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軒
從古至今,教育都是一項合作的事業,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共筑“家校共育”的理念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責任和使命。根據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精神,按照江蘇省教育廳《關于開展家校(園)共育數字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數字技術為家長和學校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形成即時互動、資源共享的教育合力,幫助學生獲得更加全面、健康的發展。
一、教育發布服務民生
家庭教育既是“家之大事”,也是“國之大事”,事關孩子的茁壯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近年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創新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將工作成效納入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凝聚共識,開辟共育新途徑,構建教育新生態。教育行政部門官網、招考平臺、網上教科院、學校微信企業號等線上平臺功能迭代、推陳出新,讓老百姓能夠了解一攬子教育信息,包括國家和地方出臺的教育政策、教育熱詞解讀、教科研專業信息推送、地區教育發展新聞等,讓家長了解教育、參與教育、享受教育,推動教育向更加均衡、更為公平、更有質量邁進。
二、專注家校交互溝通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家校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才能達到最大化,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大部分家長與老師的日常溝通是以電話的點狀方式和QQ、微信群的網狀模式進行的,交流混亂無序,且無用信息刷屏。家長無法清晰準確地了解學生狀態,教師也難以準確向家長傳達自己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成果。這導致重要消息難以及時傳達,家校共育事倍功半。溝通不暢成為家校聯動的一大障礙。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數字技術打造全新的教學場景,用智慧教育助力家校共育。例如,專注溝通交流的“家校即傳”上線,提供了端口直達的高效家校溝通即時數據模式:家長可以從手持終端設備的App上迅速準確地接收圖文、視頻信息,教師們可以了解每條消息的查閱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溝通。
三、云課堂為家長賦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兒童價值觀與家庭價值觀以及家庭關系的質量呈顯著關聯。父母學習時下不斷進階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家庭教育需要專業指導,愛是家長的本能,但技能不是,“好家風”需要后天學習,困惑需要科學系統的指導來解決。基于此,各類大數據或頭部平臺推出專為家長量身打造的家庭教育指南、家庭教育工具軟件,比如“家長講堂”“育兒好文”“名師解惑”“家庭教育規劃”“好家長聽”等圖文和視頻內容,向家庭免費提供實施家庭教育的指導建議,內容包括習慣培養、道德培育、學習指導、健康身心發展等,以及孩子成長各階段對應的特點、應對策略方法,能讓家長持續、系統地獲取新鮮、優質的教育資訊和觀點。這樣的云課堂為家長持續賦能。
基于泛在網絡和教育大數據的家校協同,用共建共享的策略,扎實構建學校指導、家長參與、學生主體的“互聯網+”家校共育新格局。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市北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