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煉 沈婕 沈樹娜
(海南西部中心醫院,海南 儋州 571700)
子宮內膜癌(EC)是一種在發達國家流行的惡性婦科疾病〔1〕。據估計,僅2018年美國就有約63 230例女性被診斷為EC,11 350例女性死于該惡性腫瘤〔2〕。EC主要發生在絕經后,約45%的病例診斷為65歲及以上的患者〔3~6〕。隨著人口老齡化,EC的發病率以每年1.3%的比例增加〔7〕。氟尿嘧啶是一種氟嘧啶類似物,其抗癌活性的主要機制是通過抑制胸苷酸合成酶活性和DNA合成,并通過將其代謝物直接結合到癌細胞的DNA和RNA中進行修復〔8,9〕。氟尿嘧啶廣泛用于單獨或與其他抗癌藥物聯合治療結直腸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10〕。有研究表明,氟尿嘧啶的抗癌效果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增強〔11〕。不幸的是,對正常細胞的細胞毒性也顯著增加,從而對患者產生了不可接受的毒性。為了克服這些問題,理想的策略是將氟尿嘧啶與其他機制不同的抗癌藥物聯合使用。順鉑屬于金屬絡合物藥物,其作用機制主要為影響細胞RNA的形成,進而阻斷蛋白質合成,其具有廣譜抗腫瘤作用,對多種腫瘤均有效。但是順鉑的副作用較多,較大劑量的給藥容易引起腎小管傷害,導致腎衰竭,甚至死亡〔12〕。但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患者在1年內發現了順鉑耐藥,這意味著腫瘤的化療耐藥是導致化療失敗的關鍵因素之一〔13〕。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藥物的療效和化療敏感性,這是人們長期以來探索的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氟尿嘧啶聯合順鉑治療老年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腫瘤標志物、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
1.1患者資料 收集了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122例在海南西部中心醫院住院治療的早期EC患者的臨床資料。入選患者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單藥組(順鉑單獨治療)和聯合組(氟尿嘧啶聯合順鉑治療)各61例。單藥組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為(65.9±4.7)歲,病程(18.1±9.1)個月。聯合組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為(66.5±5.0)歲,病程(19.5±8.2)個月。單藥組與聯合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納入標準 ①年齡≥60歲;②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子宮內膜樣高分化腺癌;③磁共振成像(MRI)顯示受累子宮肌層<1/2且無子宮外病變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
1.3排除標準 ①接受其他抗腫瘤治療者;②患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紊亂或傳染病的患者;③其他惡性腫瘤患者;④神經功能異常患者。
1.4評價標準
1.4.1臨床療效 完全緩解(CR):病變消失,子宮內膜腺體萎縮,間質蛻膜反應;部分緩解(PR):有增生性子宮內膜殘留,無非典型細胞殘留;病情穩定(SD):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與治療前一致;進展性疾病(PD):肌層浸潤加深或出現轉移。客觀反應率(ORR)=(CR+PR)/總病例數×1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病例總數×100%。
1.4.2腫瘤標志物水平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糖類抗原(CA)199、CA125進行評估。
1.4.3炎癥因子水平 治療前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患者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6、IL-4、IL-8水平。
1.4.4生活質量 使用癌癥綜合治療功能評估(FACT-G)評估患者治療3個月后的生活質量。評價方向包括生理狀況(PWB;得分范圍0~28分)、社會狀況(SWB;評分范圍0~28分)、情感狀況(EWB;得分范圍0~24分)、功能狀況(FWB;得分范圍0~28分),總得分0~108分。該分數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呈正比。
1.4.5不良反應 比較兩組患者胃腸道反應、失眠、頭痛、腹瀉、脫發不良反應發生率。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單藥組CR 27例、PR 21例、SD 5例、PD 8例、ORR 78.69%(48/61)、DCR 86.89%(53/61)。聯合組CR 39例、PR 18例、SD 3例、PD 1例、ORR 93.44%(57/61)、DCR 98.36%(60/61)。聯合組CR例數多于單藥組,ORR及DCR均高于單藥組,有統計學差異(χ2=8.357、5.536、5.878,P=0.039、0.019、0.015)。
2.2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由表1可見,兩組治療前腫瘤標志物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VEGF、CA199及CA125水平均下降,且聯合組低于單藥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2.3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由表2可見,兩組治療前炎癥因子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TNF-α、IL-8、IL-4及IL-6水平均下降,且聯合組低于單藥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2.4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由表3可見,兩組治療前PWB、SWB、EWB、FWB及總得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PWB、SWB、EWB、FWB及總得分均升高,且聯合組高于單藥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分)
2.5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聯合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9.84% vs 11.48%,胃腸道反應3 vs 4例,失眠2 vs 2例,頭痛1 vs 1例〕低于單藥組,但無統計學差異(χ2=0.086,P=0.769)。
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過度接觸無拮抗雌激素,如初潮早、絕經晚、不育、不孕或排卵不全、多囊卵巢綜合征和服用他莫西芬治療〔14,15〕。自2008年以來,隨著對宮頸癌的廣泛篩查,在中國,EC的發病率已超過宮頸癌,并在發達城市的婦科癌中排名第一〔15〕。目前,外科手術仍然是EC治療的主要手段。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標準手術方案是全子宮切除和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清掃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檢查〔16〕。然而,老年患者的手術耐受性、年輕患者的生育能力及晚期高復發率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在老年婦女中,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可能需要更多的多學科方法。化療的目的分為三種:術后輔助化療、不能手術癌癥的初期治療和復發性癌癥的治療〔17〕。近年來,紫杉醇加卡鉑治療被認為是子宮內膜癌患者的一種毒性較低的標準治療方法;然而,氟尿嘧啶加順鉑治療仍是這些患者的重要治療策略〔18〕。劉藝芳等〔19〕對氟尿嘧啶聯合順鉑治療晚期耐藥性子宮內膜癌的療效及對腫瘤標志物水平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研究納入了106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結果表明順鉑聯合氟尿嘧啶治療晚期耐藥性子宮內膜癌臨床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且不良反應少。Rotmensch等〔20〕探究了順鉑和氟尿嘧啶治療宮頸轉移性和復發性鱗狀細胞癌的效果,他們對24例復發和轉移性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進行順鉑和持續輸注氟尿嘧啶進行治療,結果顯示順鉑聯合持續輸注氟尿嘧啶對復發或轉移性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具有協同作用,臨床效果更好。有研究表明,與其他聯合用藥相比,順鉑聯合氟尿嘧啶藥物方案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它可以安全地應用于肺功能較差或接近肺功能的患者〔21〕。本研究中發現,氟尿嘧啶聯合順鉑可以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完全緩解,更少的患者發生進展性疾病。在腫瘤標志物及炎癥因子水平方面,氟尿嘧啶聯合順鉑治療方案表現的效果也明顯好于順鉑單獨治療,同時在安全性方面表現良好,沒有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