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

25 年前有位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的心跳速度和體形大小同壽命長短有關系。體形和壽命相關,小哺乳動物的壽命短,大哺乳動物的壽命長,大象的壽命比老鼠高出一個數量級;心跳也是,老鼠的心跳1 分鐘600~700次,大象的心臟1 分鐘只跳25~30 次。如果把各種哺乳動物心率的對數和期望壽命相對照,可以明顯看出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最大的動物鯨類的心跳最慢,藍鯨在海面呼吸時每分鐘有25~37 次心跳,而下潛到深海時心臟每分鐘只跳4~8 次,最低時只有2 次,達到了生理學的極限。
因此,日本人本川達雄寫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叫《大象的時間,老鼠的時間》。書中說老鼠的壽命和大象的壽命差得遠,它們一生中的心跳總數卻是大致相同的。不同體形的動物代謝率也不一樣:老鼠雖小,但4 天就能吃下和自己體重相等的食物;牛的個頭大,想要吃完相當于自己體重的食物得花一個月。所以他認為,不同類型的動物生活在不同的“時間世界”里,大象總是慢悠悠的,老鼠卻永遠匆匆忙忙。對它們來說,時間流逝的速度并不相同,也就是說動物對于時間的“世界觀”是不同的。
如果跳出哺乳動物的圈子,看一下整個生物世界,這種“世界觀”的差別就更加明顯。尤其是微生物,在極端環境,甚至石化狀態下,可以有休眠億萬年的細菌。可千萬別以為微生物都在休眠,相反,正因為個體微小,生命活動可以更為強烈。生物是通過表面和外界接觸來實現新陳代謝的,而微生物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比例特別大,因此和體形龐大的生物相比,細菌的生產力是最高的。一個微米級大小的細菌,新陳代謝的速率比人類的高出10 萬倍。有一種海洋細菌,在實驗室最佳條件下,不到10 分鐘就能分裂一次,每克干重所產生的能量相當于2 千瓦。說形象些,質量相當于100 個人的這種海洋細菌,能夠產生1000 兆瓦的能量,相當于一座核電站!
然而,這些過著快生活和慢生活的不同生物,一道居住在地球上。陸地上的大家看慣了不覺得,一旦深潛到海底,面對這兩者的反差就會大吃一驚。深海海底有大生物分布的地點不多,在深海熱液的出口,富含多種元素的高溫熱液從黑煙囪噴出,附近就有極大量的管狀蠕蟲密集分布,還有多種貝類生活,并且引來了螃蟹等,擁擠不堪。相似的是冷泉口,從海底不斷冒出的氣泡,提供可燃冰分解出來的甲烷,周圍就有層層疊疊的貽貝聚集成堆,還有密密麻麻的螃蟹鋪滿海底。這些都是深海海底生物分布的熱點。
廣大的深海海底缺乏營養來源,熱液和冷泉宛如沙漠里的綠洲,來這里搶營養的生物都是“快手”,過的是“快生活”。只是好景不長,熱液和冷泉并不穩定,噴口很容易移位,煙囪也容易倒塌,于是“樹倒猢猻散”,只是留下了“快生活”來客的成堆遺骸,變成墳堆。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深海珊瑚林。幾千米深海底的玄武巖上也會有“園林”,不過在這永恒的暗世界里造林的不是植物而是動物,那就是柳珊瑚一類的“軟珊瑚”。熱帶淺海的造礁珊瑚是“石珊瑚”,體外有碳酸鈣質的外骨骼,體內有蟲黃藻共生,蟲黃藻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營養來源。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深海珊瑚不可能有蟲黃藻,全靠珊瑚蟲自己去捕獲營養,它們的食物只有“海雪”,也就是從上層海水掉下來的微小浮游生物的尸體和糞便,謀生的效率差得多,生長速率也就慢得多。一株柳珊瑚上百年才能長1 厘米,夏威夷測到過很老的深水珊瑚,年齡和埃及金字塔差不多,過的是典型的慢生活。
陸地上快生活和慢生活的反差,人類早已司空見慣,而且兩者之間的轉變,正是不少故事的源頭。所謂“曇花一現”,就是最為突出的轉變。只不過“曇花”這名詞用得有點亂,佛經里的“優曇缽花”現在被認為是無花果樹的一種,花是看不見的;也有人把曇花說成是隋煬帝下江南看到的“瓊花”,瓊花的花期不算短,能開一兩個月,現在是揚州的市花。“曇花一現”中的曇花是指一種仙人掌科的附生肉質灌木,來自熱帶干旱地區,漏斗狀的大花芳香高雅,只在夏季的夜里開放幾個小時,一年里總共只開1~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