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霄
共赴低音琵琶之約
當器樂演奏家遇到器樂制作大師,便是表演藝術與工藝匠心、智慧、碰撞與對話的交融,其結果必定會結出璀璨的器樂藝術之花,推動器樂表演藝術的進步與發展。
琵琶缺低音部分,歷來都是演奏家、制琴師以及作曲家對琵琶家族群的一件憾事。很多演奏家都努力試圖擴展琵琶的音域,增強低音的厚度與表現力,但又未尋得最佳方案,似乎總是在定弦移低四、八度來補足其低音表現力,但最終未能取得平衡和諧理想的效果。
20年前,正值青年的楊靖,滿腔熱血、激情飛揚,懷揣用精湛出彩的琵琶演奏藝術來實現中華民族音樂復興的理想。在多次作為國家優秀青年琵琶演奏家應邀在國內外舞臺演奏展示風采,以及學校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她深感音色優美、技藝繁多的琵琶缺少低音層次,這給當代琵琶藝術進一步發展以及其豐富性與交響性,帶來了部分的不足。特別是在她后來創辦的琵琶室內樂團中,因為低音明顯缺少,使得在室內樂結構中低音偏弱,根音不穩,給樂隊帶來了一定的缺憾。一個偶然的機會,楊靖在與琵琶制作師曹衛東的交流中提及此事,隨即引起曹衛東的極大興趣。
2002年那個北京的冬天,屋外白雪皚皚,室內溫暖如春。楊靖與曹衛東正在為如何定位,研制聲音醇厚的低音琵琶而熱烈地討論著。楊靖提出:要想讓琵琶形成像提琴家族一樣的合理配置,現在最缺的是音域合理、聲音敦實的低音琵琶;曹衛東認為根據目前琵琶所有參數,結合國外制作經驗,此想法完全有探索空間。于是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低音琵琶漫長且艱辛的研制之路。
兩個月后,經過曹衛東的精心設計與細心制作,第一面低音琵琶誕生了。這版低音琵琶是根據現在常用琴參數基礎上進行的調整,對整琴進行加寬、加大、加長處理,寬度達到了36厘米,長度由之前的102厘米調整為112厘米,厚度達到了9厘米。
楊靖拿到此琴后興奮地反復試奏,感覺聲音有點近似于心中想象的低音琵琶音色了,就將它用到王丹紅專門為室內樂寫的作品《邂逅》當中。在多次的排練與數場的演出實踐中,她發覺這版低音琵琶的聲音在合作中的貼合度不高,琴過寬,導致演奏時左手按音極不舒服,加之雖然增大了腔體空間,但實際上內部沒有變化,以至于琴低音醇厚度效果并不明顯。楊靖根據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向曹衛東提出了修改的訴求。不巧的是,曹衛東當時正在配合北京電視臺對他歷時兩年的跟蹤拍攝電視紀錄片《全家福——琵琶行》,所以一直無瑕顧及,楊靖便請其他師傅試著繼續進行。但是一邊拍著電視片的曹衛東,心中也一直惦念著低音琵琶。片子還沒有拍完,他就立刻與楊靖聯系,兩人再次聯手,在其他師傅制作的基礎上,進行低音琵琶一次又一次的反復研制、試驗。
為擴大低音琵琶的低音效果,曹衛東從西方提琴制作技術上得到啟迪,借助物理學聲學原理,將原來的半弧式腔體向箱體式轉變,增加琴體的內部空間,將琴壁變薄,音板與整琴采用蓋面粘接工藝,常規琵琶的前音板是平的,為了最大化增加其內部空間,曹衛東將上音板改成上弧式,極大地增加了琴體的內部空間,共振有了顯著提升。
一次、兩次、三次、四次、直到第五版低音琵琶才基本達到理想境地。音響效果既有對傳統的傳承,有琵琶堂、潤、通、透音共鳴特色;又有大提琴那種低沉、渾厚的效果。第五版的低音琵琶為滿足演奏者對樂器操控的需求,還將琴的外觀朝著演奏者舒適的方向加以調整。
根據琴的聲音及外觀等方面的因素,楊靖與曹衛東協商將此琴命名為“龍吟低音琵琶”。一是因為“龍”本身是中華圖騰。二是因為“龍”“吟”出的聲音低沉、雄渾,可以傳得非常悠遠。至此,“龍吟”低音琵琶正式誕生了。
“龍吟”亮相出新意
二十年來,楊靖與曹衛東肩擔使命,逐夢前行。經反復合作、探索、研究與實踐,終于突破困擾,創造“龍吟”奇跡。
“龍吟”低音琵琶的研制成功,歷經了二十年的試驗革新,無論從材質的選擇上還是琵琶內部結構的分配上,均做了大量科學性、系統性的調整,使其形制與音色上較前更加完美。并根據人體特征對整琴尺寸進行適度調校,使之更具人性化,最大限度地便于演奏家的手感與演奏。
琴頭:曲項式琴首,為方便各種情況下的攜帶與搬運(如飛機、高鐵等)可自由拆卸,從而有效避免在演出途中對琴頭的傷害,由于低音琵琶用弦比普通琵琶粗,曲項造型可避免演奏者在揉弦時出現的噪音,此項技術已獲國家專利號:ZL202123422148.9。
琴軸:外用直六瓣木軸內置微調裝置,也可以根據演奏家需要用普通琵琶木軸,實行個性化私人訂制。
琴品:二十四品(老竹)。面板作了雙音孔藝術性的處理,形式唯美古樸,音板:采用上弧式方式制作,做碳化處理,內置擴音梁 ,采用蓋面工藝與琴體粘合,加大聲音共震傳導。
共鳴箱:采用箱體式制作,最大化增大內堂空間,拓展聲音容積量,用蓋板與箱體融合來增加低音效果,采用新式調音梁,以擴充低音部分區域震動,內部做防潮防變形處理。總長:1100mm,寬:330mm(普通琵琶寬度是31.5厘米),厚:≥80mm,有效弦長:770mm(普通琵琶弦長725mm)。制作方式:純手工制作、手工推光、原木免漆。
樂器里還配有附件:專業低音琵琶專用琴包,樂器保養專用蠟,及特制擦琴布。本款“龍吟”低音琵琶已于2020年7月申報專利,專利號:ZL2020106599055。
本著“精益求精”的匠心,第六版低音琵琶從裝飾上也進行了改進,如:琴頭加上了中國紅山文化的符號“小C龍”的標識;在音板上,根據需要做深碳、中碳和淺碳的碳化處理,有益于聲音的通透;音板中部刻了一對半月式裝飾形小音孔,覆手改成了簡潔明快樣式,彰顯此琴古樸、簡約的設計理念。至此,第六版低音琵琶完美上線。從音域、音量到音色,從形制的美觀到演奏的適用,從獨奏、齊奏、合奏、室內樂、彈撥樂直至民族交響樂,“龍吟”低音琵琶完成其華麗的轉身,以其音域合理、音色醇厚、音量適中,形制完美,亮相于當今舞臺上。
第六版專業低音琵琶“龍吟”的成功研制,正是因為有楊靖教授的創意、思考與探索精神,有曹衛東的執著專注,對器樂制作改革創新的熱愛與擇一事終一生的理想信念,并在兩位敢創新、求卓越合作中,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藝術家與工匠精神的共同努力下,才會有今天的專業低音琵琶之花在民族樂團中綻放風采。
色彩低音 成果豐碩
低音琵琶的榮耀登場,讓琵琶界為此而興奮不已,也意味著琵琶從此改寫無低音的歷史,讓彈撥樂有了自己的“根”本。
低音琵琶音質醇厚、音色豐足、音量飽滿,作為民族樂隊中音響的支柱、基本節奏的基礎,將其加入合奏之中,則使整個合奏發出充實的音響與立體的效果。低音琵琶可使用低音譜表,有時可根據作品與指揮需要,對定弦作適度調整。獨奏時,演奏家可以通過使用泛音來超越低音琵琶樂器自身,發出唯美清亮的自然音域。低音琵琶琴弦較普通琵琶要稍粗,正常都使用“樂海樂器有限公司”專門為低音琵琶研制的特效琴弦。由于低音琵琶定弦比中音琵琶低四度,音色較為低沉醇厚柔和,并且能奏出極美妙的泛音,弦的張力也在隨之逐步完善。經楊靖和她的團隊反復試驗創新,低音琵琶的義甲可使用比琵琶常用的義甲稍厚一點,有時根據樂曲與演奏家的需要,可嘗試采用木撥、骨撥、尼龍撥等(似唐代的大撥)演奏,讓當代人欣賞到那失落的唐代大音,從中可以感受到蘇軾所云: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的氣勢,達到“弦清撥刺語錚錚”“盡出風雷是撥聲”的豪情壯志。其撥彈的雄厚低音,無疑是民族樂團多聲部音樂中強大根音基礎力量的體現。
著名指揮家、廣州民族樂團藝術總監常任指揮、中國音樂學院劉順教授在他的指揮創作實踐中,有感于部分民族管弦樂在配器過程時,因中低音不足而帶來的聲音缺憾,提出作曲家在作品創作時加入低音琵琶的想法。劉順教授的創意立刻得到一些作曲家的呼應,他們分別將低音琵琶用在民族管弦樂、爵士樂及民族室內樂作品中,如梁軍作曲的《風雨騎樓》、張曉峰作曲的《穿林打葉聲》、鄒航作曲的《嶺南三章》等。通過排練實踐與多場音樂會的演出,劉順認為:在當今樂團中,琵琶聲部運用低音琵琶之后,由于音域音色的區別,增加了整個琵琶聲部的“空間感”。對整體樂團而言,自然運用了低音琵琶的渾厚音色特點,無論是在大型管弦樂套曲還是爵士樂、室內樂中,低音琵琶的加入,使樂團聲部更加完善,并且增添了許多色彩低音。
多年來,低音琵琶在“楊靖琵琶室內樂團”里,也一直發揮其重要低音根基的功能,在實操過程中突出其和諧、飽滿,呈“柱狀”的音響效果。如王丹紅的《邂逅》,張曉峰的《對花》《辮子圓舞曲》,劉青的《惜惜鹽》,高平的《彈指之間》等,都能體現其醇厚、蒼古、飽滿、厚重的特點。
更值得業界高興的是,作為功能齊備的獨奏樂器,專業“龍吟”低音琵琶將在2023年“云岡杯·國際民族器樂展演”中,作為低音琵琶的首場音樂會,閃亮登場,楊靖教授也將現場演奏她的“龍吟”低音琵琶獨奏曲。組委會還將低音琵琶列入專門組別讓選手們分別展演,全面展現其特有魅力。這是低音琵琶從出生以來開天辟地的第一次,也是一次值得被記載的中國琵琶發展史的展演。所有專業低音琵琶組參加選手,也將隨本次展演,被載入琵琶發展史冊。
聆聽遠古 ?暢想未來
低音琵琶作為琵琶金字塔的根脈塔基,它成功的意義不僅在于其唯美適手的形制、獨奏時渾厚音色、寬亮的共鳴,音域的拓展、弦的運用、義甲的使用等,更重要的是在物理學、器樂學,審美學方面的探索,給未來器樂發展,諸多啟迪。
楊靖,這位將生命融進琵琶藝術事業的杰出演奏家,深感琵琶演奏藝術的發展永無止境,特別是對琵琶這一樂器的進一步完善上,還有很多路需要走。責任感與使命感,促使她為完善琵琶家族群的構建,對低音琵琶的開發產生巨大的動力,她深知,琵琶制作研探與演奏技藝一樣,發展永遠在路上。
曹衛東作為琵琶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民族彈撥樂器制作名師,盡管他的制作工藝與音質不斷精進,并被國內外眾多的琵琶演奏家作為指定用琴,在眾多場的音樂會上使用,及被琵琶發燒友們收藏,然而他卻一直不停追求探索符合時代審美理念,適合當代演奏家的琵琶制作工藝。
多年來,楊靖與曹衛東共同致力于琵琶族群的開發研究,他們始終堅持不懈地不斷總結前人經驗,同時吸收國內外樂器在制琴時對音響學及聲波震動原理的研究,逐步擁有其自身獨特制琴理念。經過歲月的錘煉,反復的實踐,改寫了琵琶無低音的歷史,琵琶有了屬于自己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立體家族——琵琶金字塔:低音琵琶、中音琵琶、高音琵琶,創造琵琶制作也是民族器樂制琴史上的奇跡。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審美水平的逐步提高,當代琵琶已經在諸多關鍵方面得到創新與發展,中國文學史、物質文化史、音樂史和樂器史方面的學者與當代演奏家、制琴家和作曲家合作,在創新的同時,也都曾嘗試去想象聆聽過去的琵琶聲音。在此,“想象”意味著讓遠古與當代發生對話,以便促使今人對遠古聲音的“重構”和“復興”。在這種語境下,楊靖與曹衛東的合作創新,一手拉著遠古,一手伸向未來,成功研制的專業低音琵琶,不僅讓我們聽到遠古之聲,更是讓演奏者、制琴師與作曲家們觸摸到中華民族器樂發展的前沿陣地,引發當代人學會運用學術研究方法去進一步探索樂器發聲原理與科學制作,從而增加對現存樂器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的研探,促進中華民族器樂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奏響琵琶未來的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