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宦邠 張小峰



摘 要:在果樹栽培的過程中,只有確保其營養元素均衡才能夠為最終的水果品質提供良好的保障。對果樹缺素癥的識別進行了介紹,并針對不同的缺素癥提出了對應的補救措施,希望可以為果樹栽培提供借鑒。
關鍵詞:果樹;缺素癥;補救措施
果樹與其他植物一樣,其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有16種,其中大中量元素包括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它們約占植物體干重的0.01%~10%。微量元素有鐵、硼、錳、鋅、銅、鉬、氯,約占植物體干質量的10-5%~10-3%。碳、氫、氧、氮、磷、鈣、鎂、硫等是細胞結構物質的組成成分,鉀、鎂、鋅、鐵等是生命活動的調節者,參與酶活性的調節,鉀、氯等起電化學作用及滲透調節作用[1]。
果樹生產中,常會出現各種不同癥狀的缺素癥,很多果農無法識別是否是缺素癥狀,或者無法準確鑒別是缺乏哪種或哪幾種元素,這樣可能導致錯誤診斷,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造成損失。
缺素癥雖時有發生,但如果防治得當,是可以避免危害、減少損失的。生產上一般采取根施結合葉面噴肥的方法進行防治和補救。具體來說,秋季深翻結合施基肥加入一定的微量元素肥料,對果樹缺素癥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持續時間長。果樹生長季表現缺素癥狀時,可以葉面噴施微肥,消除或減輕缺素對果樹的影響。
1 缺氮癥
1.1 癥狀識別
植物體內蛋白質、核酸及各種生物膜的組成都離不開氮。葉片正常的含氮量為2.2%~2.8%[2]。輕度缺氮,葉片呈黃綠色至黃色,葉片顯著變小且停止生長早(圖1)。嚴重缺氮時,植株矮小,分枝少,早衰。新梢基部老葉逐漸變黃,并不斷向新梢頂端發展,新梢嫩葉也變為黃色,同時新生葉片變小,葉柄與枝條成鈍角,枝條細長而硬。果小、果少、果皮硬。
1.2 補救措施
土壤貧瘠的果園,加之管理粗放、雜草叢生,很容易出現缺氮癥。在缺氮癥表現初期及時補充氮肥,使用銨鹽或硝酸鹽氮肥進行補充。
2 缺磷癥
2.1 癥狀識別
磷是核苷酸的組分,參與光合作用和氮代謝以及糖代謝等。缺磷時,葉片呈暗綠色,好像氮肥過多似的,基部葉片變黃,嚴重時發生燒葉現象,老葉脫落,新梢生長慢,新生葉片小,葉柄及葉背的葉脈呈紫紅色,葉柄與枝條成鈍角。延遲開花、成熟,落花落果嚴重。根系發育不良,植株矮小。果實變小且皮厚,種子小、不飽滿。
2.2 補救措施
土壤缺磷,應多補充顆粒磷肥,或與有機肥混合均勻,作基肥施入。對于因土壤酸度過高磷被固定以至缺乏有效磷的情況更有效。
3 缺鉀癥
3.1 癥狀識別
鉀促進呼吸進程及蛋白質、核酸的合成,對糖類的合成運輸也有影響。鉀在植物體內流動性強,因此缺鉀癥表現在生長中期以后。輕度缺鉀與輕度缺氮的癥狀相似,葉呈黃綠色,枝條細長呈深黃色或紅黃色。嚴重缺鉀時,新梢中部或下部老葉邊緣附近出現暗紫色病變,夏季幾小時即變枯焦,使葉片出現“焦邊”現象,而后病變為茶褐色,葉片皺縮卷曲(圖2),果實顯著變小,產量急劇下降。果樹中,梨對鉀敏感,缺鉀對梨的影響最顯著。
3.2 補救措施
有機質少的土壤和酸性土壤易缺鉀,這類土壤應增施有機肥,如各種農家肥。生長期缺鉀,應及時補充鉀肥,如草木灰、磷酸二氫鉀、氯化鉀等均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效果也不錯。
4 缺鈣癥
4.1 癥狀識別
鈣在植物體內不可移動,主要存在于老器官。缺鈣生長受抑制,嚴重時幼嫩器官(莖尖、根端)潰爛壞死。當葉片中含鈣量低于0.2%時表現癥狀,葉尖或葉緣變黃、焦枯壞死,嫩葉先沿中脈及葉尖產生紅棕色壞死區,逐漸擴大,嚴重時枝尖端及嫩葉出現似火燒狀斑壞死,并迅速向下發展,致使許多小枝完全死亡。果實在成熟期和儲運期表現苦痘病(病果胴部、下部出現圓形、稍凹陷痘斑)。
4.2 補救措施
過酸的土壤,鈣易流失,導致果樹缺鈣。生長期特別是生長后期偏施氮肥會降低果實中鈣的含量。防止缺鈣的根本措施首先是加強栽培管理,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其次是做到適時灌溉,避免重茬,禁止環剝。為防止果實苦痘病,采后立即預冷再貯藏,或用鈣貯藏(用0.75%~1%氯化鈣或硝酸鈣浸果)。
5 缺鎂癥
5.1 癥狀識別
鎂主要存在于幼嫩器官和組織,缺鎂葉綠素不能合成,脈間變黃葉脈仍綠。葉片中鎂含量為0.1%時表現出癥狀。缺鎂時首先表現在新梢下部老葉上和網狀葉脈上,最初中脈及側脈殘留綠色,呈花葉狀、輪廓不明顯的黃綠色或黃白色斑點,病斑顯著時則變褐色,有時壞死并引起早期落葉(圖3)。
5.2 補救措施
酸性土壤和砂質土壤,鎂容易流失導致缺鎂癥。輕度缺鎂時,可用1%~2%硫酸鎂葉面噴施2~3次。嚴重缺鎂時,將硫酸鎂混入有機肥,施入土壤中。
6 缺鐵癥
6.1 癥狀識別
鐵在植物體內參與形成各種具有生理活性的鐵蛋白,直接或間接參與多種生理生化活動,鐵還影響葉綠體的組成,而葉綠體的組成是葉綠素形成的先決條件。缺鐵俗稱黃葉病,多從新梢頂端嫩葉開始發生,缺乏時葉肉變黃,葉脈仍保持綠色,葉片呈綠色網絡狀。嚴重時整個葉片呈淡黃色,甚至發白,最終焦枯、壞死、早落(圖4)。輕微病樹所結果實正常。
6.2 補救措施
大部分土壤中不易缺鐵,只有堿性強的土壤如石灰性土壤、鹽堿地、過于黏重土壤以及氮磷肥施用過多誘發土壤缺鐵等可能使果樹缺鐵。堿性土壤中的可溶性Fe2+容易轉化成不溶性的Fe3+而降低有效鐵含量。補救方法是針對堿性強的土壤及時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肥和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排水能力。結合春季追肥、秋季施基肥適量補充硫酸亞鐵。另外,在果樹生長期初現癥狀時及時噴灑0.3%~0.5%硫酸亞鐵+0.3%~0.5%尿素溶液或含Fe2+的多功能肥料。
7 缺鋅癥
7.1 癥狀識別
鋅與吲哚乙酸合成有關。缺鋅俗稱小葉病。砂土和堿性土易發生,重病植物樹勢衰弱,樹冠不擴展。春季發病于新梢和葉片,病梢發芽晚,展葉后生長停滯,葉緣略向上卷,葉失綠,葉小簇生,葉面兩側出現斑點,植株矮小,節間縮短。
7.2 補救措施
根本措施是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或種植綠肥,加強水土保持。萌芽前10~15天噴1次5%硫酸鋅溶液,當年有效,每年按期噴施。盛花后3周用0.2%硫酸鋅+0.3%~0.5%尿素噴灑。秋施基肥時,每株成年樹摻施0.5~1千克硫酸鋅粉末,翌年見效,持效期較長[3]。
8 缺硼癥
8.1 癥狀識別
硼在植物體內參與糖的運轉與代謝,促進根系的發育,對豆科植物根瘤有較大影響。缺硼俗稱縮果病。山地、河砂土、砂礫土和黏重土果園發生較多,干旱地區或干旱年份發病重。土壤中缺硼癥狀主要發生在果實上,嚴重時枝梢、葉片也表現異常,頂端停止生長,葉色暗綠,葉小、肥厚,幼葉畸形、皺縮,葉脈間不規則褪綠。植物缺硼,花而不實,根系分蘗少。病果癥狀有干斑型(幼果)、木栓型(生長后期)和銹斑型等類型。板栗出現“空蓬”現象。
8.2 補救措施
種植綠肥,改良土壤,增施有機肥,注意果園排水和保墑。開花前(或秋季)在樹盤下開溝施硼砂150~200克/株,若用硼酸,用量要減少1/3。花前、花期及落花后各噴1次0.3%~0.5%硼砂液。
9 缺銅癥
9.1 癥狀識別
銅是多種酶的組成成分,與植物的碳素同化、氮素代謝、吸收作用及氧化還原過程都有密切的聯系。植物缺銅時,初期葉片呈暗綠色,后期發生斑點狀失綠,葉邊緣焦枯,似被燒傷,有時出現與葉邊平行的橙褐色條紋,頂梢葉片呈簇狀。嚴重缺銅時,枝條彎曲。
9.2 補救措施
果樹缺銅多發生在堿性土、石灰性土和砂質土地區。大量使用氮肥和磷肥,可能引起果樹缺銅。缺銅可在6月底前施用0.5%硫酸銅溶液。葉面噴波爾多液也能防治或兼治缺銅癥。
10 缺錳癥
10.1 癥狀識別
果樹缺錳,常出現缺錳性失綠,從老葉葉緣開始,逐漸擴大到主脈間,在主脈和各支脈處出現寬度不等的失綠帶。嚴重時全葉黃化,但頂端葉仍為綠色。
10.2 補救措施
結合秋施基肥和春季追肥,分期施入錳肥,如氧化錳、氯化錳和硫酸錳等。一般每畝施入氧化錳0.5~1.5千克,氯化錳或硫酸錳2~5千克。生長期出現癥狀時,可結合噴布波爾多液或石硫合劑等補充錳肥,也可以單獨葉面噴施0.2%~0.3%硫酸錳,噴施時加入半量或等量石灰,防止發生肥害。
11 缺鉬癥
11.1 癥狀識別
首先表現在老葉上,最初在葉脈間出現黃綠或橙色斑點,而后分布在全部葉片上。與缺氮不同的是,缺鉬只在葉脈間失綠,而不是全葉變黃,以后葉片邊緣卷曲、干萎,最后壞死。花發育受抑制,籽實不飽滿。
11.2 補救措施
花后噴施0.3%~0.6%鉬酸銨1~3次。
12 不同果樹易缺的元素有所不同
12.1 蘋果
易缺鐵、鋅、鈣、硼等。缺鐵并非土壤中缺鐵素,而是由于在堿性或鹽堿土壤中大量可溶性二價鐵鹽轉化為不溶性的三價鐵鹽而沉淀,不能被果樹根系吸收利用。
12.2 梨
常見的有缺鉀、缺鎂、缺硼等。
12.3 桃
常見的有缺鉀和缺鐵。
12.4 葡萄
葡萄需氮磷鉀較多,生長前期易缺氮,中期易缺鉀。
12.5 柑橘
柑橘園土壤多偏酸性,故缺磷、缺鎂、缺硼現象較多。
參考文獻
[1] ?張明麗.植物生長與環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2] ?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科研管理處.柑橘技術500問[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3] ?郝艷賓,劉軍,劉佳琴.核桃栽培技術問答[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