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界有“食肉不如食魚,食魚貴食魚頭”之說。在我國,有很多地方都有吃魚頭的習慣。然而近年來,網上有傳言說“魚頭中富含重金屬”,一些消費者認為魚頭比其他魚體組織中的重金屬含量更高,擔心魚頭中重金屬含量超標,危害健康。那么重金屬是富集在魚頭中嗎?不同種類的魚組織中的重金屬富集程度一樣嗎?
我們最常食用的魚頭品種是胖頭魚,學名鳙魚。針對“魚頭中重金屬含量是否更高”的問題,研究人員專門開展了模擬實驗。通過對鳙魚各可食用組織(腦、皮、肌肉)中的3種重金屬(鉛、鎘、汞)含量的驗證評估,結果發現,鳙魚的不同組織對不同種類重金屬的富集能力有所不同。其中,鉛在這3種可食用組織中的蓄積量為:腦>皮>肌肉,鎘的蓄積量為:皮>腦>肌肉,汞的蓄積量為:肌肉>皮>腦。因此,對于我們經常食用的胖頭魚來說,“重金屬在魚頭中含量高”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
不同魚類富集重金屬能力不同。通過對近年來我國淡水魚類重金屬含量狀況的調查,不同種類的魚體對同一種重金屬的富集能力不同。一般來說,鯉魚等水體底層魚類對重金屬富集要高于鳙魚、鰱魚等上層魚類,且年齡越大的魚類,重金屬的含量越高。
從連續多年對養殖魚類中重金屬的評估結果來看,在正常的水質狀況下,養殖和捕撈魚類的魚頭重金屬含量均低于國家限量標準值,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食用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