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應考錦囊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重要考點。“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指在文章中作者對某事或某物的主觀傾向,或贊同、或反對、或喜愛、或憎惡,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有的作者會直接點明個人觀點,有的則間接表現(如取譬設喻);有的作者喜歡直接議論抒情,一目了然,有的則暗含在字里行間,若隱若現。考生在分析概括時,應當抓住文中具有議論總結的句子,以及一些標志性詞語,如“認為”“覺得”“感到”等。
觀點推斷題主要考查考生篩選、分析概括和根據原文內容進行邏輯推斷的能力,考生需要依據文本作“推斷”性表述,大多包含前提與結論兩方面的內容。有的題目甚至擴展到運用文章的有關知識、理念去分析問題,考生在理解文意,尤其是文本里的重要觀點的基礎上,要運用這個觀點分析問題、回答問題。這類題目由于信息比較分散,概括性較強,觀點較為隱蔽,故難度較大。答題時,在闡釋概念、論證觀點、推導結論時,要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內容,也就是作為推斷的依據與原文觀點是否一致,最后呈現結論,既要注重說理的層次性,又要遵循思維的邏輯性以及推論的合理性。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注意避免下列幾種情況:①歸納不完整,遺漏重要觀點。②任意拔高,把文中沒有的觀點態度強加給作者。③概括的角度不對。④存在“思維定式”,將自己的觀點態度當成作者的觀點態度。⑤分不清信息的主次,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排除冗余信息。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
人民性是文化、文學現代性的核心內容,既是其動機,也是其成果。現代社會要建立起普遍統一的組織結構,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體,其語言、思想邏輯、價值認同、理想目標能達成一致,就需要獲得廣泛的社會性,而其基礎就在于文化、語言、文學具有人民性。
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處于一個變革時期,經典現實主義受到歐美現代主義的挑戰,大量的歐美作品翻譯過來,一度取代了蘇聯文藝對中國文藝的影響。現實主義的開放體系與現代主義的先鋒探索一起開辟當代中國文學的廣闊道路,如意識流小說、現代派、荒誕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現代式的先鋒派,中國文學無疑在藝術上上了一個臺階。但是,無論是現代派還是先鋒派,都屬于陽春白雪。藝術創新固然需要,但文藝的人民性在任何時候,在中國的國情下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任務和責任。20世紀90年代,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現實主義獲得了一次嶄新的再生。陳忠實、莫言、賈平凹、劉震云、鐵凝、王安憶、阿來都各自寫下既具有現實主義傳統特色,又汲取了世界優秀文學經驗的作品,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20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文學走向市場化的時期,市場化在客觀上解決了文藝走向大眾、面向大眾的問題。圖書市場的銷量、電影市場的票房,就足以使大眾成為接受的主體。文藝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消費社會的產品,它使人民群眾最大可能分享文藝作品的各種成果。
但是,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演化成現代性的一個基礎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階級論”被淡化后,文藝的大眾化、消費化無疑使文藝具有了人民性,但它與文藝的人民性的經典內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這個區別的根本之處在于:文藝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確的政治導向,要引導人民積極向上,要使全體人民團結為一個整體,凝聚成一股力量,向著一個共同目標前進。在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時期,人民性無疑還是占據文化領導權地位,起到積極的正確的引導作用。
新時代賦予文藝服務人民以新的內容,同時也賦予人民性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說新時代有新時代的“新人民性”,就是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新人民性”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
當然,當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眾聲喧嘩。社會的復雜性表明,文藝依然不能放棄正面引導人民群眾的責任,在多樣化和豐富性的文藝繁榮格局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無疑應該始終起到引領作用,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圓滿實現。
(摘編自陳曉明《人民性、民間性與新倫理的歷史建構》)
材料二:
中華詩詞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滿足千百年來中國各族人民群眾對于詩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詩云:“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其所謂“天意”就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而“人間”的主體就是人民,是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優秀的詩歌作品滿足其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在中華詩詞文化發展史上,正是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詩詞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審美傳遞,中華詩詞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得到了充分彰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性質的人民性詩詞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而深入的實踐與推廣。我們不僅大力挖掘中華古典詩詞的人民性文化資源,而且全力弘揚中華近現代詩詞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繼往開來、守正創新,在前賢的基礎上努力開創中華當代詩詞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毫無疑問,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探討中華人民性詩詞文化的當代價值,比如政治思想、社會建設、文化傳承、歷史積淀、審美趣味、學術資源等。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詩教文化傳統中,始終綿延著生生不息的儒家民本主義詩學血脈。從屈原到杜甫再到龔自珍,中華詩詞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簡單地視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只要我們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進行合理的揚棄,中華古代儒家詩教文化傳統就能轉化為中華當代人民詩教文化新傳統——這已經在中華詩詞文化的近現代轉型中得到證明,而且在中華當代詩詞文化建構中也取得過成功經驗。只要我們的詩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作,堅持對中華優秀詩詞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一定能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探索出一條中華當代人民詩教的新路來!
(摘編自李遇春《中華詩詞文化的發展演變、當代形態與價值》)
1.下列對材料中“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民性是現代社會文化共同體的生成基礎,與中國國情息息相關,任何時候都要堅持。
B.人民性離不開市場化,市場化使文藝走向大眾,使人民群眾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藝作品。
C.文藝的人民性與文藝的大眾化、消費化雖然存在密切的聯系,但是彼此有明顯的區別。
D.不同時代人民性的內涵不盡相同,當下應關注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弘揚藝術正能量。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變革到90年代的傳統文化復興,中國文學思潮從歐美現代主義轉為現實主義,藝術上獲得不斷進步。
B.新時代賦予文藝以新的內容,無論社會環境多么復雜、文藝格局多么豐富,文藝的創新性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C.中華古代儒家詩教文化在其特定歷史背景下曾經產生過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其歷史合理性。
D.兩則材料都從文學史的角度辯證思考“文藝的人民性”問題,肯定其積極意義;又都放眼當下,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3.下列選項中,最貼近材料中“人民性”文藝觀的一項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B.富于感情,這是寫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爾基)
C.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
D.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杜甫《戲為六絕句》)
4.文藝創作應如何增強人民性?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答:
5.請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為例,從思想內容和審美趣味兩個方面,探究人民性詩詞文化的當代育人價值。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