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張默然 賀屹巍 王雙 陳燕京 桂晗曄 張艷玲
(河北省中醫(y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腹腔鏡低位保肛術是治療老年直腸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保留患者正常排便功能,改善生活質量,且極大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1,2〕。但手術操作會損傷患者肛門,導致術后早期患者肛門感覺功能異常、控便能力下降,可表現(xiàn)為排便頻繁、大便失禁等癥狀,給患者帶來巨大困擾〔3,4〕。因此,尋找改善老年直腸癌患者腹腔鏡低位保肛術后肛門功能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指出,提肛運動可提高患者盆底肌功能,促進肛門功能恢復,但患者只依靠此訓練并不能使排便控便能力完全恢復正常〔5〕。耳穴埋豆是耳穴療法的一種常見操作,其利用耳穴與各個經(jīng)絡、臟腑關聯(lián)的反應點,可起到疏通經(jīng)絡、運行氣血等功效,對于肛門功能改善也具有一定效果〔6〕。本研究探討兩者聯(lián)合對老年直腸癌患者腹腔鏡低位保肛術后肛門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選取河北省中醫(yī)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直腸癌患者110例,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15版)》〔7〕中相關診斷標準;②年齡≥60歲;③愿意接受腹腔鏡低位保肛術治療;④符合腹腔鏡低位保肛術手術指征:腫瘤直徑<2 cm、腫瘤下緣距肛緣2~8 cm、未侵及肛門括約肌及肛提肌、未出現(xiàn)周圍浸潤情況;⑤經(jīng)病理診斷為高中分化腺癌;⑥根據(jù)《實用腫瘤內科治療(第2版)》〔8〕中直腸癌臨床病理分期診斷為Ⅱ、Ⅲ期(Ⅱ期:腫瘤穿透肌層固有層至漿膜下層或進入非腹膜覆蓋的直腸周圍組織,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Ⅲ期:有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轉移)。(2)排除標準:①腹腔粘連嚴重;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④合并嚴重臟器損傷;⑤有明顯淋巴組織遠距離轉移或骨轉移;⑥合并精神疾病;⑦合并肝腎功能不全;⑧合并肥胖癥。(3)剔除標準:①手術失敗;②研究過程中失訪;③研究過程中主動退出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60~71歲,平均(65.58±2.35)歲;腫瘤直徑10~19 mm,平均(14.67±2.85)mm;體質量指數(shù)18.17~31.36 kg/m2,平均(24.79±2.57)kg/m2;腫瘤原發(fā)灶-淋巴結受累-遠處轉移(TNM)分期:Ⅱ期33例,Ⅲ期22例;分化程度:高分化30例,中分化25例。觀察組男36例,女19例;年齡60~72歲,平均(66.18±2.47)歲;腫瘤直徑11~19 mm,平均(14.80±2.75)mm;體質量指數(shù)19.81~31.47 kg/m2,平均(24.56±2.43)kg/m2;TNM分期:Ⅱ期34例,Ⅲ期21例;分化程度:高分化29例,中分化26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患者均行腹腔鏡低位保肛術,術前進行血氣分析、凝血功能、肺功能等檢查,準確評估患者手術耐受度。手術過程如下:常規(guī)消毒鋪巾,患者平躺于床上,取截石位,氣管插管全麻;選擇四孔操作,在患者腹部右側5、12 mm處分別設置操作孔;在腹腔鏡直視放大下進行常規(guī)探查,使用超聲刀分離乙狀結腸系膜、直腸系膜,切除腫瘤并清掃系膜下淋巴結,在腫瘤下方2 cm處采用閉合器完全游離直腸及系膜;為保證遠端2 cm安全切緣,保護切口后將遠端直腸外翻拖出肛門外,在肉眼直視下完成結腸肛管吻合。
1.3常規(guī)護理 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干預,(1)術后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抗生素和抗感染藥物;(2)給予心電監(jiān)護及吸氧;(3)適當禁水禁食、提供足夠的腸外或腸內營養(yǎng)支持;(4)由醫(yī)護人員每日仔細檢查患者創(chuàng)傷及肛門情況,使用無菌棉球將分泌物擦拭干凈;(5)鼓勵并幫助患者進行床上翻身、抬手、坐起及下床活動。
1.4提肛運動 于術后第1天開始,對照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凱格爾提肛運動訓練,步驟如下:①患者取仰臥位,將雙膝彎曲,保持正常呼吸,且保證身體其他部位放松;②于吸氣時,以頭部和雙足根作為支點,收縮臀部肌肉將臀部抬高,向上提肛,緊縮肛門;③緊閉尿道、陰道及肛門,維持2 s后,慢慢放松肛門并放下臀部;④重復收縮放松動作50次,每日晨起或睡前進行1次,共訓練2 w。
1.5耳穴埋豆 于術后第1天開始,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耳穴埋豆:①患者取臥位,由經(jīng)過培訓的專業(yè)人員于患者左右兩耳耳廓上選擇大腸、小腸、神門、直腸、脾、胃等對應胃腸功能的反應點;②使用棉簽按壓穴位找出敏感點,進行定位標記;③使用75%乙醇對皮膚進行消毒,保證患者耳廓清潔;④使用鑷子,將0.5 cm×0.5 cm的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山東世紀通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湘岳械備20190035號,規(guī)格:600貼/包)緊貼于大腸、小腸、神門、直腸等相關耳穴處;⑤由輕到重揉按耳穴1~2 min,揉按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皮膚是否有紅腫、破損并及時詢問患者感受,力度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度,使其產生酸、麻、脹、痛等刺激感應;⑥每3 h按壓1次,每3 d更換1次耳穴貼,共干預2 w。
1.6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 告知患者及家屬密切關注術后排氣、排便情況,并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由醫(yī)護人員對兩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間進行記錄。
1.7肛門排便控便功能 干預2 w后,根據(jù)《直腸癌地位吻合術后肛門功能評價》〔9〕對兩組術后肛門排便控便功能進行評估,包括肛門控耐力、便意、感覺、排便次數(shù)、排便時間5個項目,分為優(yōu)、良、差3個等級。優(yōu)表示患者對排便、排氣功能控制良好,排便前有便意且可控制排便在2 min以上,每天可排便1~2次;良表示患者能區(qū)分排便、排氣,對干便控制可達1~2 min,但對稀便無法自主控制,偶爾隨排氣流出,夜間可出現(xiàn)排便失禁,每天排便3~4次;差表示患者無法控制排便、排氣,完全大便失禁,且便前無便意。
1.8肛門直腸測壓 干預前、干預2 w后,對兩組進行肛門直腸測壓,評價兩組術后肛管靜息壓、肛管最大自主收縮壓和直腸最大耐受容量。檢查前1~2 h囑患者自行排便,患者取左側臥位,右髖關節(jié)屈曲,將帶氣囊的測壓導管用石蠟油潤滑后,將導管緩慢插入肛管,使肛管測壓孔進入達6 cm,用儀器定速緩慢拉出測定肛管靜息壓及肛管最大自主收縮壓;向氣囊內緩慢注入生理鹽水,當患者出現(xiàn)便意急迫,不能耐受時,注入的生理鹽水量為直腸最大耐受容量。
1.9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hapiro-Wilk檢驗進行配對t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和秩和檢驗。
2.1兩組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及排便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2.2兩組肛門排便控便功能比較 觀察組肛門排便控便優(yōu)良率〔85.45%(47例),其中:優(yōu)29例、良18例、差8例〕顯著高于對照組〔67.27%(37例),其中:優(yōu)17例、良20例、差18例;χ2=5.037,P=0.025;Z=2.637,P=0.008〕。
2.3肛門直腸測壓 干預2 w后,兩組肛管靜息壓、肛管最大收縮壓和直腸最大耐受容量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肛門直腸測壓比較
腹腔鏡低位保肛術是老年直腸癌常見的治療方案,在臨床應用極廣,可讓患者免去人工肛門的痛苦,但術后會對肛門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10〕。肛門功能失調可表現(xiàn)為大便失禁、大便急、排便次數(shù)增多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情況〔11〕。因此,尋找改善老年直腸癌患者腹腔鏡低位保肛術后肛門功能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指出,提肛運動可促進肛門部位血液循環(huán),改善和加強盆底肌肉群的力量,從而改善肛門功能,但其并不能使肛門功能完全恢復〔12〕。韓旭等〔13〕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耳穴埋豆可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使肛門盡早排氣排便。
本研究表明,耳穴埋豆聯(lián)合提肛運動可顯著改善老年直腸癌患者腹腔鏡低位保肛術后肛門功能。提肛運動可通過規(guī)律地提收肛門并放松,使肛門括約肌收縮,有效改善患者盆腔血液循環(huán),促進肛門區(qū)域靜脈回流并降低靜脈壓,并消除肛門括約肌痙攣,從而減輕充血、腫脹,使大便失禁、里急后重等癥狀得到緩解〔14,15〕。提肛運動在收縮肛門括約肌的同時,還可加快腸道蠕動,使腸道內空氣加快排空,促進術后排氣排便。有研究認為,耳廓上耳穴與人體臟腑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可反映機體各組織病癥,其中大腸、神門、小腸等穴與消化道功能有關〔16〕。耳穴埋豆利用王不留行籽或決明子對大腸、脾等穴進行壓貼,可刺激胃腸道黏膜細胞分泌激素,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從而使肛門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提前〔17〕。
肛管靜息壓反映了肛門內外括約肌共同作用的效果,對維持肛門自制能力有重要意義;肛管最大收縮壓可用于判斷外括約肌的收縮功能,是應激狀態(tài)下肛門自制的主要因素;直腸最大耐受容量可用于了解直腸括約肌協(xié)調性、順應性及肌力,與排便功能密切相關〔18〕。本研究提示,耳穴埋豆聯(lián)合提肛運動可顯著改善老年直腸癌患者腹腔鏡低位保肛術后肛門自制能力及排便功能。提肛運動可加快對肛門區(qū)肌肉功能的恢復,使肛管靜息壓、肛管最大收縮壓升高,從而增強患者控便能力。耳穴埋豆通過對大腸、小腸、神門、直腸等穴位進行按摩刺激,可促進肛門區(qū)血液循環(huán),避免和預防組織水腫,并減少靜脈淤血擴張,從而增強肛門括約肌收縮能力,肛管靜息壓及肛管最大收縮壓隨之升高,直腸最大耐受容量增大,進而使患者肛門功能得到改善。因此,兩者聯(lián)合干預可使老年直腸癌患者肛門的生理功能加速恢復,有效改善肛門自制、排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