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塵
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地處大苗山深處,曾是人均年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貧困村。在村民眼中,考上大學的楊寧就是“山窩窩里飛出的金鳳凰”。他們沒想到的是,2010年大學畢業,楊寧卻放棄在城市發展的機會,主動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他們更沒想到的是,楊寧在村里一忙活就是13年,不僅帶動江門村實現94戶326人全部脫貧,還讓昔日窮鄉僻壤的深山苗寨變成了如今瓜果飄香的世外桃源。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202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黨的二十大代表……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寧說:“這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我要繼續扎根鄉村,更加腳踏實地,讓苗鄉更美、苗寨更富、苗家人更幸福。”
一年穿壞一雙解放鞋
在楊寧辦公室的一角,一直放著一雙解放鞋和雨靴,以備隨時下田入戶。她記得剛回村里工作時,奶奶就給了她三樣東西——解放鞋、手電筒、水壺,并叮囑她:“妹仔好好工作,爬到哪個山頭就唱哪個歌,不要驕傲不要急。”當時村里的條件很艱苦,卻沒有難倒一腔熱血的楊寧。交通不便,正好方便她貼近群眾,因為每次出山都要搭乘老鄉的摩托車。村委會只有一臺不中用的老式電腦,辦公文件全靠手工抄寫,她就用自己上學時的電腦,并用一年時間將所有文件材料都電子化歸檔,讓村委會實現無紙化辦公。
現在,村里的交通狀況已經大變樣。以前騎摩托車都費勁的泥巴路成了水泥路,汽車可以直接開進村里。但楊寧還是離不開解放鞋,就像明明在縣城有房子,為了工作方便她還是常年居住在村部。她每個月都要入戶走訪,平時總去田間地頭走走看看,關心生產也關心村民生活,一門心思都放在了江門村的發展上。“每年都要穿壞一雙解放鞋,”楊寧笑著說。
3年歷經3次投資失敗
從回村工作第一天起,楊寧就把幫助鄉親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當成了自己的目標。村里實在太窮了,許多農民沒有鞋穿,光著腳到處走。條件困難的阿婆帶著兩個娃去鎮上,中午就點了一碗兩塊錢的粉,粉吃完了再用湯泡著自帶的冷米飯分著吃。這一幕幕,讓楊寧揪心不已。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突破口。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才能富起來。怎樣才能幫助村民徹底摘掉窮帽子呢?楊寧一邊苦苦思索,一邊大膽嘗試。她發現廣東等地對經過初加工的竹子很有需求,就貸款5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建起了竹子收購點。然而,竹子的生長周期長,貨源不足導致這一投資失敗。她發現苗家人喜歡吃辣,家家戶戶都需要辣椒,便和同學一起貸款種高山辣椒。不料那一年雨水特別多,辣椒苗長斑腐爛,投資款打了水漂兒。她又貸款帶領農戶種植高山葛根,但種出來的葛根又細又長,產量上不來,每畝收入很低,顯然這次嘗試也失敗了。
3年歷經3次失敗,楊寧也備受打擊,但并不氣餒:“如果沒有人去闖去試,那么產業引領村民脫貧致富這條路怎么能走出來呢?”
賣掉婚房發展致富產業
江門村耕地面積小,山地比較寒冷,容易導致作物收成不理想。在失敗中汲取了教訓和經驗的楊寧,開始把目光放到能夠因地制宜的作物上。一次入戶走訪時,她發現有村民在種一種叫紫黑香糯的糯米,市價是普通糯米的兩倍多,不由眼前一亮,想發動村民大規模種植。這一想法得到了農業專家的肯定,并給出具體建議:在糯米田里套養香鴨和禾花魚,可以進一步增加收入。
楊寧干勁十足,村民卻疑慮重重,說她帶頭種啥啥不成。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楊寧偷偷把家人為她在融水縣城買的一套婚房賣了30多萬元當作啟動資金,免費提供種子、鴨苗、魚苗,由村民負責種養,然后楊寧再來保價回收。63戶人家響應號召種了120多畝紫黑香糯,當年秋天就喜獲豐收,每畝增收1500多元。
今年40歲的苗家阿嫂張海慧,以前會在自家地里種點西瓜,瓜熟了再擔著去賣。有一次楊寧在路上遇到張海慧,發現她種的西瓜特別甜,一番研究才知道:因為江門村晝夜溫差大,西瓜又是用山泉水灌溉,品質格外好。楊寧的眼睛又亮了,組織村里的留守婦女成立“苗阿嫂種養專業合作社”,擴大西瓜種植。村民心里不托底,她就寫下保證書,向村民承諾出了問題她來兜底。現在,“苗阿嫂”泉水西瓜已經成為村里的“當紅產業”,使村民每畝地的收益從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過去一年,“苗阿嫂”西瓜就銷售了10萬斤。張海慧這個地道的農村婦女,在楊寧的鼓勵和手把手幫助下,如今也成了村里的能人,負責“苗阿嫂”西瓜的品牌工作。提起楊寧,張海慧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楊書記是我們的主心骨,她有股不服輸的勁兒,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對我們影響很大。”
張海慧的故事是江門村許多村民故事的縮影。過去大家都圍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轉,種出來的東西夠吃就行,多出來的能賣了補貼一點家用已是心滿意足。現在,大家的狀態變了,全是干事創業的勁頭。有村民代表主動拿著黃金百香果的樹苗找到楊寧,想聯合村民自發種植120畝。為此,村里專門為他們組織了百香果種植技術培訓。“苗阿嫂種養專業合作社”正在研究選種更好的西瓜品種,還打算在瓜地里套種脆蜜金橘。
一條條產業路闖出來,村民也跟著富了起來。2020年,江門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8000多元,94戶326人全部成功脫貧。村集體收入從2017年的不到5000元,增長到2022年的26.35萬元。親歷并見證著家鄉的變化,楊寧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無悔當初回鄉的選擇,農村廣闊天地真的大有可為。”在她看來,脫貧只是起點。摘掉窮帽子后,她又帶領村里的干部群眾投入到鄉村振興的洪流之中。依托國家財政資金,江門村建起了旅游接待樓,發展集餐飲住宿、野生菌種植體驗項目于一體的旅游業;村里的臘味加工廠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緊張施工;鄉村振興農產品深加工示范園區已經完成選址;村史館正在建設中;村里還打算利用水源優勢做山泉水廠,讓人人有股份,家家有分紅。雖然千頭萬緒的事情很多,但楊寧干事創業的勁頭很足。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江門村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好。
本欄編輯/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