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長





仲夏時節,漫步在平頂山市湛河區曹鎮鄉楊西村的街路上,秀美的江南水鄉風韻撲面而來。
楊西村,曾是白龜山水庫下游一個偏僻的小村莊,沒有產業基礎、沒有資源優勢,村民們3年前還生活在一個道路泥濘、牛羊糞便成堆的環境里,這樣一個落后的小村莊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的?
“這跟湛河區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密不可分。”村黨支部書記李平周一語“揭秘”。
楊西村的蝶變,只是湛河區改善農村居住條件、發展現代農業與鄉村游、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湛河區把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一號工程”,按照規劃引領、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注重保護、彰顯特色,長效運行、連線成片的原則,精心描繪秀美鄉村。
淡妝濃抹鄉村“顏值滿滿”
沿著彎彎曲曲的柏油路,走進古色古香的春華巷,墻壁上戰斗英雄楊春華的感人事跡,讓人油然而生敬意。放眼望去,嵐翠亭、池風亭隱藏在翠竹綠樹鮮花叢中,初心不改的紅色基因傳承在這里開出了嬌艷的鄉村之花。
“謝莊村只有700口人,2021年3月以來,我們投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就有100多萬元,現在每家每戶門前都是街頭小景,一到節假日,來這兒玩的人可多。”謝莊村黨支部書記楊前說。
“開開門,左邊是假山流水,右邊是竹林,覺得每天都生活在畫里一樣,心里真是敞亮!”正在門口賞景的3組村民王延芳,話語里帶著濃濃笑意。
今年初以來,湛河區按照“鄉道村道全域植綠,背街小巷見縫插綠”的原則,一場全覆蓋的村莊綠化美化行動持續推進。先后栽植大葉女貞、紫葉李、玉蘭樹等綠化苗木850余畝,村莊綠化及村莊道路綠化提檔升級造林2.7萬株,為全區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綠色支撐”。
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持續升溫加壓,先后出動人工2.6萬余人次,出動各類機械車輛1100余臺次,清理垃圾1298處,排查并清除各類私搭亂建326處,平整土地2000平方米,新建污水處理廠3個,清理河道12.6千米……
以水為筆描繪“水彩鄉村”
一條寨河彎彎曲曲,流經沿途20多個村莊,最終匯入沙河。曹鎮鄉曹西村67歲的劉順興,見證了寨河20多年的起起伏伏。
“寨河沿途匯聚了很多村莊的小河,打我記事起,一直都是河水湯湯流。隨著時代的變化,十幾年前開始,由于沿線村民們亂倒垃圾,過去清清的河水越來越臟、越來越臭,最后形成黑臭水體,魚蝦絕跡,大老遠就能聞到一股嗆人的臭味。”再也不往河邊溜達的劉順興,2022年下半年發現河里的水又變清了。
原來,2022年2月,投資604萬元的曹鎮鄉污水處理廠投入運營。
“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沿途村莊排放的生活污水1200噸,經過凈化后水質可以達到一級A類排放標準,可以用于農田灌溉、綠化噴施、街道灑水。為了保持寨河水長清,廠里專門安排了8個人天天巡河,每年污水處理廠的運轉費用超過了200萬元,都由區財政承擔。”污水處理廠技術負責人陳建軍說。
“現在河里的水清了,魚蝦又回來了,很多人都跑過來垂釣,沿河成了村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寨河的美麗變遷,讓村民劉順興有說不完的話題。
湛河區建立了覆蓋全區所有河湖河段的河湖分包警長組織體系,全區河長實際巡河率持續保持在100%。今年初以來,多部門聯合持續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集中行動,河道治理全覆蓋。
總投資15001.04萬元的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分兩個片區穩步推進,項目建成后,湛河區全域供水將成功納入市政供水管網,達到與市區“同源、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的標準要求。
積極謀劃總投資5.8億元的沙河以南水系連通治理工程項目,按照“水美鄉村,打造生態宜居湛河”的標準,對大泥河、小泥河、南干渠、南干渠一支渠、白龜山水庫壩外排水溝進行綜合治理。
產業支撐鄉村“強筋健骨”
美麗鄉村,不僅外在美,更要里子美。里子美,特色產業是支撐。
進入秋季時,驅車駛入新修的鄉村道路,兩側是逐漸金黃的水稻,一望無垠,白鷺翻飛,如詩如畫。
白龜山水庫南側,水稻種植由來已久,數千畝稻米是湛河區的特色產業。為“曹鎮大米”貼上“金標簽”,湛河區跑出產業振興“加速度”。
2017年,平頂山市豐裕農業種植公司綠色水稻生產基地1000畝成功認證;2018年,湛河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申報的3萬畝高標準農田地理地標成功認證;2019年,“平頂山市冠誠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綠色水稻生產基地1500畝成功認證;湛河區稻米加工的米線、米酒等米產品脫穎而出;2022年,湛河區總投資400萬元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曹鎮大米”保護項目,通過河南省2022年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項目評審會專家組評審。“不僅僅是曹鎮大米,以曹鎮鄉銀王村、邢鋪村為中心的花卉苗木交易園區、觀賞園區等特色農業觀光種植基地,以任莊村、李莊、肖莊等休閑采摘為主的10余個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園,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湛河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局長魏增江說到鄉村特色產業,一直與農業打交道的他如數家珍。
打造鄉村新圖景,涵養鄉村新風尚。如今,一個又一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在湛河區建成,戶戶皆是景、村村留鄉愁成為湛河鄉村振興大道上的一道道亮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