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高風險路段短臨預警技術

基于雷視融合的交通事件檢測與干預系統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機動化的迅速發展,道路交通安全又面臨新問題:在途車輛種類繁多、交通參與者安全意識不強,駕駛行為習慣不當等狀況,使得交通運行風險增高、道路安全系統的可靠性降低,交通事故反彈壓力巨大。因此,變被動治理為主動式防控,實現事前降低道路交通運行風險、事中有效應急管控,建立我國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體系,已成為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針對我國道路交通行業長期存在的事故頻發、事故損失大、事故防護弱等問題,“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技術及系統集成”項目研究團隊從駕駛人、重點車輛、高風險路段等交通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入手,研究針對人、車、路、環境等多方面的道路主動安全防控技術,旨在改變以往的低效率、低可靠性的被動安全措施為主動安全防控,提供主動的、超前的、全方位的道路交通安全服務,減少我國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降低我國道路交通事故傷害率,進而提升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實現交通強國的建設目標。
交通事故頻發,駕駛員是主要誘因。有研究發現,我國因駕駛員導致的交通事故占90%以上;國外也有研究表明,由駕駛員因素直接導致的交通事故約占65%,而與駕駛員相關的事故約占95%。因此,迫切需要從駕駛員角度解析駕駛行為機理,并據此評估特定場景下的交通風險,進而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以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針對項目技術研究的理論需求,項目團隊從人、車、路、環境協同運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入手,深入開展車之間交互影響機理、交通行為泛在特征表達、動靜態交通風險發生條件等理論基礎的研究。提出了基于人、車、路三要素同步切片的駕駛行為譜條表征方法及基于時間序列的行為譜構建模型,建立了基于風險度量的不良駕駛行為譜表征方法及其特征值計算方法,構建了基于勢能場理論的多自主體交互影響模型,創新了多車環境下的交通安全風險防控理論與方法,形成駕駛行為成套理論與技術,為我國駕駛行為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目前,我國交通管理和控制主要從道路安全附屬設施設置、車輛安全設施及設備配置和事故后應急管理救援等方面著手,這種防控管理方式屬于被動安全的風險防控管理。近年來,隨著高精度衛星定位系統及車載雷達定位系統地民用普及,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飛速發展,使得主動防控干預技術擁有了堅實的基礎條件。
項目團隊針對道路運營中存在的安全風險問題,基于視頻識別、車輛自主檢測、車載雷達預警、高精度衛星定位等立體監測技術,結合交通管理與控制技術,通過車內設備、路側設備及主動干預綜合防控平臺等設備設施,攻克了交通行為“空-天-地-車”立體監測設備布設與組網融合方法,實現交通行為連續追蹤識別精度達95.6%,大幅提升不良行為監測準確率。創新集成人車、環境、道路交通運行風險實時評估技術,首次確定不同道路運行風險評估標準。自主研發面向人車、環境、道路風險多維度的主動干預技術及裝備,形成了人車行為在線診斷,異常天氣動態分級,道路全時域、高精準、實時、動態干預技術,實現了復雜交通環境多類型道路的多元化綜合干預。
該研究成果涵蓋人、車、路等多種交通要素需求,為不同需求下的道路安全主動防控技術應用提供支撐。同時,研發的相關技術和裝備,實現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多項新興技術在交通安全領域的應用,為從主動防控角度降低高風險隱患提供了實現路徑。
為使項目研究的各項主動防控技術構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綜合防控干預網絡體系,針對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涉及功能多、數據量大、多系統互聯互通、全覆蓋等特點,項目團隊集成了基于聯網聯控的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體系,提出“邏輯-功能-物理”的防控體系構建方法。面向駕駛人、營運客車、重載貨車、危化品運輸車、車流不同對象,建立全方位立體化信息獲取結構,涵蓋點、線、面不同層次,形成“車載終端、車輛、道路設施、執法”等不同措施干預的綜合防控干預體系,搭建了基于聯網聯控的道路交通安全三級主動防控系統平臺,首次全面構建了適應我國交通特征的安全主動防控體系,為我國公共交通安全保障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項目成果已在云南元雙二級公路、廣東新博高速公路、上海龍東大道、陜西漢坪高速公路、河北張石高速公路等工程項目中得到應用,指導了多個省份地區公路、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設施的設計、建設,應用里程總體達到500公里。項目成果入選了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有效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提升了交通管理水平,提高了交通服務水平,節約了社會經濟成本。
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團隊依托該項目已發表學術論文137篇,其中SCI 檢索41 篇,EI 檢索61 篇;榮獲專利授權86 項,其中發明專利25 項;榮獲軟件著作權授權33 項,形成行業及地方標準規范10部,團體標準4 部。出版專著6 部。中國公路學會科技成果評價會認為:該項目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