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敏,薛菲,穆林靜
陜西省康復醫院護理部1、兒童康復科2,陜西 西安 710065
痙攣型腦癱是腦癱中常見的類型,是由于未發育成熟的大腦在各類原因的作用下所致的一種腦損傷疾病,特征以運動、姿勢紊亂為主,也是導致我國兒童殘疾的重要因素[1]。痙攣型腦癱患兒通常合并智力低下、發育遲緩、語言功能障礙、運動障礙等較多癥狀,對生長發育、生活質量均有著較多不良影響,也會加重家庭及社會負擔[2-3]。積極的康復訓練在痙攣型腦癱患兒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近年來《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兒童與青少年版)》(ICF-CY)理念的不斷引入,人們對腦癱的了解也更為深入,并指出在腦癱患兒的康復過程中,應從臨床表現、功能、認知、環境、個人因素等多個方面入手,有助于提高康復效果[4]。因此,本研究使用基于ICF-CY框架的四位一體康復護理措施應用于痙攣型腦癱患兒中,旨在觀察其在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康復效果及對精細運動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4 月至2022 年2 月陜西省康復醫院收治的103例痙攣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痙攣型腦癱患兒的診斷標準[5];(2)年齡2~12歲;(3)Gesell發育商(DQ)值≥40分;(4)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MFCS)為Ⅰ~Ⅲ級。排除標準:(1)合并其余精神性疾病;(2)聽力、視力障礙;(3)間歇性癲癇發作;(4)伴有其余重大軀體性疾?。?5)近6個月內接受過重大外科手術。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52 例和對照組51 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且患兒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1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患兒采用常規康復護理措施,包括作業療法、神經發育療法、言語訓練。(1)作業療法:由專業的作業治療師對患兒進行一對一訓練,訓練內容包含手腕關節活動、雙肩的內收及外展訓練、日常生活訓練等,每次時間40 min 左右,1 次/d,每周訓練5次;(2)神經發育療法:采用Bobath技術,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①控制頭部、肩峰、髂前上棘關鍵部分點、手指等,采用反射性抑制手段,②促通手法:包含對平衡反應、上下肢體伸展情況、狀態反應的促通;③感覺刺激:對肢位進行加壓性的負重、拍擊等刺激;每次時間40 min 左右,1 次/d,每周訓練5 次;(3)言語訓練:根據不同患兒的語言功能障礙程度制定合適的方案,訓練發音、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每次時間30 min 左右,1 次/d,每周訓練5 次。患兒均持續接受3個月的康復護理。
1.2.2 觀察組 該組患兒使用基于ICF-CY 框架的四位一體康復護理措施。(1)成立團隊:包括研究負責人、兒童康復科主任醫師、護士長、醫務社工負責人等共計10 人;(2)評估患兒:全麻評估不同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認知情況,并結合患兒家庭的經濟情況、家長對患兒的照顧能力等,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措施,以醫學康復、教育康復結合為主導內容;(3)康復模式:該康復模式主要構建的是“醫學、教育、家庭、醫務社工人員”的四位一體模式。①醫學:主要的康復訓練內容和對照組相同;②教育:定期開展教育康復內容,包括特殊教育、音樂教育療法、引導式教育等,每次時間30 min 左右,每周3 次左右;③家庭康復:由專業的康復治療師、護士長對不同患兒的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醫務社工人員定期收集家長日常的實踐情況以及所碰見的問題,再轉達給康復治療師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④醫務社工人員定期為家庭舉辦集體康復活動支持,每兩周舉辦一次家長的集體康復技術培訓班,指導不同患兒進行粗大運動功能、精細運動功能、語言功能等訓練,并進行每周開展微信課堂,定期組織家庭互助會、交流會、親子交流活動等,讓家長熟知患兒日常護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純壕掷m接受3個月的康復護理。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比較兩組患兒護理前、護理3 個月后Berg 平衡量表(BBS)評分、粗大運動評估88 項(GMFM-88)評分、Prabody 精細運動發育量表(PDMS-FM)評分、DQ值、兒童生存質量核心通用量表(PedsQL)評分的變化及兩組患兒監護人對護理的滿意度。(1)BBS 評分:主要評價患兒的平衡能力,總共包含14個項目,滿分56分,分值越高則代表患兒的平衡能力越好[6];(2)GMFM-88評分:主要評價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總共包含88個項目,共計5 個區域,包括臥位和翻身、坐位、爬行與跪姿、站立位、行走和跑跳,分值越高則代表粗大運動功能越好[7];(3)PDMS-FM評分:主要評價患兒的精細運動功能,選擇量表中抓握、視覺運動兩個能區進行評價,分值越高則代表精細運動功能越好[8];(4)DQ 值:主要評價患兒的發育商數,內容包括5 個能區,包括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個人社交、社會適應力等,通過評分結果計算發育商數DQ 值,DQ 公式為(發育年齡/實際年齡)×100[9];(5) PedsQL 評分:主要包括情感、生理、社會、角色功能,分值越高則代表患兒的生活質量越好[10]。(6)護理滿意度:患兒監護人對護理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6.0 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BBS 評分、GMFM-88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兒的BBS評分、GMFM-88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兒的BBS 評分、GMFM-88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BBS評分、GMFM-88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BBS scores and GMFM-88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2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BBS評分、GMFM-88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BBS scores and GMFM-88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nursing,aP<0.05.
?
2.2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PDMS-FM 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PDMS-FM評分中的抓握、視覺運動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PDMS-FM評分中的抓握、視覺運動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PDMS-FM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DMS-F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3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PDMS-FM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DMS-F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nursing,aP<0.05.
?
2.3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DQ值、PedsQL評分比較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DQ 值、PedsQL 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的DQ 值、PedsQL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DQ值、PedsQL評分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DQ value and PedsQ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4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的DQ值、PedsQL評分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DQ value and PedsQL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nursing,aP<0.05.
?
2.4 兩組患兒監護人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監護人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0.3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49,P=0.011<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兒監護人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例)Table 5 Comparison on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towards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大約有600 萬的腦癱兒童,且以每年4.6 萬的速度不斷增加,已成為一種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11]。腦癱的發生不僅會損傷患兒中樞神經系統,且會造成繼發性傷害,導致肌肉力量降低、平衡能力減弱等,進一步限制日常運動功能[12]。傳統的康復護理訓練中,一般情況下可改善肌肉、骨骼發育,糾正異常姿勢,能較好地恢復粗大運動功能,但大多數患兒的精細運動功能恢復情況較差。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在促進患兒康復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ICF-CY屬于一種功能障礙評估系統,不僅可有效評估患兒的身體情況及器官功能,同時還能評估活動能力。ICF-CY理論中認為,個體的身體功能、運動能力可受到環境因素、個人因素的影響,康復運動屬于一個連續性等過程,在提供常規的康復指導同時,也應重視對環境因素、個人因素等方面的干預,全面改善身體功能[13]。研究顯示,基于ICF-CY框架下的康復訓練能從醫學、家庭、教育等較多方面入手,有助于提高腦癱患兒的各項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積極促進患兒全面康復[14]。
本研究在ICF-CY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了四位一體康復護理措施的形式,并將其應用于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康復護理過程中。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該康復護理措施的患兒BBS 評分、GMFM-88 評分、PDMS-FM評分、DQ 值、PedsQL 評分得到了更明顯的提高,效果優于常規護理的患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分析,在基于ICF-CY 框架的四位一體康復護理模式中,構建了“醫學、教育、家庭、醫務社工人員”的四位一體模式;在基礎的醫學、教育基礎上,增加了家庭及醫務社工人員的共同參與,重視環境因素、個人因素的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品管圈活動,為患兒提供多學科的康復護理,這也是本研究的創新點之一。在護理開始時,首先對患兒進行病情程度的全面評估,并結合家庭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具有針對性的特點,更能為不同患兒提供有效的康復護理方案。醫務社工人員屬于“醫生的助手”、“護士的伙伴”、“家屬的伙伴”,既往的康復護理過程中通常未加入這類非醫療職業人員,將醫務社工人員參與其中,不僅更有利于醫護患之間的溝通,且能為家庭提供專業的社會服務資源,保證家庭康復的順利執行,也彌補了傳統康復護理在醫學康復過程中環境、人文關懷等方面的不足,加強家屬對患兒的康復信念。家庭和醫務社工人員相互融合,可提供康復內容技術培訓-康復執行-資源支持-康復效果評估的一條龍服務,有力保障家庭康復的順利執行,促使患兒得到更有效的恢復。錢旭光等[15]報道也顯示,將醫務社工人員、家庭成員參與到腦癱患兒的康復過程中,可進一步提高對患兒的康復效果,促進其早期功能康復。此外,通過組織各類集體康復活動也能為患兒的粗大運動、精細運動提供有效的實踐機會,讓患兒可學以致用,加大對康復訓練的樂趣,也有助于提升康復效果。家庭也是促進腦癱患兒的重要環節,患兒日常通常需在家屬的幫助下進行相關訓練,通過家庭互助會、交流會等活動也能讓家屬之間相互交流經驗,確?;純旱玫礁晟频目祻妥o理內容。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使用基于ICF-CY 框架的四位一體康復護理措施的患兒監護人對護理的滿意度也更高,說明該方式更利于促進護患和諧。然而本研究也有不足,例如康復護理時間較短,未能分析長期應用對患兒運動功能恢復時間的影響等,仍有待今后持續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基于ICF-CY 框架的四位一體康復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的精細運動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