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供圖 |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綜合降噪示范段

路面CPX 聲級測試
當前,我國超過85%的公路和95%的人口集中在東部地區。2021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噪聲強度I級的超過70%,受理的環境噪聲投訴超過200萬件;道路環境投訴中,關于噪聲的投訴超過85%。道路交通噪聲受眾面廣、危害范圍廣、影響程度深,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面臨的最嚴峻的交通環保問題。此前,道路噪聲治理以監測數據為基礎,根據噪聲超標量和超標范圍,選擇低噪聲路面或者聲屏障進行治理。目前存在監測數據量少、數據的時間范圍和空間位置有限、降噪措施效果較差、低噪聲路面降噪性能衰減快,聲屏障造成空間阻隔等問題。因此,研發3D噪聲動態時空監測系統,研究路面聲學結構優化和主動防護方法,探索新型聲屏障技術,提升綜合降噪能力,是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
“面向寧靜舒適人居環境的交通噪聲主/被動綜合防治技術”立足道路交通行業,以打造人民滿意交通為要求,以“寧靜、舒適”為目標,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通運輸部重點科技項目、生態環境部公益專項、地方科研和工程應用,建立了“3D動態監測—聲學設計被動防護—降噪性能主動提升—多措施協同降噪”道路交通噪聲治理新技術體系。項目授權專利47項(其中發明28項、軟著6項),形成標準規范26部(其中國標7部、行標15部),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86篇(SCI/EI收錄58篇)。目前,項目打造低噪聲路面超過200公里,新屏障材料和協同降噪方法在北京、江蘇、廣東等地大量應用,噪聲智慧監測系統在上海、成都有關部門成功應用,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路面吸聲測試
項目支撐了我國道路交通噪聲防治的頂層設計規劃,服務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的修訂與實施,負責“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強制標準聲導則”中公路噪聲內容。生態環境部將“公路噪聲排放標準”納入環境保護排污管理體系,并作為“十四五”重點工作任務之一,項目團隊牽頭負責相關標準規范下一步制修訂工作。
項目初步建立了全國道路噪聲標準技術體系,有力支持了我國道路噪聲防治領域的技術發展和標準化、規范化進程,形成的公路聲屏障相關技術要求和產品,指導了道路噪聲環境保護領域的工程建設發展。
此外,項目組研發的噪聲動態可視化監測技術、低噪聲路面測試方法、降噪功能性設計優化方法、主動恢復與保持技術、新型聲屏障、通風隔聲屏障結構、有源聲屏障和協同降噪技術,有效支撐了寧靜、舒適的人民滿意交通建設發展,社會效益顯著,引領了未來道路噪聲治理的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