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明啟
(湖北省竹溪縣中醫院,湖北 十堰 442300)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glabraRoxb.的干燥根莖,功效為解毒、除濕、通利關節[1]。作為一種常用中藥,土茯苓在采收、加工、使用過程中不同品種的真偽混雜問題嚴重,有學者通過土茯苓高效液相色譜(HPLC)標準指紋圖譜對54批市售土茯苓樣品進行真偽鑒定和質量判定,結果顯示土茯苓偽品比例為24.1%,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質量要求的土茯苓僅為樣品總數的44.4%[2]。由于文獻記載不嚴謹、外觀表型相似和地方用藥習慣等原因,導致菝葜屬、肖菝葜屬,甚至其他科屬多種植物也被當作土茯苓使用[3]。常見的有粉萆薢(粉背薯蕷)Dioscorea hypoglaucaPalibin、綿萆薢DioscoreaspongiosaJ.Q.Xi,M.Mizuno et W.L.Zhao、菝葜SmilaxchinaL.、黑果菝葜Smilaxglauco-chinaWarb.、肖菝葜Heterosmilaxjaponicagaudichaudiana(Kunth)A.DC.、福州薯蕷DioscoreafutschauensisUline ex R.Kunth[4-7]。在藥材市場中,亦見有蓼科植物金蕎麥Fagopyrumdibotrys(D.Don)Hara[1]的干燥根莖標示為土茯苓藥用。明·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8]中載土茯苓:“一名冷飯團,子名仙遺糧。味苦微澀,性平。治五淋,赤白濁,兼治楊梅瘡毒。”所附墨線圖實為云南地區的習慣用藥金蕎麥。土茯苓與金蕎麥均有“土茯苓”之稱,兩種藥物功效均有清熱解毒,藥物名稱易混淆[9]。故土茯苓與金蕎麥混用古今有之,但兩者藥物來源、性狀特征不同,臨床應用各有特點,應予嚴格區分。
1.1 藥材性狀 土茯苓與金蕎麥的藥材性狀的比較見表1。
表1 土茯苓與金蕎麥的藥材性狀比較
1.2 根莖橫切面
(1)土茯苓 新鮮時斷面呈紅棕色,干燥后顏色變淺,切面呈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足,不顯纖維性,水潤濕后手摸有黏滑感,這是土茯苓的主要性狀特征[10]。干燥品潤后切成菲薄片,加水合氯醛液加熱透化后,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散列有線外韌型維管束,中心分布較密;木質部常有兩個大型導管及數個小導管[11]。
(2)金蕎麥 木栓層由4~5列排列整齊的扁平細胞組成,細胞壁常增厚;皮層較窄;維管束外韌型,形成層成環;木質部發達,大量導管斷續徑向排列;射線較密,徑向略彎曲排列;髓部薄壁細胞中含淀粉粒及草酸鈣簇晶[12]。
1.3 飲片性狀 土茯苓與金蕎麥飲片性狀的比較見表2。
表2 土茯苓與金蕎麥的飲片性狀比較
1.4 粉末鑒別 土茯苓與金蕎麥的粉末鑒別比較見表3。
表3 土茯苓與金蕎麥的粉末鑒別比較
1.5 理化鑒別
(1)土茯苓 取生藥粉末1 g,加95%乙醇5 m L,煮沸2 min,過濾,取濾液1 m L,加濃鹽酸4滴,水浴,煮沸1 min觀察,溶液呈橙黃色至棕黃色[13]。
(2)金蕎麥 取生藥粗粉1 g,用乙醇回流2 h,取提取液1~2滴,置試管中,加花色素試劑2 m L,在沸水中加熱5 min,溶液呈櫻紅色[14]。
2.1 性味與歸經 土茯苓與金蕎麥的性味與歸經比較見表4。
表4 土茯苓與金蕎麥的性味與歸經比較
2.2 用法與用量
(1)土茯苓 水煎服。常用量為15~60 g,有學者綜合歷代經典方劑及現代名家經驗,總結出土茯苓臨床用量范圍為9~240 g[15]。
(2)金蕎麥 水煎服,亦可用水或黃酒隔水密閉燉服。常用量為15~45 g。
2.3 臨床應用
(1)土茯苓 功效為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以通利見長。現代醫家常配伍萆薢[16]、威靈仙[17]、生地黃[18]、白鮮皮[19]、墨旱蓮[20]、紫草[21]、女貞子[22]等,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及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等。現代研究從土茯苓中分離并鑒定出大約190個化合物,包括黃酮、苯丙素、甾體、有機酸、揮發油類等,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在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和腫瘤等方面均有明顯的藥理活性,可用于治療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疾病、炎癥及風濕病、婦科疾病、皮膚病、癌癥、梅毒及生殖系統疾病等[23-24]。
(2)金蕎麥 功效為清熱解毒、排膿祛瘀,可與魚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配伍[9],用于肺癰吐膿、肺熱喘咳、乳蛾腫痛。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金蕎麥富含黃酮類、萜類、酶類及多種揮發性成分,其中黃酮類是其主要有效成分[25]。臨床研究證實,金蕎麥有抗癌、抑制腫瘤細胞肺侵襲和轉移的作用,此外還具有消炎抗菌、抗衰老、抗血小板聚集、抗突變、降血糖、降血脂及提高免疫力等藥理作用[26-27]。
土茯苓始載于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稱禹余糧、白余糧,被列為中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28]中始用“土茯苓”一名,將其釋名為土萆薢、刺豬苓、山豬糞、草禹余糧、仙遺糧、冷飯團、硬飯、山地栗等。土茯苓“食之當谷不饑”,藥用及食用歷史悠久。金蕎麥名見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江西、湖南通呼為天蕎麥,亦曰金蕎麥。莖赤葉青,花葉俱如蕎麥,其根赭硬。”藥用歷史較晚。兩者之所以混用,概因長期的同名異物及藥材性狀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兩者來源于不同科屬,化學成分差異極大,故在藥材鑒別和中藥飲片驗收過程中應仔細甄別,防止臨床誤用,以保障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