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




2023年,嵩縣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準確把握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的戰略部署,在融會貫通中提升站位、在上下結合中明確定位、在實踐認知中找準方位,堅決把“三農”工作各項硬任務落到實處。
緊盯鄉村發展 深耕富民產業
嵩縣立足“種藥、養牛、搞旅游”的發展定位,圍繞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產品附加值業、產品包裝業、產品銷售業、文旅文創業、文旅農創業、電商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產業鏈、服務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五鏈耦合”,逐步完善產業體系,提升產品附加值,更好服務村集體經濟和群眾雙增收。
搶占中藥材產業高地。堅持“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整鄉推進九皋皂刺、飯坡板藍根、車村桔梗、何村德亭柴胡、田湖城關丹參等深度發展,把握相關中藥材標準制定的主導權,打造“中原藥谷”,建設伏牛山中藥材高地,推動育苗、種植、加工、交易等全產業鏈向嵩縣集聚。大力發展牛羊產業。以企業為依托,以利益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聚焦利益聯結機制,用好“牛十條”,建好“托牛所”,上好“牛保險”,做大“牛經紀”,做強“牛交易”,用好“牛交所”,搞好“牛服務”。帶動全縣牛飼養量達到15萬頭、羊30萬只、兔30萬只、禽類總量493萬只,建成育種基地和規模養殖基地,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打造高端民宿集群。充分利用嵩縣三山、三河、一湖的生態資源稟賦,在環陸渾湖和車村、白河等兩個區域打造高端民宿集群。把握好高端、集群和融入這三個關鍵,起步即高端,成片區發展,同時融入當地的鄉村建設,通過引入運營商把民宿做好,把鄉村運營做好,推動民宿經濟高質量發展。
緊盯鄉村建設 提高運營水平
加快推進供排水一體化建設。堅持把供排水一體化作為經營性項目來包裝,通過申請專項債、爭取政策資金、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多措并舉破解資金瓶頸。扎實抓好鄉村運營。持續開展“6664”整治行動和改廁摸排回頭看,提升人居環境,抓好101個“達標村”、29個“示范村”、13個“精品村”創建。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微改造、精提升,串點成線、串珠成鏈,打造貫通全域的生態路、旅游路、景觀路、產業路、富民路。持續提升集鎮功能。加快車村、田湖縣域副中心和閆莊、黃莊、飯坡、大章、德亭、舊縣6個試點集鎮建設,拓展集鎮服務功能,加快引賢招商步伐,圍繞集鎮布局中藥材加工、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緊盯群眾需求 建設鄉里中心
嵩縣堅持念好“富、美、居、培、服、聚”六字訣,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統籌整合黨建、產業、服務、文化、健康、養老等各類公共服務,建設集富民產業中心、美麗宜居中心、養老扶幼中心等于一體的鄉里中心綜合體,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鄉里鄉親的能力。
著眼于“富”,打造產業發展“富民”中心。圍繞“富群眾”“富集體”“富產業”,把鄉里中心綜合體打造成富民一線“橋頭堡”,建設“農旅驛站”“產業發展中心”,推動鄉里中心成為嵩縣“六朵金花”“牛羊養殖”“林藥煙牧菌蠶油”等特色產業的品牌展示館、產品展銷地,帶動群眾和集體發展致富。
著眼于“美”,打造美麗鄉村“悅民”中心。圍繞“農村美”“黨建美”“庭院美”,把鄉里中心綜合體建設作為推進宜居宜業宜游和美鄉村建設的有力抓手,推進鄉里中心與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著眼于“居”,打造民生保障“親民”中心。圍繞“宜居”“樂居”“安居”,把解決群眾需求作為建設鄉里中心的突破口,抓好“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服務保障,依托鄉里中心建設養老服務站、親子樂園、親子學校和“幸福里”,多途徑解決養老、育幼、扶弱難題。
著眼于“培”,打造綜合教育“惠民”中心。圍繞“培養思想”“培育文化”“培訓技能”,把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訓作為鄉里中心的重要功能,配套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史館等綜合教育設施,組織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充分發揮鄉里中心政治功能。
著眼于“服”,打造黨群服務“便民”中心。圍繞便民服務、親民服務、公共服務等,把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鄉里中心建設的核心,持續推進“拆圍墻”“去柜臺”等工作,按照“三化三融合”理念,統籌完善黨群服務中心“7+N”綜合服務功能。
著眼于“聚”,打造多彩鄉村“樂民”中心。圍繞聚民心、聚民情、聚民意、聚民力、聚人氣,把共建共治共享作為鄉里中心建設的著力點。關注群眾生活中的大事、家事、要緊事,建好齊心自治、熱心志愿等“十心”合伙人隊伍,深入推進移風易俗,讓群眾家事有組織、大事有人管。
緊盯技能培訓 培育職業農民
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嵩縣”建設,圍繞“有場所、有平臺、有計劃、有證書、有品牌、有基地、有就業、有創業、有產業、有增收”等“十有”舉措,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打造嵩縣培訓就業技能品牌,促進全縣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
打造培訓平臺。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多措并舉打造線上培訓平臺,對接國家、省、市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平臺,深入挖掘縣域的“土專家”,制作特色教學課程,方便群眾隨時隨地進行線上培訓。強化持證導向。要按照“一鎮一品、一村一特”的原則,以產業優勢、群眾意愿、崗位需求為主導,科學制定培訓計劃,提升培訓效果。開辟勞務基地。健全培訓、就業、增收體系,打造“嵩州焊工”“嵩州家政”“嵩州建工”三大技能品牌,促進轉移就業勞動力向技能型就業轉變,不斷開辟長三角、珠三角及日韓等新的勞務合作基地,切實拓寬就業門路,推動更多農村勞動力實現技能就業、技能增收。
緊盯四項保障 蓄能鄉村振興
抓“五星”創建,強化黨建引領。大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加快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把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與“五星”支部創建有機結合,持續實施“一鏈四帶”行動,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推動黨組織設置與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相適應。設立村級網格工作站,深化黨員“1+1+N”網格化管理服務,落實“周四惠民助企日”活動,切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抓“兩建”提升,強化治理效能。持續深化“三清兩建”工作,推動“兩類組織”的功能提升、規范運營和作用發揮。提升群眾自治能力,重點抓好群眾自治組織、自樂組織、志愿組織建設,引導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加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真正在服務群眾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凝聚黨心民心。
抓“金融”支持,強化資金保障。建立完善農村金融保障“13531”工作機制,為群眾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用好“惠農e貸”等政策,圍繞“一村一品”“一鎮一特”模式,加大對牛羊養殖、中藥材種植、高端民宿等特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個人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契合農產品全周期的信貸產品。探索活體抵押模式,解決農戶抵押難擔保難問題。
抓“改革”賦能,強化發展活力。一是深化“三變”改革。推進“三變”改革全覆蓋,深化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實體化、市場化運營。深化“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租金+薪金+股金”三金疊加利益聯結方式和“4321”利益分配模式,帶動更多小農戶融入農業現代化,確保年底所有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年底前全縣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率穩定在70%以上。
2023年,嵩縣將以只爭朝夕的工作勁頭,精準發力,久久為功,全面落實“151”工作舉措,緊盯“4+2”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加快推進“一三四五”行動計劃,加快實現“兩強三高一家園”遠景目標,努力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嵩縣”貢獻“三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