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愈之,鄭 琪,任根深,丁志遠,劉 眾,王亞翠,李 娜,郭懷亮
(平涼市農業科學院 744000)
隴麥671是甘肅省平涼市農業科學院以平涼43號做母本、外引天水市農科所優異抗銹材料中“41-42”為父本雜交,通過異地鑒定和水旱穿梭,聯合選育而成的矮稈多抗高產冬小麥新品種。該品種于2022年3月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甘審麥20220010)。
該品種冬性,幼苗半匍匐,苗期長勢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株高85.2 cm。穗長6.2 cm,小穗數平均15 個,穗粒數平均33.4 粒,結實性好。每公頃成穗數平均615.0萬穗,千粒重平均33.0 g,容重平均802.0 g·L-1。該品種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型緊湊,穗層整齊,穗多粒多;抗倒性好,抗條銹病,慢葉銹病,耐黃矮病;抗旱抗寒,抗旱指數0.975;莖葉功能期長,成熟落黃好。
在2018-2020年度隴東片冬小麥區試中,該品種兩年平均產量4 981.5 kg·hm-2,比統一對照隴育4號平均增產12.2%。其中,2018—2019年度6個試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5 490 kg·hm-2,比對照隴育4號增產11.1%;2020年7個試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4 723.5 kg·hm-2,比對照隴育4號增產12.4%。在2020—2021年度隴東片生產試驗中6個試點全部增產,平均產量6 889.5 kg·hm-2,較統一對照隴育4號增產22.4%,位居5個參試品種的第一位。
2020—2021年經甘肅省農科院農業測試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該品種籽粒粗蛋白含量(干基)為16.2%,賴氨酸含量(干基)為0.36%,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為37.4%,沉淀值(14%水分基)為44.0%;吸水量(14%濕基)為65.5 mL·100 g-1,形成時間為4.0 min,穩定時間4.4 min,拉伸面積為74 cm2,延伸性為235 mm,最大拉伸阻力為216 EU。
隴麥671適宜在甘肅省隴東地區,陜西省長武縣、乾縣、彬縣以及寧夏固原等類似生態區的旱肥地、川水臺地種植,可作為地膜小麥品種使用。播前每公頃施農家肥45 000~75 000 kg、尿素225~300 kg、磷酸二胺225~300 kg。隴東地區旱地9月中下旬適期早播,播量187.5~225.0 kg·hm-2,山塬旱地最好采用寬幅勻(溝)播種植方式。返青期追施氮肥112.5 kg·hm-2,適墑鎮壓,中耕鋤草。成熟期及時收獲,防止霉變或穗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