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磊 羅一琛 楊振輝


英雄渠畔,萬名黨員干部重溫入黨誓詞,砥礪初心使命;丹江兩岸,內生動力不足的小村莊“抱團取暖”,煥發全新活力。
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我們聚焦主責主業、服務中心大局,在建設過硬干部隊伍、完善基層組織體系、集聚各類人才上持續發力,創新求效,以組織力凝聚發展合力,以組織振興引領鄉村振興。”淅川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兵說。
樹正導向提能力,鍛造“硬隊伍”
“本次培訓從重點行業幫扶政策落實、防返貧動態監測、資金項目管理等鞏固脫貧成果重點評估內容進行詳細授課,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對基層工作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參加了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干部培訓班后,盛灣鎮鎮長周江濤說,培訓既“入口味”又“接地氣”,學習后更“添底氣”。
樹牢選人用人正確導向,統籌優化班子結構,不斷提升干部專業化能力,淅川鍛造鄉村振興的“硬核”隊伍。
用人導向是方向、是標桿、是旗幟。淅川縣牢固樹立“誰講政治支持誰、誰敢擔當支持誰、誰講團結支持誰、誰當第一支持誰、誰能干成事支持誰”的鮮明導向,突出政治標準,堅持事業為上,重視基層,傾斜一線,先后調整鄉科級干部6批次,確保了每批次干部調整程序上不出疏漏、人選不“帶病提拔”。
健全優秀年輕干部選拔的常態化工作機制,強化年輕干部培養鍛煉。一年來,淅川縣選拔6名37歲以下正科級干部、20名30歲以下副科級干部到急難險重一線崗位鍛煉,堅持在鄉村振興、文旅基建、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南部水城、污染防治等重點工作中發現、識別、培養優秀年輕干部。加強對“墩苗育苗”干部及選調生的管理,并對已經提拔使用的年輕干部和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的后備干部進行跟蹤培養,幫助他們早日擔當重任。
為提升干部專業化水平,增強履職能力,淅川縣圍繞產業引進、入駐審批、優惠政策等舉辦全縣招商引資專題培訓;組織舉辦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追責問責案件以案促改專題培訓暨應急能力提升專題研討班、全縣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協調組織開展了“科技創新”“城市規劃”“項目產業”等6期“中原大講堂”線上、線下系列培訓,培訓干部超1000人次,在全縣上下形成了以學促干、以學增效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提升干部隊伍專業化能力。
強基賦能出實招,筑牢“橋頭堡”
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2022年以來,淅川縣委根據“五星”支部創建工作需要,高標準舉辦了4期500余人次的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培訓班,縣主要領導親自審定培訓方案、安排培訓課程,縣處級領導帶頭授課,通過紅色教育、全員輪訓、外出學習、線上充電四種模式,筑牢責任擔當,提升履職能力,讓支部書記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
“頭羊”領跑鄉村振興路,黨員聯戶架起干群“連心橋”。“為構建‘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助推鄉村振興的良好格局,我們還充分發揮黨員在宣傳、發動、聯系、服務群眾方面的先鋒模范作用,號召全縣黨員聯戶,做深做實做細‘講幫帶’。”王兵說。
李漢鋒是上集鎮肖山村的老黨員,在深化黨員聯戶中,他為有困難的家庭種地除草、收秋打糧。村民感嘆:“家里無論大小事,他都隨叫隨到;孫子學習有困難,他馬上喊閨女來輔導。他可是村里的‘及時雨’!”目前,淅川縣像李漢鋒一樣的聯戶黨員有11472名,聯系常住戶133247戶,織密黨員幫困網絡,實現村(社區)常住戶全覆蓋,以聯戶“小杠桿”撬動基層“大治理”。
針對縣域內村多、村小、村窮的實際問題,在“強基”過程中,淅川縣還大力推進合村聯組,為鄉村組織振興奠定基礎。
肖山村的前身是肖山、關帝、槐樹洼3個人口累計不過千人的小村。受土地資源和農業產業結構限制,各村產業規模小,集體經濟長年難以發展,基礎設施也難以統一規劃實施。2020年,在黨委政府的號召下,3個村合村并組,對原3個村黨支部班子成員優化組合后,成立肖山村聯合黨支部。“3個村合并后,我們整合資源科學規劃,發展蔬菜、赤松茸、食用菌等生態產業近200畝,帶動140多戶群眾戶均增收6000元。生態產業的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村里的基礎設施也得到完善,群眾的文化生活開始豐富了,大家親如一家。”肖山村聯合黨總支書記李九成一臉驕傲地說,2022年,肖山村聯合黨總支被縣里評為“五星”支部。
筑巢引鳳育人才,注入“源頭水”
3月7日,在淅川縣盛灣鎮軟籽石榴種植基地,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的專家正在向果農培訓春護春管事項。
2012年,淅川籍創業青年姚崗回鄉種植軟籽石榴萬余畝。縣里邀請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魯振華博士,南陽師范學院李玉英、黃思良教授等,以“傳幫帶”的方式,定期為果農實地培訓。以科研院所、高校為技術依托,在一次次技術下沉中,鄉村“種植能手”隊伍日益壯大,不僅帶動當地161戶621人參與石榴種植,實現每畝人均年收益2萬元,還為全縣培養100多名“土專家”,服務各鄉鎮軟籽石榴、大櫻桃、杏李等林果種植業。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為強化本土人才培育,筑牢產業發展基礎,淅川縣整合教育、衛生、農林水等相關部門專業技術人才,選派科技特派員、產業指導員、技術服務團隊下沉基層、服務“三農”;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土專家”“田秀才”,充實鄉村振興人才力量;圍繞制造業、新型農業、文旅產業等,通過與高校院所、職業學院共建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既要繪好“育才圖”,又要奏響“引才曲”。2018年,淅減公司引進清華大學博士后劉向。在他的帶領下,淅減公司自主設計建成了ADS電磁閥減振器生產線,這是我國第一條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減振器智能生產線。突破性的技術創新,為淅減公司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淅川縣圍繞產業發展重點,引進培育用好各類人才,大力推動產業創新平臺建設,依托國家、省市各級創新平臺、工程技術中心等,支持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對接,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目前,清華大學王玉明院士團隊正與淅減公司開展“阻尼可調磁流變減振器”研發合作;同時,立足汽車零配件、現代中藥、新型建材和新材料等主導產業,針對性招聘專業化人才830余人;深化校地合作柔性引才,與河南工業職業學院、南陽師范學院等加強對接交流,推進中高級鉗工人才培養,先后有5家企業230余名員工參與培訓。
為留住人才,全縣唱響“愛才歌”,建立健全人才發展政策,出臺《關于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人才支撐的實施意見》,分類兌現人才住房保障、生活補助等待遇;推進人才安居工程,建成408套人才公寓,完善升級青年人才驛站;著力搭建駐外人才聯絡平臺,在北上深渝等地成立招才引智工作站,吸引集聚更多優秀人才、項目、資金回歸淅川、發展淅川,為縣域經濟發展凝聚強大合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