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亞 潘婷婷 李志軍 閆峰陵 王俊洲

摘要:
三峽庫區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國家重要戰略淡水資源庫。分析了三峽庫區主體功能和生態功能定位和面臨的新要求,回顧了庫區污染防治與水質保護、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屏障區建設和水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實踐。探討了制約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因素。針對長江經濟帶建設對三峽庫區的新要求,提出了增強三峽庫區節水供水能力、強化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快復蘇庫區河湖生態環境、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的對策建議。
關 鍵 詞:
三峽庫區; 環境保護; 消落區; 生態屏障區; 水生態修復
中圖法分類號: X52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3.07.005
0 引 言
三峽庫區是指三峽水庫175 m正常蓄水位淹沒影響涉及的重慶市和湖北省部分區縣,總面積近5.77萬km2。三峽庫區是長江流域生態安全的關鍵屏障,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是中國主要的生態修復區,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點區域,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主控節點[1]。《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三峽水庫是國家重要戰略淡水資源庫,被列為國家水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關鍵地位,庫區范圍內分布有多個飲用水水源地,其中包括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引江補漢工程的水源地[2-3]。三峽庫區是中國生態環境的敏感區、脆弱區和易污染易破壞區,庫區人多地少,人地關系緊張,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覆蓋率低,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環境壓力大[4-5]。水庫消落區亟待治理,污染物排放持續增加,農村面源及養殖污染突出,水庫庫灣及支流回水區“水華”時有發生,庫區生態環境服務功能退化,生態系統結構有所改變[6]。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主要在支流富營養化防治、飲用水源地保護、城集鎮污水垃圾處理、消落區生態環境治理、生態屏障區庫岸綠化、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方面[7]。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一直是黨和國家、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2011年,國務院以國函〔2011〕69號文批復了《三峽后續工作規劃》,針對三峽水庫運行后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面臨的問題,提出污染防治與水質保護、水庫岸線保護與利用控制、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屏障區建設、庫區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支流水土保持等系列舉措[8]。《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庫岸環境綜合整治、自然生態保留保護的庫區干流綜合治理措施和庫區支流系統治理措施。三峽后續工作實施十多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庫區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庫周生態保護帶修復效果顯著,生態屏障功能逐步顯現,水庫水生生境逐步恢復,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趨于穩定。然而,威脅庫區重要生態屏障和國家戰略性淡水資源庫的風險因素仍然存在,庫區水資源管理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受治理技術的制約,消落區生態修復措施無法大規模推廣;面源污染范圍廣、隨機性強、成因復雜,監控、治理難度較大;水源地保護、重要支流水土流失治理、水體修復與水華控制等與群眾的期盼存在差距。
楊榮華等[9]通過系統總結三峽庫區后續工作實施10 年的成效,結合國家新形勢和新要求,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蔣杰[10]提出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實施庫區生態屏障帶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治理,減少流域入庫污染,防控支流水華與突發性水污染風險,把三峽水庫打造成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幸福水庫。2020年11月,三峽工程全面完成整體竣工驗收,標志著其進入正常運行期的新階段。為持續推進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確保三峽工程持續發揮巨大綜合效益,促進三峽后續高質量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定位和新的要求,回顧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實踐,探討制約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因,提出進一步做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對策建議。
1 區域功能定位和新的要求
1.1 三峽庫區主體和生態功能定位
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國發〔2010〕46號),三峽庫區范圍主要屬于重點開發區域——成渝地區-重慶經濟區和限制開發區域——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11]。根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環境保護部公告2015年第61號),三峽庫區主要涉及三峽庫區土壤保持重要區,還涉及秦嶺-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大婁山區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12]。
三峽庫區的大部區域屬于Ⅰ生態調節功能區/Ⅰ-03土壤保持功能區/Ⅰ-03-07三峽庫區土壤保持功能區,主要涉及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州,重慶市的巫山、巫溪、奉節等區縣,該區域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山高坡陡、降雨強度大,是三峽水庫水環境保護的重要區域。該區域的主要生態問題是水源涵養能力較低,庫區周邊點源和面源污染嚴重;同時,水土流失量和入庫泥沙量大,地質災害頻發,給庫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生態保護措施主要是加大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力度,優化喬灌草植被結構和庫岸防護林帶建設以及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力度等。
重慶市巫溪縣屬于秦嶺-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功能區,石柱縣屬于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功能區,江津區屬于大婁山區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區。此外,三峽庫區范圍內的部分區域屬于Ⅲ-人居保障功能區/Ⅲ-02重點城鎮群人居保障功能區/Ⅲ-02-16重慶城鎮群,該區的主要生態問題是城鎮無序擴張,城鎮環境污染嚴重,環保設施嚴重滯后,城鎮生態功能低下,人居環境惡化等。
1.2 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新要求
長江的生態環境保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2016年1月5日,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繪就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宏偉藍圖。2018年4月26日,總書記在武漢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圍繞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提出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提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20年11月15日,總書記在南京召開的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長江上游、中游、下游3次召開座談會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主題也從“推動”“深入推動”演進到“全面推動”。總書記在長江經濟帶的系列講話為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深遠的實踐意義。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以下簡稱《長江保護法》),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該法是為了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制定;同時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依法為自然生態恢復留出必要的空間,促進了長江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軌道。《長江保護法》指出“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保護應當堅持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創新驅動、系統治理”。該法堅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放在壓倒性位置,準確把握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通過規定更高的保護標準、更嚴格的保護措施,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其中,第五十六條指出“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長江流域有關省級人民政府加強對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重點庫區消落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因地制宜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禁止施用化肥、農藥,科學調控水庫水位,加強庫區水土保持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障消落區良好生態功能”。相關條款為促進三峽庫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水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三峽工程的重要講話精神,水利部黨組提出“十四五”時期三峽工程管理工作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致力保障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巨大綜合效益持續發揮[13]。
2 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實踐
三峽庫區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項目主要包括污染防治與水質保護、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屏障區建設和水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2.1 污染防治與水質保護
該類項目旨在保障三峽水庫水質和庫周生態安全,按照岸上控源、水下減載的防治思路,重點加強生態屏障區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畜禽養殖污染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業園區環保設施建設、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庫周生態保護帶建設、農村居民點環境改善,以及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保障、生態屏障區生態林管護等內容。
根據《2021年重慶市環境質量簡報》[14]和《湖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1年)》[15],長江干流三峽庫區水域總體水質保持Ⅱ類水標準,庫區干流及支流水質總體為優,達到功能區水質標準要求,汛期部分監測斷面地表水環境質量為Ⅲ類。庫區污染防治與水質保護的目標總體完成情況較好,生態屏障區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已全面覆蓋,已建成項目在保障庫區水環境安全,初步遏制富營養化趨勢,構建庫區水污染防治體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該類各子項推進程度不均衡,水源地保護、面源污染防治、流動源污染防治難度較大,部分目標實現存在一定差距。
2.2 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
三峽工程建成后,三峽水庫水位在145~175 m變化,人工調控下庫區水位的漲落速度、幅度和頻率都與天然河道不同,漲落節律變化形成了落差30 m的消落帶,產生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工農業污染、漂浮垃圾污染、船舶污染和水土流失等[16]。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為保留保護、植被修復和濕地多樣性保護、消落區重點衛生防疫和岸線環境綜合整治。目標為庫區植被恢復和濕地多樣性保護等生態修復措施的有效實施,使消落區生態功能與整體景觀得到改善;城集鎮消落區衛生防疫能力顯著加強;消落區重點岸段的岸線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完成,并與景觀相協調。
截至2021年底,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整體完成情況良好。植被修復、濕地多樣性保護規劃任務基本完成,由于受消落區治理技術不成熟的制約,生態修復無法大規模推廣。衛生防疫任務已完成,城集鎮消落區衛生防疫能力顯著增強。保留保護和重點岸段的岸線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任務完成進度與資金下達情況基本吻合,實施效果較好。隨著三峽工程的運行,庫區仍存在大量涉及城鎮安全的庫岸需要整治,即對岸線環境綜合整治的目標和任務進行優化。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應根據消落帶的實際情況采取自然修復、工程修復或綜合治理措施,加快實施力度,保障水生態安全。
2.3 生態屏障區建設
該類項目主要任務包括土地生態功能建設、植被恢復與生態廊道建設(植被恢復、水土保持工程、生態廊道建設、配套種苗工程)、相關人口轉移、農村居民點環境改善,以及重要支流水土保持,主要任務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和配套植被恢復2類。經優化后,該類項目主要任務為植被恢復、水土保持、陸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村居民點環境改善4類。
截至2021年底,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較2000年減少11 049 km2,水土流失面積逐步減小(見表1)。但該類項目中,水土保持項目重要支流水土流失治理進度滯后,需加快統籌推進,與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精準幫扶等共同推進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建設地點、項目選址困難,實施進展總體較慢,尤其是新建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等項目尚未開展相關工作。2011~2021年,庫區草地、耕地面積減少,林地、建設用地、水域面積有增加的趨勢。三峽庫區生態屏障區森林覆蓋率超過50%,庫區生態系統得到改善,生態修復功能逐步顯現。建議該類項目除小流域綜合治理外不再作為重點,由主管部門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護等項目實施,并做好植被后期管護,鞏固建設成效。
2.4 水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該類項目的主要任務為水體修復與水華控制、水庫清漂、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漁業。主要通過保護重要生境、關鍵物種和食物網結構,發揮水生生態系統功能;在土著、特有物種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的同時,形成水生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并為改善水質和防治水華暴發提供生態基礎等。
2021年,三峽庫區36條一級支流72個斷面水質呈中營養狀態的斷面比例為65.3%,呈富營養狀態的斷面比例為34.7%。總體來看,三峽庫區支流回水區水體現維持在中營養水平,水體富營養化趨勢得到一定遏制。生態漁業、水庫清漂的規劃任務已基本完成;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中除增殖放流基本實現外,其它內容實施進度相對滯后;水體修復與水華控制項目執行情況不佳,與規劃要求差距較大。
3 制約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因分析
(1) 消落區治理保護存在技術瓶頸。三峽庫區消落帶是典型的脆弱生態系統。消落帶植被稀少和巖石裸露,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污染物含量高于其他地區,污染物堆積易誘發傳染性疾病和瘟疫[17-18]。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脆弱,植物群落雖有所增加但仍較為單一,生態自我修復進程緩慢,尚無有效的消落區生態修復措施。庫區高變幅消落區植被周期性水淹生態機理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不同質地的岸坡干濕交替變形和岸坡再造、水陸交錯界面元素循環、植被周期性水淹分子機理等仍需深入研究。此外,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消落區生態保護目標的權衡和協同有待研究。
(2) 生態屏障建設缺乏系統觀念。三峽庫區是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屏障,承擔著向沿江城市、農村提供工農業生產、生活供水的重任,承擔著防止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的重任[19]。三峽庫區面源污染范圍廣、隨機性強、成因復雜,監測、控制、處理和管理難度較大。庫區小流域多為典型的農業生態系統,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嚴重的水土流失,需要控制流域內的水土流失以改善生態環境[20]。以小流域為重點的生態屏障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小流域治理缺乏“源頭-過程-末端”的系統觀念,全過程小流域面源污染的防控體系尚未形成。
(3) 支流河湖生態環境尚存差距。三峽庫區后續規劃實施以后,庫區河湖生態環境大幅改善,總體趨勢穩中向好。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嚴重,水土流失率32.2%,高于長江流域15.8%的平均水平,是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也是全國八大石漠化嚴重發生地區之一。庫區部分河流存在生態流量不足、部分斷面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等問題。農村大部分河流尚未治理,存在水域岸線遭侵占、淤塞萎縮等問題。河湖管理范圍內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四亂”問題未徹底根治。支流河湖生態環境與人民群眾對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新期盼存在差距。
(4) 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未形成。三峽庫區投融資主體雖實現了多元化,但市場主體(企業、居民、外商)投資所占份額偏小,政府和銀行投資仍居主導地位,庫區資金融資渠道已出現多樣化格局,但外源融資比重偏低[21]。三峽庫區生態補償缺乏固定資金來源,補償不到位,需要多渠道籌集流域生態服務補償資金,確保資金來源穩定[22]。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資金渠道單一,所需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支出,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同時,市場化手段的使用和創新不足,“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有限,企業和社會積極性不高。
4 對策與建議
三峽庫區高質量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要求[13],為進一步做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 增強三峽庫區節水供水能力。推進數字孿生三峽先行先試建設,將庫區水資源管理工作與三峽運行調度結合起來。深入推進國家節水行動,健全節水工作機制,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城鎮等領域節水。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使部分還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洪水合理地分配和資源化利用。加快建成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全面建成投用巴南觀景口,加快推進城鄉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和提質增效。加強庫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做好飲用水水源地優化調整和多目標建設,持續開展庫區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評估。
(2) 強化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流域管理機構和庫區所在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加強消落區管理,盡快編制和實施消落區保護與利用規劃,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加快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深入開展消落區綜合治理保護與生態修復等研究與試點示范,嚴格按照保留保護、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實行分區治理。鑒于目前仍存在大量涉及城鎮安全的庫岸需要整治等情況,在加強庫容和岸線管理、保障庫岸安全的前提下,優化岸線環境綜合整治目標和任務。
(3) 系統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以“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為目標,將鄉村振興和水利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態清潔小流域,構建“源頭消減、過程阻斷、末端治理”的全過程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控體系。在庫區重要水源地、城鎮周邊和重要河流的一級支流,將水土流失治理與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環境整治等融為一體,實施“小流域+”,按照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4) 加快復蘇庫區河湖生態環境。以保護三峽水庫為核心,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與治理修復相結合,推進美麗河湖、健康河湖建設。深化實化河長制工作,優化三峽后續工作,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應結合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重要干支流治理、重慶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等標志性重大項目建設統籌實施。加強濕地建設、生境恢復、河岸邊灘的生態修復,持續開展水系連通和水美鄉村建設。促進以縣域為單元的水網建設,打通農村地區水資源調配、農田灌溉和河湖生態治理保護“最后一公里”。
(5) 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盡快建立重慶市和湖北省級政府和流域管理機構聯席會議制度,統一指導、統籌協調監督庫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盡快開展庫區水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實現機制研究。建立健全庫區分類分要素的補償制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推進多元化補償。依托三峽集團和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等機制,協調設立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專項基金。采用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進行實施與管理,探索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新模式。
(6) 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要站位全國、立足全局,在政策保障和流域治理和“兩山”轉化上加強研究,統籌推進庫區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和鄉村振興,加快推動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依托庫區良好自然生態、豐富自然資源和長江黃金水道,加快生態資源產業化和產業發展生態化。以長江、嘉陵江、烏江及其重要支流水土流失區為重點,把水土流失治理與流域水環境整治、生態旅游、農村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有機銜接,切實推進三峽庫區后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安敏,李文佳,吳海林,等.三峽庫區生態環境質量的時空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2,31(12):2743-2755.
[2]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Z].武漢: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2012.
[3] 鄭守仁.三峽工程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關鍵地位與作用[J].人民長江,2018,49(21):1-8,19.
[4] 梁福慶.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回顧與思考[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25(2):17-20.
[5] 王麗婧,席春燕,付青,等.基于景觀格局的三峽庫區生態脆弱性評價[J].環境科學研究,2010,23(10):1268-1273.
[6] 安樹偉.三峽庫區后續發展問題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0,26(11):112-117.
[7] 梁福慶.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J].水利發展研究,2009,9(6):5-9,19.
[8]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后續工作規劃[Z].武漢: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2011.
[9] 楊榮華,潘菲菲.三峽庫區后續工作總結及高質量發展研究[J].水利水電快報,2022,43(12):147-150.
[10] 蔣杰.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 打造幸福三峽水庫[C]∥中國水利經濟研究會.適應新時代水利改革發展要求 推進幸福河湖建設論文集.武漢:長江出版社,2021.
[11] 國務院.全國主體功能區劃[Z].北京:國務院,2010.
[12] 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Z].北京: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2015.
[13] 羅元華.聚焦高質量發展 科學謀劃“十四五”三峽工程管理工作[J].水利發展研究,2021,21(7):43-46.
[14] 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2021年重慶市環境質量簡報[R].重慶: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2021.
[15]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湖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1年)[R].武漢:湖北省生態環境廳,2021.
[16] 翟儼偉.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治理對策[J].焦作大學學報,2012,26(1):90-93.
[17] 周永娟,仇江嘯,王姣,等.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J].生態學報,2010,30(24):6726-6733.
[18] 仙光,方振東,龍向宇.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問題探討[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8(2):67-69,82.
[19] 余世勇.三峽庫區生態與經濟同步建設的難點及對策[J].生態經濟,2012(6):64-66.
[20] 倪九派,傅濤,何丙輝,等.三峽庫區小流域土地資源優化利用模式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2(6):182-185.
[21] 王定祥,李伶俐.三峽庫區投融資體制與政策環境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06(2):23-27.
[22] 于洋,何立環,許人驥,等.三峽庫區生態補償有關問題探討[J].中國工程科學,2012,14(11):13-16.
(編輯:黃文晉)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n practi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ZHU Zhenya1,2,PAN Tingting1,2,LI Zhijun1,2,YAN Fengling1,2,WANG Junzhou1,2
(1.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Institute,Wuhan 430051,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Regula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Lake and Reservoir Water Sources,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Wuhan 430051,China)
Abstract: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tective scree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but also an essential strategic freshwater resource reservoir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function,ecological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mai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reservoir area,reviewed the practic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reservoir fluctuation areas,ecological protective screen construction,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and the reasons for restri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ere discussed.Given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o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which included enhancing water saving and supply capacity,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reservoir fluctuation areas,systematical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ean small watershed,accelerating the recover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vers and lakes,innovating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and building ecological priority green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reas.
Key word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environment protection;reservoir fluctuation areas;ecological protective screen;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