,走協同創新、融合創新之路,在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上有所作為,發揮好部公路院在戰略科技研發、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的“頂梁柱”作用。
走穩走好“數字賦能之路”要堅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主攻方向,梳理明晰數據資源賦能交通運輸發展的頂層設計,布局推動行業和產業變革的重點領域和方向,建設公路科學數據中心,升級改造以信息化為主體的應用系統或平臺,做好新興技術與交通運輸的融合創新及應用示范,用升級換代的標準規范來推動技術創新成果實現整體應用,加速交通基礎設施、運輸服務、能源與信息“四網融合”發展。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在交通運輸部的堅強領導下,部公路院將繼續自覺履行使命擔當,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團結奮斗、真抓實干,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當好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科技先鋒,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碰撞安全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