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統”組成:圓形養殖池主體、進(排)水及其流速控制系統、氧控設備、智能化控制系統。
(2)構筑材料:鍍鋅鋼板+刀刮布和磚混結構、PVC板等。
(3)規格參數:養殖圓池直徑為6~12米,以6~8米為主;深度為1.2~2.3米,徑深比為(3~6)∶1,池底為鍋底形,坡底比降6°~13°。
(4)進(排)水系統:進水管可采用PVC管、PE管等。養殖圓池進水管上加彎頭控制水流方向。排水系統需滿足上層、中層和下層三級排水,設計排水流量應大于進水管流量。
(5)增氧設施:變頻羅茨風機。使用變頻羅茨風機微孔增氧或純氧增氧,裝機功率需滿足全場各池水溶氧能夠達到并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的要求。
(6)智能化控制系統:安裝高清遠程監控、斷電報警、水質在線監測、增氧機自動啟動等智能化監控和預警系統。
建池底呈漏斗型的圓形池作為固液分離池,用于分離養殖池固液。固液分離池體積需達到陸基圈養桶養殖場每天換水量的30%以上,分離池池底比養殖圓池池底低20~30厘米。
“四池三壩”凈化池包括:Ⅰ級沉淀池、Ⅱ級潛流濕地池、Ⅲ級微生物凈化池、蓄水池和Ⅰ—Ⅲ級過濾壩。Ⅰ級沉淀池內由水生植物+微生物+螺貝類+濾食性魚類等組成;Ⅱ級潛流濕地池內以沸石、碎石、卵石、活性炭為濾料基質+曝氣裝置+增氧曝氣裝置組成;Ⅲ級微生物凈化池內由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藻類+水生植物+濾食性魚類組成。凈化池中的水生植物需選擇對氮、磷等元素吸收能力較強,根系及葉片發達、生長茂盛,易于栽種,且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植物。沉水、挺水和浮水植物根據季節進行搭配(更換),水生植物要及時收割,以達到移除養殖尾水中營養物質的目的。
(1)抽水設備:配置適當功率軸流泵2臺,其中1臺備用。
(2)備用發電設備:配置發電機組1套,發電機功率為整個系統電器總功率的1.5倍以上,且安裝斷電和來電自動切換裝置,確保在臨時性停電時養殖場內的電器設備仍能正常運轉。
(3)其他設備:智能化投飼及水質監測(控)設備。
(1)苗種放養:養殖苗種進池前應消毒,保證不帶病菌入池,養殖圓池提前用生石灰全池消毒。放苗時運輸水與養殖圓池內的水溫相差應不超過3℃。按照每立方米產10~50公斤魚計算投放魚苗量。
(2)飼料投喂:飼料可選用人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根據養殖品種選擇,一般在38%~45%之間。放苗后兩天方可投喂,前幾次投喂應少量多次,以1小時內吃完為宜,然后根據魚的吃食情況逐漸增加到正常量。每日定時定點投喂,魚苗日投餌量為魚總體重的3%~5%,成魚日投餌量為魚總體重的2%~4%,根據天氣、水溫及魚的攝食狀況靈活增減。餌料顆粒大小應滿足適口性,不宜經常更換飼料廠商與飼料種類。

(3)水質管理:陸基圓池小水體高密度養殖,水質惡化速度快,因此,需保證陸基圓池水體交換量不低于5米3/時,且定期排污。同時,每周檢測各個池的溶氧量、氨氮、亞硝酸鹽等理化指標,有條件的可安裝水質監測設備。
(4)日常管理:堅持每日早、中、晚巡查,及時撈出病魚、死魚,發現問題立即處理。做好每日投喂量、死亡量、用藥情況、水溫、水質等各項記錄。對設備及管道設施定期維護,確保各項設備運行正常。
(5)魚病防治:養殖過程中應盡量減少搬動魚池里的各種設備,避免魚體受傷。搬動后需及時消毒,防止因搬動設備使魚產生的傷口受到感染。日常需定期消毒、殺蟲,具體的用藥品種和濃度根據養殖的具體品種、疾病種類與水質情況靈活選擇。飼料定期拌服多維、益生菌、中藥等魚類保健品,以增強魚體體質和抗病能力。
江西省范圍內均可推廣應用。
養殖全程需保持進(排)水管道和尾水處理池的適時循環流動狀態,增氧設備保持適時增氧,定期進行陸基養殖圓池和尾水處理區的整理,保障系統穩定運行。養殖尾水可排入養殖尾水處理區,經處理符合相關要求后再進行排放,或經過凈化池處理后再通過進水管道進行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