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龍 劉亞梅 張金燕 王芳 陳立娜 劉旭東 勾麗潔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康復科,河北 承德 067000)
慢性疼痛是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疾病中最為普遍的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高,病程長,不僅給個人的工作、生活帶來困擾,還可導致一系列的心理與社會問題〔1〕。慢性頸痛作為三大骨骼肌疾病之一,嚴重影響了人類的健康與社交,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2〕。目前,針對慢性頸痛的治療包括口服藥物、物理因子治療、運動治療、手術治療等。臨床上對于慢性軟組織損傷疼痛較常用的藥是非甾體藥物,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該類藥臨床使用較為廣泛,但存在容易導致胃腸道黏膜出血或損傷腎功能等不良反應〔3,4〕。外科手術治療的療效雖然值得肯定,但是手術存在造成創傷手術費用昂貴及手術后并發癥多等缺點,手術治療并不是最佳的治療方案〔5〕。因此,尋找一種操作簡便、療效確切、并發癥或副作用少的治療方法,以改善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臨床亟需解決的問題〔6,7〕。本研究旨在探討放散式沖擊波結合針灸治療對老年慢性頸痛患者頸椎功能和生活質量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老年慢性頸痛患者40例,按照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60~76歲,平均(68.89±5.41)歲;病程8~54個月,平均(29.95±5.51)個月。觀察組男13例,女7例;年齡61~78歲,平均(69.32±6.62)歲;病程7~58個月,平均(30.54±4.8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納入標準 ①頸部疼痛、僵硬不適感反復發作,每月發作次數≥1 次,且連續發作≥3個月,查體伴或不伴有肌肉骨骼系統陽性體征;②無體外沖擊波的禁忌證,且近3個月未針灸治療者;③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①存在頸椎手術史、骨折史、外傷史及感染、炎性病變等;②CT或磁共振成像(MRI)提示有明顯頸段脊髓受壓者;③合并嚴重心血管、肺、肝、腦、腎、血液系統、嚴重骨質疏松及不適合做高強度運動訓練者;④患有精神心理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⑤先天性發育不良導致的上頸椎不穩;⑥存在體外沖擊波治療的禁忌證。
1.4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放散式沖擊波治療,對痛點及周圍軟組織進行定點沖擊治療,避開重要的血管及神經走行,依據治療周期,治療壓力設定為1.5~4.0 bar,頻率設定為4~10 Hz,手柄壓力適度,治療沖擊劑量在2 000~2 500次,分別于當日、第5天、第10天、第15天進行治療,共治療15 d,根據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在一定范圍內調整沖擊頻率和沖擊強度。觀察組:在放散式沖擊波基礎上結合針灸治療。主穴選取針刺取頸夾脊、風池、肩井、大椎等穴位;頸痛放射至肩胛周圍選取肩中俞、肩外俞、天髎、巨骨等;頸痛并放射到前拇指,取患側肩髃、偏歷、合谷、三間、曲池等;頸痛并放射到中指、示指,取患側肩髎、外關、中渚、三陽絡等;頸痛并放射到環指、小指,取患側支正、養老、后溪、天宗、 小海等;取坐位,穴位常規酒精消毒后,取華佗牌30號毫針,得氣后停止運針,每處行針30 s,留針30 min,1次/d,連續治療15 d。兩組療程均為15 d。
1.5療效標準 ①顯效:患者頸部功能恢復正常,且患者頸部疼痛消失;②好轉:患者頸部功能好轉,且患者頸部疼痛好轉;③無效:患者頸部功能無明顯改善,且患者頸部疼痛無明顯改善。顯效率+好轉率=總有效率。
1.6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治療前后NPQ頸痛量表〔8〕評分變化,包含9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評分越高說明頸部狀況越差;②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變化,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9〕評價,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評分越低說明患者頸痛越明顯;③觀察兩組治療前后頸部肌群耐力變化,包括頸后伸持續時間和頸前屈持續時間;④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表面肌電中位頻率(MF)值變化,采用表面肌電檢測儀測定胸鎖乳突肌MF值;⑤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變化,采用SF-36量表評分,主要評價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疼痛和一般健康4個量表,每個量表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7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行χ2檢驗、t檢驗。
2.1兩組慢性頸痛療效比較 觀察組慢性頸痛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0.0%,其中顯效11例、好轉7例、無效2例)顯著高于對照組(75.0%,其中顯效7例、好轉8例、無效5例;χ2=5.081,P=0.037)。
2.2兩組慢性頸痛NPQ頸痛量表評分和VAS比較 兩組治療后NPQ頸痛量表評分和VAS顯著低于治療前(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NPQ量表評分和VAS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NPQ頸痛量表評分和VAS比較分,n=20)
2.3兩組頸部肌群耐力比較 兩組治療后頸后伸持續時間和頸前屈持續時間顯著長于治療前(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頸后伸持續時間和頸前屈持續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部肌群耐力比較
2.4兩組慢性頸痛患者表面肌電MF值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胸鎖乳突肌MF值〔(87.42±6.51)、(74.87±7.13)Hz〕顯著高于治療前〔(58.82±4.51)、(57.98±5.12)Hz;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胸鎖乳突肌MF值顯著高于對照組(t=9.946,P<0.05)。
2.5兩組慢性頸痛患者SF-36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疼痛和一般健康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疼痛和一般健康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SF-36量表評分比較分,n=40)
隨著現代生活模式改變,如長時間面對電腦、不正確坐姿等,導致頸部的肌肉、骨骼、關節或其他軟組織受損,引起慢性疼痛的產生〔10~12〕。慢性頸痛的發病機制復雜且尚不確切,原始病因誘發的疼痛亦可隨病情進展而復雜化,有多因素致病的特點,頸痛的發生不僅和年齡的增長有關,而且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頸痛在年輕人中發生率也在不斷攀升〔7,13~15〕。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慢性頸痛治療方法尤為重要。
體外沖擊波是一種機械脈沖波,兼具光、聲、力學的某些性質,是在某一介質(如水、空氣等)中由于能量的突然釋放而產生的高能量壓力波。其不但可以作用于局部產生壓應力和張應力的特性,而且能夠通過液體和軟組織的彈性介質而傳導,進而到達人體組織,發揮治療作用。其作用可直接到達人體的深部組織,通過誘導組織微創傷間接刺激重新修復、改善局部微循環、提高痛閾、解痙作用、改善炎性介質作用等多種機制來緩解疼痛〔16〕。水和明膠作為沖擊波的最佳傳遞介質,具有與皮膚、脂肪和肌肉等組織聲阻抗接近的特點,因此沖擊波對皮膚、脂肪、肌肉、結締組織損傷較小,導致不良事件發生率低。目前體外沖擊波作為一種新型的非侵入性治療手段正被廣泛應用,相對于創傷較大的外科手術而言,此種治療手段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治療時間短、恢復快、花費低、治療后不需特殊處理等優點,被廣泛用于治療骨骼肌系統疾病中。研究表明,放散式沖擊波療法在改善頸肩腰腿痛患者疼痛癥狀方面的療效優于傳統療法〔17〕。放散式沖擊波治療慢性頸痛臨床報道較少,且尚無關于沖擊波強度、位置及沖擊頻次的統一標準,在治療頸肩腰腿痛的相關臨床報道中,放散式沖擊波治療依據解剖學特點,往往醫生要參考治療參數并結合個人經驗,再對不同部位治療的壓力、沖擊次數優化,從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針灸是一種中醫手法,用于慢性頸痛患者取得良好效果〔18,19〕。其中頸夾脊是經外奇穴,夾脊穴定位多與神經出入位置相重疊,并且在功能上又可調節其他背俞穴功能及作用;風池穴在頸項部,當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與胸鎖乳突肌間的凹陷處,針刺風池穴可通經絡、和氣血,迅速達到止痛目的;肩井是頸肩部容易受累部位的穴位;大椎穴位位于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20,21〕。針刺上述穴位可調節頸部奇穴,達到通絡止痛、行氣活血功效。本研究提示,放散式沖擊波結合針灸治療可取得良好療效,其可改善患者頸椎功能及減輕頸部疼痛,提高患者頸部肌群耐力,改善患者肌電情況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療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