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翔 劉文榮



三、過渡期的擊弦古鋼琴(17世紀)
17世紀的擊弦古鋼琴從宏觀來看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在17世紀的上半葉仍然受16世紀擊弦古鋼琴設計的影響,但在17世紀中期及后期則出現了一些顯而易見的改變,包括形制上的與外觀上的。對17世紀的擊弦古鋼琴進行研究,有了更多的樂器文物實體可供參考,所以筆者將研究重心放在了樂器文物上。
(一)外觀上的過渡
過渡期的擊弦古鋼琴在外觀上的變化集中在兩方面,第一是樸素向華麗的過渡,第二是小型向大型的過渡。
在17世紀初大部分的擊弦古鋼琴仍然如之前一樣,很少出現裝飾性的部分。但在17世紀中期直到現代,裝飾性的部分逐漸增多。在匈牙利國家博物館館藏的一件17世紀下半葉制作的擊弦古鋼琴上就可見一斑(圖9)。這臺擊弦古鋼琴在蓋板的內側繪有兩幅圖案,這些圖案大都與音樂、宗教、田園等題材有關。這些圖案與圖案上的文字既滿足了樂器的審美功能,又對當時的美術風格、社會風貌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記錄功能。
在17世紀末,出現了較大型的具有外部支撐結構的擊弦古鋼琴,這對于之前的擊弦古鋼琴來說是具有一定顛覆性的。藏于維也納藝術博物館的一架擊弦古鋼琴就有較大的琴體并具備了琴腿等結構(圖10)。這樣的改變,筆者認為其原點來自于制琴師希望可以通過增大樂器的體積達到增強樂器音量的目的。
(二)結構上的改變過渡
17世紀的擊弦古鋼琴在形制上的改變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是鍵盤擊弦機構的變化,另一方面是對張弦系統的探索。
在17世紀出現了兩種鍵盤設計,分別是鍵盤設置在琴體之外的和鍵盤設置在琴體之內的(圖11)??梢园l現這兩種設計正好分別對應了兩種不同的張弦系統設置,即:“突出型鍵盤—分段直排弦列”“內收型鍵盤—斜拉直排式”。
后世的擊弦古鋼琴多采用“內收型”的鍵盤設計,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制琴師因技術上的成熟,可以開始追求外觀上的和諧與美觀,于是將原本突出的鍵盤“收”到了琴的內部,使其在外觀上更加美觀且更加便攜。
在“內收型”的鍵盤設計中,如果仍采用原先常用的分段直排式弦列會導致低音區的鍵桿前后比例失衡,這種失衡會造成在擊弦性能上的缺陷與演奏手感上的不足。所以,制琴師開始使用斜拉直排式的弦列設計,這樣可以使低音區的鍵桿前后比例得到一定的修正,保證樂器的演奏性能與演奏手感。
(三)新的設計
17世紀的擊弦古鋼琴除了上述在原有基礎上的改變以外,還誕生了一些新的設計,其中對后世鍵盤樂器影響最深刻的設計即為短鍵設計(short octave)。短鍵是指一種將原本鍵盤上的部分黑鍵分為兩部分,分別演奏不同音高的設計(圖12)。短鍵主要有兩種,一種為在英國與法國地區流行的英法式短鍵,一種為誕生并流行于維也納地區的維也納式短鍵。
英法式短鍵的作用主要為豐富低音區的和聲。英法式短鍵設計的擊弦古鋼琴的最左側琴鍵(最低音)與左起第二個琴鍵之間有時不是半音關系,而是呈五度或四度關系,以此來豐富低音區的可用和聲。為了進一步豐富低音區的和聲,英法式短鍵將上方的短鍵設置成與上一白鍵呈八度關系的音高,將下方的短鍵設置成與最低音呈全音階關系的音高,以此來滿足演奏家的演奏需求。英法式短鍵一般只在最低音區設置兩到三組短鍵。示意圖如下所示(圖13)。
維也納式短鍵的設計較為復雜,其主要作用為拓展低音區的音域。維也納式短鍵將低音按照半音關系分別排列在各個短鍵上,使得低音區的音域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展。其具體示意圖如下(圖14)。
短鍵的設計靈感可能來源于管風琴的雙排琴鍵設計,雖然這種短鍵設計在后期的擊弦古鋼琴中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常被采用,但從短鍵的設計中可以讓人感受到百年前的制琴師們對于樂器無限可能性的探索。
四、成熟期的擊弦古鋼琴(18世紀至今)
18世紀以后,擊弦古鋼琴的設計與形制逐漸固定,大都為安裝有琴腿且形制相對較大的擊弦古鋼琴。制琴師們在許多細節上都作出了一些更符合演奏需要的改良,在這段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別具匠心的設計。
例如18世紀出現了許多新奇的擊弦古鋼琴,譬如雙排鍵擊弦古鋼琴(圖15)、雙排鍵加低音擊弦古鋼琴(圖16)等。這些新的擊弦古鋼琴為擊弦古鋼琴創造出了很多新的可能性。
在20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擊弦古鋼琴的制作開始采用金屬制的零部件,包括弦軸、琴弦、切片等等。隨著金屬零件的使用,原先擊弦古鋼琴在音量上的缺陷被改善,而后的擊弦古鋼琴制作者們又開始嘗試使用單振式的擊弦系統,使擊弦古鋼琴的演奏可以更加靈活簡便。
在談18世紀之后的擊弦古鋼琴時,不可回避的就是18世紀中葉擊弦古鋼琴的式微。因為擊弦古鋼琴當時自身的局限性,例如音量小、鍵位復雜、演奏靈活度不足等缺陷,導致擊弦古鋼琴逐漸被后出現的撥弦古鋼琴與現代鋼琴所取代,這也是擊弦古鋼琴在18、19世紀的發展幾乎停滯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19世紀末,阿爾弗雷德·詹姆斯·希普金斯(Alfred·James·Hipkins)在1886年在音樂協會會刊上發表的《古鋼琴與鍵盤樂器;作曲家的運用與技巧》(《The old clavier or keyboard instruments; their use by composers, and technique》)[4]一文與他在1896年發表的著作《鋼琴和老式鍵盤弦樂器的敘述和歷史》(《Description and history of the pianoforte and of the older keyboard stringed instruments》)[5]將擊弦古鋼琴重新拉回了大眾視野。而后其在英國、德國、美國等地,用擊弦古鋼琴演奏巴赫的作品,使得這一件沉寂了將近兩百年的樂器再次煥發生機。
五、結語
通過本片文章的梳理與論述,我們可以大致地窺見擊弦古鋼琴在其近600年的生命軌跡中所經歷的起伏。其在14~15世紀萌芽,在16~17世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18~19世紀的沉寂,最后到現代的穩定發展并有一定的受眾,這個過程是曲折且具有一定戲劇性的。
從擊弦古鋼琴的生命軌跡中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件樂器的誕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樂器在其發展的每個階段必然都是有許多的分支與新的嘗試在其中,而隨著歷史的選擇,這些創新的部分有的被繼承并發揚光大,有的則被淘汰,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發現當時樂器匠人的巧思與智慧。
同樣,在中國的土地上也不乏有與擊弦古鋼琴類似的樂器存在。這些樂器在古代可能是重要的器具,但隨著戰亂與朝代的更迭,他們漸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我們只能通過文獻或文物才能窺見其一角。筆者認為,古樂器作為一個民族重要的文化財富是需要被保護與傳承的。我們可以從擊弦古鋼琴的復興中學習經驗,對一種樂器的保護需要做到三點。第一,是對樂器本身的保護,雖然很多古樂器都沒有實物的留存,但我們也可以根據文獻或類似樂器對古樂器進行復原,這也可以算是對樂器的一種保護。第二,是對樂器文化的保護,這里的文化包括但不限于樂曲、曲譜、民俗故事等等。第三,是對樂器生態的重塑,這里的樂器生態指的是“樂器+文化”的結合,只有文化沒有樂器是無根之木,只有樂器沒有文化則不成氣候,所以兩者缺一不可。對古樂器的保護需要有文化作引子,吸引新的、年輕的從業者與演奏者;也需要有樂器作為生長的土壤,只有有了合格的樂器才能讓相關的從業者有施展才華的空間,這需要的是演奏者與樂器匠人的通力合作。
參考文獻:
[3]Brauchli B.The clavichord[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Hipkins A J. A description and history of the pianoforte and of the older keyboard stringed instruments[M]. London;New York:Novello,Ewer,1896.
[5]Hipkins A J.The Old Clavier Or Keyboard Instruments;Their Use by Composers,And Technique[J].Proceedings of the Musical Association,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