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奐君,楊睿康,肖存利
(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北京 100035)
面神經炎是以面部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病證,又稱為“周圍性面癱”,多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西醫認為,本病源于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感染所致的炎癥,繼而導致水腫、神經缺血和受壓[1],但其確切病因尚不明確。臨床治療本病主要采用激素、神經營養及抗病毒藥物等[2-3],但易遺留后遺癥,且遷延難愈,給患者心理、生理等均造成一定損傷。中醫認為,面神經炎屬于“面癱”范疇,是手太陽、手陽明、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使筋肉失于約束所致,針灸已成為面神經炎主要輔助治療方式,療效顯著。由于傳統針灸依據“經之所過,病證所在,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則,主要選取分布于面部的經絡腧穴如足陽明胃經的四白、地倉、頰車、下關等[4],但患者疼痛感強,還有部分患者擔心遺留面部損傷,故治療依從性較差。此外,目前針灸治療面神經炎在穴位選取、針灸時長、針刺手法等方面有一定差異,導致不同研究的治療效果不同,故需拓展思路,找到更有效、不良反應更少的操作方法[5]。鑒于面神經炎患者四診合參示其存在正氣虛損不足、外感風寒,筆者依據《黃帝內經》中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建立了扶正祛邪針刺法,用于治療面神經炎。本研究選擇33例急性期面神經炎患者,分析扶正祛邪針刺法輔助牽正散加減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選取2018年3月至2022年9月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收治的接受針灸和中藥聯合治療的急性期面神經炎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共34例,其中1例患者針灸治療1次后脫落,故納入33例患者進行分析。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18~65 歲,平均(45.52±12.31)歲;病程2~14 d,中位數病程為3(3,4)d;面神經炎首次發病29例,復發4例;輕度功能障礙2 例,中度功能障礙17例,中度嚴重功能障礙10例,嚴重功能障礙4例。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2-科研-(02)號]。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參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中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患者為急性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一側面部肌肉麻木、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及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閉目、露齒、鼓腮,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等[6]。②中醫辨證標準參照《針灸治療學》中風寒型面癱的標準:患者有受涼史,突然出現眼瞼閉合不全,伴惡風寒,鼻流清涕,咳嗽、咳白痰、肢體拘緊,肌肉、關節酸痛,舌淡苔白、脈浮緊等[7]。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病程≤14 d;年齡18~65歲,男女均可;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繼發于腦外傷、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手術損傷及腮腺病變等的周圍性面癱者;合并心、肝、腎等嚴重軀體障礙不宜接受針灸治療者。
33例患者均采用牽正散加減聯合扶正祛邪針刺法治療。①牽正散加減治療。牽正散組成:炮附片、僵蠶各10 g,全蝎6 g。風寒較重,可加防風、桂枝各10 g;風熱阻絡,可加金銀花、連翹各10 g;瘀血阻絡,可加桃仁10 g,紅花3 g。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兩次,每次200 m L。每周服用5 d,共服用3周。由同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醫生給患者開具處方。②針灸治療。穴位取雙側風池、合谷、天樞,患側翳風,百會、風府、大椎、膻中、引氣歸元穴組(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選擇0.25 mm×25 mm 一次性針灸針針刺天樞、百會、翳風、風府、合谷、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選擇0.25 mm×40 mm 針灸針針刺風池、膻中,選取0.35 mm×50 mm 針灸針針刺大椎,所有穴位均采用常規針刺,運用均勻的提插捻轉手法給予中度刺激。得氣后,于大椎加2 cm 左右的艾炷行溫針灸,施灸至局部潮紅,約10 min,為避免燙傷,皮膚上放置錫紙片隔熱。于合谷、翳風、風池、百會留針40 min,于風府、大椎留針10 min,于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每周5次,治療3周。
3.1 觀察指標 ①面神經功能分級: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8]進行評定。該系統共分為6級。Ⅰ級:正常;Ⅱ級:輕度功能障礙,面部運動功能輕度不對稱,可有輕度聯帶運動;Ⅲ級:中度功能障礙,有明顯的不對稱及繼發性缺陷,額部有運動;Ⅳ級:中度嚴重功能障礙,明顯不對稱,沒有額部運動;Ⅴ級:嚴重功能障礙,面部僅有輕微運動,額部沒有運動;Ⅵ級:完全麻痹,面部沒有任何運動或肌張力消失。②癥狀嚴重程度:采用Portmann簡易評分法(BPA)進行評定,包括閉眼、抬眉、張大鼻孔等6項(每項滿分3分)及安靜狀態下面部狀況評分(滿分2分),總分為0~20分,分值越高則癥狀越輕。③面神經功能評分:采用多倫多面神經評定系統(TFGS)進行評定,總分0~100分,100分表示面神經正常,0分表示完全麻痹[9]。以上3項分別于治療前、治療5次后、治療15次后對患者進行評定。④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10]評定療效。痊愈: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好轉:癥狀體征改善,遺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礙,如面部外觀輕微不對稱、眼瞼閉合欠佳、大笑口角稍斜等;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描述,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BPA 評分、TFGS 評分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并進行事后兩兩比較(Bonferroni校正)。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 治療5次后與治療前相比,患者面神經功能分級明顯改善(P<0.01)。治療15次后與治療5次后相比,面神經功能分級改善亦有統計學差異(P<0.01)。見表1。

表1 33例急性期面神經炎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例)
(2)BPA 評分比較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治療后患者BPA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F=320.54,P<0.01)。兩兩比較顯示,經Bonferroni校正后,治療5次后與治療前比較(t=14.01,P<0.05)、治療15次后與治療5次后比較(t=17.32,P<0.05),BPA 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治療5次后癥狀即開始改善,治療15次后效果優于治療5次后。見表2。
表2 33例急性期面神經炎患者治療前后Portmann簡易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表2 33例急性期面神經炎患者治療前后Portmann簡易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5次后比較,▲P<0.05。
時間安靜狀態下面部狀況評分閉眼評分抬眉評分動鼻翼評分吹口哨評分微笑評分鼓腮評分總分治療前0.74±0.26 1.55±0.51 1.73±0.63 1.97±0.73 1.61±0.61 1.33±0.60 1.55±0.56 10.48±3.23治療5次后0.76±0.21△2.27±0.57△1.97±0.64△2.06±0.66△1.73±0.52△1.48±0.57△1.76±0.44△12.09±3.07△治療15次后1.76±0.50△▲2.64±0.55△▲2.58±0.56△▲2.76±0.44△▲2.45±0.56△▲2.09±0.52△▲2.36±0.60△▲ 16.73±2.20△▲
(3)TFGS評分比較 治療前患者TFGS評分為(48.30±16.02)分,治療5、15 次后分別為(56.18±15.08)分和(84.39±12.57)分,患者TFG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F=458.53,P<0.05)。兩兩比較,治療5 次后評分與治療前相比,評分明顯改善(t=13.07,P<0.01),治療15次后與治療5次后相比,評分也明顯改善(t=19.51,P<0.05),即治療5次后癥狀即開始改善,治療15次后效果優于治療5次后。
(4)臨床療效 33例患者治療5次后,患者病情均出現好轉,好轉率為100%;治療15次后,痊愈5例(15.15%),好轉28例(84.85%)。
(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例患者針灸治療1 次后因其他疾病無法來院而脫落。1 例患者針灸出針時,單個穴位有出血1滴;1例患者針灸次日在針灸部位有直徑1 cm 左右的淤青,數天后自行吸收;余無其他不良反應及嚴重不良反應。
面神經炎的病因及其病理機制尚未明確。西醫認為其發病機制可能與病毒感染、免疫介導、微循環障礙等有關,病毒感染導致顏面部外周感覺神經所支配區域的可逆性神經損傷引發莖乳孔內的非特異性炎癥,產生一系列相關炎性因子,導致面神經血管痙攣、缺血缺氧等,損傷的面神經引起水腫,使局部神經受壓導致肌肉運動障礙,其他影響因素還有遺傳因素、類固醇激素影響、神經損傷性疾病等[11]。故現代醫學治療面神經炎以抗病毒、激素及營養神經為主,旨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松神經壓力,緩解面部神經水腫,但部分患者療效欠佳,易遺留面部后遺癥[11]。
中醫認為,面神經炎屬于“面癱”“口僻”范疇,本病多因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之邪外侵引起,治療宜以扶正補虛、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為主。依據中醫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原則,中藥治療面神經炎常用牽正散加減,其中附子祛風、解毒散結止痛,僵蠶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全蝎化痰祛風、活血通絡[12-13]。中藥治療輕度面神經炎效果較好,中重度面神經炎常需結合針灸以達到溫經通絡的目的。
《靈樞·經筋》載:“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認為口僻是由于外邪侵襲經絡,使經絡瘀滯、氣血不暢、陰陽失衡,面部經脈失養、肌肉弛緩不收而發。針灸治療本病可祛除外邪、活血通絡,使陰平陽秘[14]。面部為陽明經、少陽經循行所過,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天樞屬足陽明胃經,風池屬足少陽膽經,翳風屬手少陽三焦經,針刺上述穴位,有活血通絡、疏調經筋、祛邪作用。同時本研究選取了百會、風府、大椎及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膻中等穴位,其中前3個穴位屬于督脈,后5個穴位屬于任脈。督脈為陽海,任脈為陰海,任督二脈統領全身氣血,調理陰陽平衡,針刺上述穴位可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醫學入門》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本研究溫針灸大椎,在通督脈的同時可起到解表散寒、理氣活血、平衡陰陽、改善循環的作用[15]。腹針療法是現代醫家薄智云教授綜合運用中醫理、法、方、穴、術,通過針刺腹部腧穴,以達到扶正祛邪、調節臟腑經絡辨證治療疾病的針灸方法[16]。扶正祛邪針刺法參考了腹針療法,在祛邪的基礎上,強化了基于引氣歸原的扶正作用。
在面癱急性期進行針灸治療可調節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舒縮功能,促進淋巴循環及微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促進受壓面神經血液循環,擴張血管,改善缺血狀況,促進水腫吸收[17]。面神經炎為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在此過程中肥大細胞及其釋放的炎癥介質發揮了重要調節作用,針刺可促進穴區局部肥大細胞激活和炎性反應,促進炎癥物質的吸收和滲出[18],從而減輕病灶部位肥大細胞活性和炎性反應(祛邪)[19-20]。此外,針灸刺激傳導至中樞,調控下丘腦、垂體釋放β-內啡肽入血,與免疫細胞膜表面的阿片受體結合,促進免疫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2等細胞因子,實現對免疫細胞因子和機體免疫的調節,減輕機體組織損傷及疼痛,發揮治療和康復作用[21-22]。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期面神經炎患者在牽正散加減治療的基礎上,接受針刺陽明、少陽經絡“祛邪”,任督二脈“扶正”的針法,起效迅速,療效較好。針刺5次后,患者好轉率即為100%,患者面神經功能分級、臨床癥狀嚴重程度較治療前顯著改善,TFGS評分明顯提高,說明治療后在動態、靜態及隨意活動狀態下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均得到有效緩解。本研究結果與腹針療法治療急性面神經炎等研究的結果一致[23-24],說明在面神經炎急性期將局部疏通和整體調節相結合,通過調理下焦(氣海、關元、天樞、下脘),并配合中脘、膻中分別調理中脘和上脘,以引氣歸原,同時調理任脈和督脈,能使全身氣機暢通,體內正氣充足,從而提高免疫功能,協調臟腑功能,促進氣血的暢達,消除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改變,這也是本研究的創新點之處。治療15次后較治療5次時癥狀進一步改善,與既往傳統針刺一般需要治療30 次相比起效更快[25]。此外,治療過程中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依從性高。這可能與本針法未涉及面部穴位,消除了患者對針刺疼痛的恐懼感,從而能堅持治療有關。
綜上所述,扶正祛邪針刺法輔助治療急性期面神經炎,起效快,療效顯著,可有效促進面部神經功能恢復,且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例數較少,且為回顧性研究,下一步研究可擴大樣本量,進行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實該療法的有效性,并結合基礎研究手段如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探討其治療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