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前段時間發布的信息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國在“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累計完成生態保護和修復面積約537萬公頃,這項“山水工程”既保護恢復了多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也保護修復了高強度的土地利用系統,減少了生態安全隱患,改善了生態系統質量,優化了國土空間格局,讓神州大地生態“顏值”持續提升。
各地生態情況各不相同,修復的生態類型也不盡相同。其中,福建閩江流域構建陸海統籌的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模式,探索破解互花米草治理難題;江西贛州南方丘陵山區開創“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治理模式;甘肅祁連山為實現對退化森林及草地的封育恢復,在限制放牧及采伐活動的同時,提供護林員、旅游向導等就業崗位,開展蘑菇、地耳等林產品的種植,拓寬增收渠道。這些探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也啟示我們,只有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才能推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實踐證明,生態保護修復是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的重要措施。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應堅持系統治理、科學治理;應堅持因地制宜、探索創新。如此,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將越來越穩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基礎將越來越堅實。
生態保護、系統思維、科學意識、探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