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燕 馮嵐 黃澤健
(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功能科,海南 三亞 572000)
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導致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從而使動脈供血不足,進而心肌出現障礙,高齡是冠心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也較高,同時也是導致老年患者殘疾和死亡的原因之一〔1~3〕。因此,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并及時進行干預治療對預后十分關鍵。目前,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是冠狀動脈造影,其具有較差的重復性,對醫務人員的操作技術和設備有一定的要求,而且由于大多老年人的臟器功能減退、體弱多病,對冠狀動脈造影并不能耐受,因而將其用于早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篩查診斷并不適用〔4〕。頸動脈超聲可用于評估動脈管腔的狹窄程度和粥樣硬化進展情況,對指導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積極意義〔5〕;心臟超聲可觀察到心室壁運動異常部位,并對異常部位的程度進行判斷,從而可反映冠脈受累的心肌缺血程度和心肌范圍〔6〕。本研究分析頸動脈超聲聯合心臟彩超檢查對老年冠心病的診斷價值及效能。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三亞中心醫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16例,以冠狀動脈造影為“金標準”分為冠心病組(n=68)和非冠心病組(n=48),其中冠心病組男39例,女29例,平均年齡(72.25±3.85)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3.25±2.11)kg/m2,高血壓25例,糖尿病10例。非冠心病組,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齡(72.00±3.02)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89±2.34)kg/m2,高血壓18例,糖尿病6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由于心前區疼痛等癥狀就診;(2)年齡60~85歲;(3)均可配合進行頸動脈超聲、心臟超聲等檢查者;(4)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2)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者;(3)心律失常者;(4)精神障礙者。
1.2冠狀動脈造影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于右側橈動脈,局麻下經皮穿刺橈動脈對冠狀動脈進行多體位、多角度造影。病變血管狹窄程度由兩位心內科介入治療醫師共同判定。冠心病診斷: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狀動脈主干或其主要分支至少有一出血管直徑狹窄程度≥50%。
1.3頸動脈超聲 采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頻率為7.5~10.0 MHz,探頭常規沿著頸部胸鎖乳突肌與氣管間頸動脈走行方向自上而下連續掃查,包括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起始處及頸外動脈,采用縱向與橫向掃查。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1.0 mm為正常,IMT≥1.0 mm為IMT增厚;斑塊積分:IMT<1.2 mm為0分,IMT 1.2~2.0 mm為1分,IMT 2.1~4.0 mm為2分,IMT≥4.1 mm為3分。頸動脈超聲以IMT≥1.5 mm或高于周圍正常IMT值至少0.5 mm,或高于周圍正常值50%以上,且凸管腔的局部結構變化為陽性,否則為陰性。
1.4心臟彩超 采用心臟彩色超聲儀進行檢查,探頭頻率為1~5 MHz,探頭掃查患者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二腔心切面、心尖四腔切面、心室短軸切面等,測定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房內徑(LA)、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臟彩超出現局限性室壁運動異常和(或)室壁收縮期增厚者則屬于心臟彩超檢查陽性,其余則為陰性。頸動脈超聲、心臟彩超一陰一陽和全是陽性者為聯合檢查陽性,全是陰性者則為聯合檢查陰性。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q檢驗、χ2檢驗;采用MedCalc軟件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估頸動脈超聲和心臟彩超診斷老年冠心病的診斷價值和效能。
2.1冠心病組和非冠心病組IMT和斑塊積分、心臟彩超指標水平比較 相比于非冠心病組,冠心病組IMT、斑塊積分、LVESD、LVEDD、LA明顯升高,LVEF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冠心病組和非冠心病組IMT和斑塊積分、心臟彩超指標水平比較
2.2不同病變冠心病患者IMT和斑塊積分、心臟彩超指標水平比較 3組間IMT和斑塊積分、心臟彩超指標水平比較差異顯著(P<0.001);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三支病變組IMT、斑塊積分、LVESD、LVEDD、LA水平依次明顯升高,LVEF水平依次明顯降低(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變冠心病患者IMT和斑塊積分、心臟彩超指標水平比較
2.3不同檢查方式與金標準的比較 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為金標準,頸動脈超聲、心臟彩超及聯合診斷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2.59%、48.28%和62.79%,見表3。

表3 不同檢查方式與金標準的比較〔n(%)〕
2.4各種檢查方式對診斷老年冠心病的效能 ROC曲線顯示,頸動脈超聲、心臟彩超、聯合檢查中,以聯合檢查的診斷效能最佳,見圖1、表4。

圖1 各種檢查方式對診斷老年冠心病的ROC曲線

表4 各種檢查方式對診斷老年冠心病的效能
2.5典型病例影像學特征圖片及解析 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心臟彩超、頸動脈超聲見圖2、3、4、5。

圖2 冠心病患者(男)心臟彩超

圖3 冠心病患者頸動脈超聲

圖4 非冠心病患者頸動脈超聲

圖5 非冠心病患者(女,高血壓2級)心臟彩超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進而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7〕。動脈粥樣硬化可出現在任一處血管,其可導致退行性及增生性病變,使得管壁增厚,甚至失去彈性,最終導致臟器病變〔8〕。研究表明〔9〕,頸動脈內膜是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部位,因其位置表淺,超聲易于探查,故通過IMT測定能夠掌握粥樣硬化病變情況。心臟彩超主要是通過檢測心室壁運動的異常狀態與部位,以了解冠狀動脈受累所導致的心肌缺血程度和病變范圍,從而可幫助診斷人體整體心功能情況〔10〕。
頸動脈超聲可對患者的頸動脈IMT、內徑等情況進行測量,并判斷有無斑塊的形成,從而間接反映冠脈硬化〔11〕;IMT增厚是斑塊形成的前期表現和病理基礎,晚期階段可發展為粥樣硬化斑塊,且隨病情進展,可逐漸演變為機化的血栓、組織內出血、脂質沉積、纖維化或鈣化〔12〕。本研究結果提示,IMT增厚和斑塊積分可用于指示冠心病的發生,反映冠狀動脈病變情況。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包括內膜增厚和斑塊形成,而冠心病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具有相同的發病機制,因而頸動脈粥樣硬化可被視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窗口〔13〕。在冠心病早期,即心臟舒張功能尚未出現損傷時,超聲心動圖便可見左心房內徑、左心房容積的改變,舒張功能異常,而且冠狀動脈病變和狹窄程度與舒張功能密切相關;LVESD、LVEDD、LA、LVEF是反映冠心病患者左心房收縮功能及舒張功能的重要指標〔14~16〕。本研究結果提示,心臟彩超指標可用于診斷冠心病及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程度。隨冠狀動脈病變支數的增加,心功能發生惡化,患者的左室功能結構異常,出現左心房壓力增高,舒張功能減弱,心肌組織灌注不足等,這與王曉萍等〔17〕研究結果一致。在以上研究基礎下,本研究結果提示,聯合診斷可反映冠脈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情況,還可通過評估心功能和斑塊情況以確定冠心病,如此可減少假陽性和假陰性情況,因而使得診斷效能大大提升。石雪連等〔18〕研究結果顯示,心臟彩超、頸動脈超聲、聯合檢查冠心病患者的AUC分別為0.806、0.843、0.915,本研究與其相似。
綜上,對疑似冠心病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心臟彩超檢查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以其聯合診斷的效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