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我們常用“三觀不合”來形容人和人之間不可調和的差異。“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致是一個人的基本觀念、指導思想和行為偏好。三觀不合的兩個人確實很難溝通,有些話題一談就有分歧。那所謂的不合,到底是哪里不合呢?
最近幾年心理學界提出一個新概念,描述了人和人在認知上最根本的差別,叫作“原始世界信念”。原始世界信念就是你對這個世界最基本的信念。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跟世界互動的方式和你的一些生活決策,并強烈影響著你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原始世界信念就是人最根本的三觀。
這個學說的帶頭人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家杰里米·克里夫頓。他總結出人們頭腦中原始世界信念的三個維度,每個維度都有兩種對立立場。
第一,世界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
你認為外面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你覺得人與人之間是合作多,還是競爭多?有些人認為世界本質上是危險的,走到哪里都應該時刻保持警惕;有些人則認為世界是安全的,沒有必要那么緊張兮兮的。
第二,世界是精彩的,還是無趣的。
你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還是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有的人認為世界充滿了有趣的東西,到處都有寶藏,我們應該積極去探索;有的人則認為世界本質上是無趣的,哪有那么多好東西,探索純屬瞎折騰。
第三,世界是活的,在跟你互動,還是只不過是在機械地運轉,并沒有目的。
如果你相信世界對你有所期待,你很可能會有一種使命感,你認為人生有目的。如果你認為世界是冷冰冰的,可能你覺得世界根本不需要你。
請注意,心理學家研究這些可不是為了證明哪個信念對、哪個信念錯——這些都叫“原始”世界信念,原始是本能、不是錯誤的意思。心理學家是想知道這些信念對人的影響是什么。研究發現,原始世界信念跟人的行為取向、心理健康程度,包括性格養成都有很大的關系。
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安全的,你會更合群,對他人有更高的信任,你在精神上很放松,不容易抑郁。如果你相信世界很危險,你就會謹小慎微,不愿意跟人交往。
如果你相信世界很精彩,你的好奇心會很強,還會常懷感恩之心,覺得自己很幸運,你會有很強的幸福感。
如果你覺得世界對你有所期待,乃至于在用各種方式啟發你,你的生活會有強烈的目的感。反過來說,如果你覺得世界只是一個機械的存在,你可能不會那么主動地對外溝通,不打算去做什么特別的事。
如果你把世界看作一個危險的戰場,你每天出門都是去戰斗,你對陌生人可能帶有敵意。反過來說,如果你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游樂場,每天上班都是去創造、去跟朋友們交往,你的心理健康狀況會有所不同。
人的這些原始世界信念是怎么來的?是不是由人生經歷決定的呢?比如,一個人從小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經常被人欺負被人騙,那他認為世界是危險的就合情合理。如果一個人的生活很富裕,什么都有,他自然就容易相信世界是精彩的。真是這樣嗎?事實并非如此。克里夫頓研究發現,一個人認為世界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跟這個人有過多少危險經歷之間的關聯其實很小;一個人認為世界是不是精彩的,跟這個人有多少財富和特權也沒有什么關系。原始世界信念,更多是被灌輸的結果——尤其是來自家長的灌輸。貧困未必會讓孩子相信世界本質上是危險的所在,但如果家長一直告訴他世界很危險,他就會相信世界很危險。
另外,如果父母整天對孩子灌輸世界是危險的,不要跟陌生人交往、連同學都不要輕易相信、腦子里時刻要多根弦、千萬別受騙……這肯定是出于保護孩子的好意——但這個信念會讓孩子更安全嗎?不一定。
克里夫頓發現,那些從小認為世界很危險的人,長大以后成功的可能性較低,健康狀況更差,得抑郁癥的比例更高。他們更容易對生活不滿或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他們對別人的容忍度更低,容易因為一點小分歧就跟別人勢不兩立,他們更偏執。他們總在規避風險,得到的卻是更多的痛苦。這些人的父母希望他們安全,可是灌輸危險信念的實際效果,是讓他們缺乏安全感。
看來原始世界信念真是“思想鋼印”啊。不過,有些人可以擺脫這個包袱。
克里夫頓很愛用一部叫《魔發奇緣》的電影打比方。從前,有個小女孩被一個女巫養大,女巫怕她離開自己,就總跟女孩說外面的世界到處都是壞人,千萬不要出去!后來女孩機緣巧合之下還是跑出去了。一開始她非常害怕,覺得到處都暗藏著障礙和敵人。但在朋友的幫助下,女孩逐漸成長,她意識到世界不但沒有那么危險,反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但是更多的人,恐怕一輩子也沒有機會重新認識世界。
還是那句話,原始世界信念本身沒有對錯。但是,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幸福感,最好改變一下自己的信念。
克里夫頓的媽媽相信世界本質上是危險的,他自己本來也認為世界本質上是無趣的。做了這一系列研究之后,他主動改變自己,希望自己能相信世界是精彩和美好的。他的辦法是要求自己每天寫下五個新發現的美好事物。一開始他感到很困難,后來越練眼光越好,隨處都能注意到好東西……這使得他的幸福感直線上升。
也許你的信念對世界并不重要,但對你自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