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晴


在衛輝西北部,有一個美麗鄉村。白天可望,高樓林立、街道寬敞、人聲鼎沸;夜觀村莊,繁星落地、霓虹閃爍、歌聲飄揚。這個村莊,就是背靠太行的太公鎮郭坡新村。
過去,郭坡村是衛輝市有名的貧困混亂村,拉幫結派,上訪成風。自郭保成擔任支部書記以來,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砥礪前行,不但走上了康莊大道,還成功地被評為河南省生態文明村、衛輝市星級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太公鎮“重點項目推進工作先進村”。
追逐兒時夢想 我要當兵
說起郭坡村,現在是產業興旺、民風淳樸,每當說起幸福生活,村里人都會夸贊郭保成,說他是群眾心連心的好干部,說他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這一切都是他在部隊練出的赤膽紅心。
都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但少年郭保成,夢想只有一個,那就是當兵。他多次回憶起童年,想起了助人為樂的解放軍叔叔,雖然到現在他也不知道那個軍人的名字。
在他童年的時候,有一次母親帶他去姥姥家,走到半路的時候,他實在走不動了,就和母親坐在路邊休息。這時候,一個解放軍叔叔騎著自行車從后邊過來,說要帶他一段路。于是,他就被解放軍叔叔抱上了自行車后座,怕他摔下,解放軍叔叔還讓他抱著自己的腰,一直帶他走了好幾里路,才讓他下車等母親。當時望著解放軍叔叔遠去的背影,他在心里說:解放軍叔叔咋這么好?長大了我也要去當兵。
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他從童年就開始盼望,盼望長大后早日穿上綠軍裝。也許等待這一天太久了,一聽說征兵開始,剛夠年齡,他就迫不及待地去報名。領導問他為啥要當兵,他說當兵的人太好了,我要學習他們的精神,做好事,保衛祖國。
夢想成真了,他在部隊服役了5年。在這期間,他多次獲得優秀士兵稱號,多次受到連嘉獎、營嘉獎,由于成績突出,部隊把他作為干部培養對象重點栽培。就在他準備在部隊大干一場的時候,突然的一次事故,改變了他的軍營生涯。那是在整理車庫的時候,有個新兵正在上梯子,郭保成覺得危險,就讓他下來自己上去,結果因用力不平衡,他一下從梯子上摔下,左腿髕骨粉碎性骨折。
受傷后,雖經治療出院,但還是落下了殘疾。他覺得自己不適合再在部隊服役,就申請退伍。領導知道后,多次做他思想工作,但他不想成為部隊的累贅,還是選擇回家。走到火車站的時候,部隊領導追過來挽留,但他鐵了心不給部隊找麻煩,毅然決然地退伍回家。
擎起一片天 向貧窮宣戰
1993年12月,郭保成退伍,回到了闊別5年的家鄉。
村莊還是老樣子,房子還是老平房;晴天走路大灰揚,下雨天走路泥里蹚。看到這個情景,郭保成的心像是被針扎了似的疼。他想起了外村人給郭坡編的順口溜:“看看郭坡說郭坡,郭坡村里旱井多。水里漂著羊屎蛋,蛆蟲亂爬討生活。”
當兵走之前,他覺得別人說的是事實,可現在,他覺得是嘲諷。不能再過這樣的生活了,雖然他還沒有能力改變村里面貌,但至少他要擔起家里重任,不能讓父母為他們弟兄三個再操勞。想到這兒,他就四處借錢,利用自己在部隊學的駕駛技術,買了一輛東風240開始搞運輸。那時候,為了多掙一些運輸費,他常常是夜不歸宿,人在車上,車在路上,風雨無阻、連明帶夜地拉石子、拉石膏。這一跑就是3年。3年來,家里過上了不愁吃穿的好日子,而他也在父母的操辦下蓋了房,結了婚。
郭保成富了,但鄉親們還在窮里徘徊。
窮,讓人眼光變短;窮,讓人斤斤計較。張家爭片瓦,李家爭壟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占理,整日里吵吵鬧鬧,打架斗毆,弄得村里烏煙瘴氣,就連村干部都不放在眼里。
1996年,太公鎮政府派干部進駐郭坡村搞穩定,但群眾思想還是我行我素,動不動就頂撞干部說:“你是干部嗎?瞧瞧咱村都成啥了。病人死得快,孕婦生得快。沒水吃,沒路走,女孩兒嫁外鄉,男人打光棍。你這干部就是這樣當的?”
聽著這句話是對干部的不滿,但也是現實的無奈。因為,一旦村里人突發疾病,山路凸凹不平,還沒有送到醫院就死了;孕婦要生產,因為路顛簸,送不到醫院就在半路上生了。
履職盡責,大干促大變
1998年,太公鎮政府決定調整郭坡村領導班子。有人提議讓郭保成當書記,當鎮領導知道他是退伍軍人又是黨員的時候,就多次找他談話,希望他擔起郭坡村脫貧致富帶頭人。他說:“不是我不當,是村里太亂了,我怕當不好。”
沒想到,就在選舉日當天,眾心所向,他竟全票當選。
其實,郭保成成為公信人物,不是偶然,他天性善良,從小就知道同情弱者。比如在他很小的時候,村里有個五保戶,老得走不動路,郭保成見他行動困難,經常給他送飯、送菜。搞運輸掙錢后,誰家有困難找他幫,他都慷慨解囊,從不讓人空手回去。
有人積累錢,存在銀行自己花,郭保成積累了錢,用在了幫扶弱者上。也因此,他聚攏了信任,收獲了民心。
接任書記時,村里不但沒有積蓄,反而還欠了8000余元的電費。為了讓鄉親們能照明,他立即墊資8000元還了電費,由于電線老化不安全,他又找戰友借了1萬元進行農網改造,接著又帶領黨員干部拓寬了兩公里的下山路。
這之后,他又連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飲水工程戶戶通。當時村民吃的是旱井水,不但不衛生,還有蟲子、羊屎蛋。為了讓村民吃上健康水,郭保成帶著工程突擊隊,冒著冰凍三尺的嚴寒,到村后北山坳筑壩引水,工程整整干了一冬一春,就連春節,工程隊也只歇了3天。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5月1日,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各家各戶的水龍頭一齊擰開,噴涌的泉水伴著鄉親們的歡呼,響徹了郭坡村上空。老人們端著碗里那清清的泉水,喝一口,笑一聲,他們說:“甜、甜,要不是保成當書記,估計到死我也喝不上這么清、這么甜的泉水。”
第二件事是蓋學校。當時,村里的學校非常簡陋,一個大教室,幾個年級在里面同時上課。為了徹底改善教育面貌,郭保成多方籌措資金,并于2000年蓋成了一座七間兩層的教學樓,徹底結束了多年級在同一個教室上課的歷史,實現了一至六年級單班制。
脫貧攻堅,建設郭坡新家園
無志者醉臥功勞簿,有志者永不停止前進的腳步。
自郭保成上任后,不但解決了吃水用電常態化,教育孩子安全化,也安定了民心,使村民不再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煩躁。按說,這幾件大事,已經讓村民過上了正常生活,他可以松口氣歇歇了,可他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又開始了新的規劃。
過去,郭坡村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更沒有一條通暢的道路,村民蓋房都是私搭亂建,錯亂不堪,有的豬圈、牛圈、菜園占道嚴重,更是導致大小車輛進出困難,給村民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2002年,郭保成將村內道路規劃成七橫兩縱、寬5米的水泥路,總長2.5公里,實現村內道路戶戶通。開始修建時,由于拆遷困難,一直持續到2006年才修成。其間,先后拆除房屋238間、豬圈牛圈等36間。路修好后,郭保成又開始建設美麗鄉村,統一規劃,統一建筑,不長時間,郭坡村平房變樓房,大部分群眾都搬進了兩層樓。零亂不堪的村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背靠太行的排排樓群。
2013年,太公鎮政府規劃土地,將兩個深度貧困村沙溝澗村、韓窯村與郭坡村三村合一,復墾宅基地。當時,易地搬遷項目就設在郭坡村,并于2014年5月1日奠基動工,一下蓋了10棟居民樓。
2017年,太公鎮又在郭坡村建了4棟六層居民樓,將18個村的貧困戶安排至新居。2019年,村里又蓋起12棟六層居民樓。將韓窯村、沙溝澗村兩個貧困村群眾全部搬遷到郭坡新村。
集中居住后,郭坡村村民人口大漲,由原來的幾百口一下變成了2000多人。2021年,教育部門又為郭坡社區投資300多萬元建起了幼兒園、標準教學樓。鄉親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曾經被許多人嘲笑的小山村,搖身一變竟成了高樓林立的新社區。
用魚水之情 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
采訪中,我遇到郭保成的一個要好朋友。他說:“保成太厚道了,不管有錢沒錢,只要人張嘴他都借。我就沒有見過這樣接濟人的。生意好的時候就不說了,疫情期間生意虧損,自己都是借錢花,他還往外借。有一次,他給我打電話說讓人找我拿3000元錢。我以為他有急用,誰知一問來人,是他找保成借錢,保成沒有叫他來我這兒拿。”
郭保成說:“當干部太難了,我得面面俱到。大家都知道我有廠,你借給了張三,不借李四,那不是得罪人嗎?其實,村里好多人都借過我的錢,大部分都是有借無還。”
由于他自己搞過運輸,又開著廠礦,所以找他借錢的人比比皆是。有的人借了,寬裕了就還;有的人借了不但不還,還在外面揚言:他是干部,有錢了接濟一下窮人怎么了?但他們哪里知道,一碗飯架不住多人吃,有時候郭保成自己花的錢都是找貸款。
從郭保成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胸懷和擔當。不管他吃了多少苦,也不管自己的企業有多難,只要和群眾有了交集,再苦再難,他都硬扛著,寧愿自己打掉牙齒往肚里咽,也要讓群眾寬心。
厚德載福,正是因為郭保成親民愛民、無私奉獻,凝聚了人心,團結了干部,才使郭坡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民生工程深達人心,三層小學教學樓、兩層標準幼兒園佇立在新村中央,衛生室、體育場、村民娛樂中心、休閑廣場、圖書室、惠民超市等民生設施一應俱全,還有石榴園、梨園、蘋果園,一到春天,百花飄香,到了秋天,碩果累累,美不勝收。
環境變了,經濟效益也跟著而來。
為了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郭保成多次召開村“兩委”會議,決定建廠房招商引資。當一棟棟廠房建好后,如同梧桐招鳳凰,衛輝市九月天酸辣粉企業振翅飛來,于是,一個日產36萬桶酸辣粉的生產車間在郭坡村落地投產,村里的15名貧困群眾也被安排到廠里上班,月工資3000元左右。有了這些穩定收入,一些貧困家庭生活得到了很大改觀。
現在,郭坡村有四家企業,一個是酸辣粉廠,一個衛輝市鴻福飼料鈣粉有限公司,一個是衛輝永發石灰廠,加上郭保成自己開辦的天翔新型建材廠。這幾家企業的注入,不僅解決了村里很多年輕人的就業問題,也讓這個貧困的山村由貧到富,有了質的飛躍,年租金收入達到了26萬元之多。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這是郭保成從部隊帶來的軍人作風。作為一個共產黨員,他擔當作為,言出必行,不但給村民帶來了豐厚的物質享受,也為黨組織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