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暖
文題呈現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對此你怎么看?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要表明自己的觀點,言之成理。
2.選擇與觀點一致的材料,最好既有事實論據,也有道理論據。
3.根據你的觀點和材料列一個提綱,與同學交流,互相補充論據,在此基礎上完成作文。
寫作指津
1.先立觀點,后擇材料。
議論文必須要有觀點,就是對某事、某立場、某做法等站在自己的角度進行闡述。闡述的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的鮮明觀點,這個觀點是經過獨立思考得出來的,不能左右搖擺或者猶豫不決,必須要站在正確、正常的意識角度或價值判斷的立場得出。觀點就是作文這條大船的方向,大船駛向哪里,如何行駛,都是由這個方向所決定的。本文題可以建立什么觀點呢?可以是“人要有先憂后樂的天下情懷”“應當有憂患意識”等,然后再尋找適合的材料去證明。
2.選材恰當,證明觀點。
觀點與材料是議論文的兩個要素。有怎樣的觀點,就應當選擇怎樣的材料,所選材料必須為證明觀點服務,呼應觀點,支撐觀點。如確定的觀點是“人要有憂患意識”,那么,應該選擇憂患意識帶來好局面的正面例子或者選擇沒有憂患意識而造成嚴峻后果的反面例子,可以選擇具體的事實論據,也可以選擇名言警句等。若遇到難以論述清楚的窘境時,可以運用比喻論證,化高深、抽象為淺易、具體,令讀者輕松明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對比論證、演繹論證等也可以靈活運用。
3.材料有序,突出中心。
議論文所選材料多樣,不可隨意安排順序,必須要有先后。要按照古今中外的順序進行排列。尤其是寫遞進式結構的議論文,更要注意合理安排材料順序,突出強調中心論點。
師生討論
老師:一說到憂國憂民或者先憂后樂,大家都會想到古代的仁人志士;但也有人認為,現代人無需多思,想多了反而是杞人憂天。這是一種錯誤認識,無論哪個時代,都要先人后己,做到“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站在國家立場,思社會之問題。同學們,你們認為現代社會應該如何看待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呢?
趙一諾:我認為首先要正確認識“先憂后樂”這一情懷,人要有信念、有追求,要樂于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以誠摯之心去行動。“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其實就是一種彼此互助、無私奉獻的體現。《禮記》中所說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就是一種美好、和諧的體現。行在先,為在實,享在后,社會就會變得其樂融融。
章巖:戴德曾說過“先憂事者后樂事,先樂事者后憂事”,這充分說明先憂后樂之于人于國之重要。常懷憂患之心,才不會失去斗志,迷失前進方向。
老師: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情懷,一直激勵著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精神脊梁之一。“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此言說得驚天動地,力穿云霄,這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是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力量。那么,同學們將怎樣論證自己的觀點呢?
凌楨琦:可以采用列分論點的方法來證明觀點;各分論點之間還應存在緊密聯系,或并列,或遞進。
肖永樂:還可以運用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綜合使用多種論證方法,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
老師:不錯,我們寫議論文,首先要確立明確的觀點,然后選擇合適的材料,最后確定行文的脈絡和論證結構。需要強調的是,觀點要符合價值觀,不能偏激或荒謬。
張思雨:我明白了,這是我寫的提綱——
文題:要有先憂后樂的情懷
1.提出論點。
2.列出分論點(①有憂才會有樂,要常懷先憂后樂之心;②先憂后樂更顯人生境界;③人人皆可心憂天下),并用豐富的事例、名言論證分論點。
3.總結全文,強調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