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清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提到了行書,書法教材16課也是行書作品欣賞,為此我上了一堂兩者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行書欣賞。先從整體感知天下三大行書,了解創作背景,體味書法家真性情中體現的章法美、氣韻美,再結合《蘭亭序》,從細節上感受行書的筆法和結構之美。
從整體看,這三幅行書書法作品共同的特點,它們的幅式都是手卷,很適合三篇作品情感的表達,章法上字與字大小錯落,行列間疏密有致,空間留白隨文字表達變化生動。三幅作品氣質各異,聯系三幅作品的創作背景,我們能感受到王羲之書寫《蘭亭》時的儒雅瀟灑,《祭侄文稿》中顏真卿追悼慘遭安祿山殺害,只能找回侄兒頭顱的沉痛悲憤,也能在《寒食帖》中感受流放黃州三年,蘇軾的愁苦蒼涼!雖然都是草稿作品,都有情到深處難以抑制的涂改,這些書法都是生命靈魂的傾訴,都流露了書法整體的章法美和氣韻美。
從細節看,著重引導學生欣賞《蘭亭序》。真正能體味到《蘭亭》之美的,必然要品文章之美,知道那種怡然自得的樂和生死感慨之憂,學生才能觸摸到毛筆尖上流淌的藝術魅力。細節欣賞,書家的提法很多,綜合各種提法,為了給孩子們一個粗淺的認知,我從筆法和結構兩方面展開介紹。筆法包括用筆特點,比如《蘭亭序》中的露鋒起筆,逆鋒收筆,筆斷意連,包括每一根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點畫間的呼應等等。結構包括字的大小、高矮、寬窄、斜正等。
如何把成人書法欣賞你說我聽的模式轉換成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參與方式?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輔助。
一、故事。故事的魅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書法作品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三幅作品各有故事,單就《蘭亭序》的故事也不少,比如,唐太宗騙《蘭亭》把《蘭亭》帶入墳墓陪葬,王羲之集結文人雅士在三月初三玩流觴曲水,一觴一詠,醒后無法再寫出微醺時的作品等。有故事學習有趣不單調。
二、視頻。一是全文視頻——呈現書寫整體的過程,有視頻配樂的朗讀,老師對文本稍加介紹,可以感悟文字之美,創作過程的行云流水,肆意瀟灑。另一個是單字臨帖,在沉靜舒緩的音樂中看臨帖,書空享受筆法的變化,在老師的評論中感受字字溫潤,筆畫間的牽絲映帶俯仰呼應,露鋒起筆的趣味無窮,筆畫行走的青春氣息,似倒不倒的意趣橫生,沉心靜氣中,感受美也為初步臨寫建立了可能。
三、范寫。書法欣賞課只說不寫,給人高山仰止之感,顯然是不夠親切有說服力的。因此我選擇了寫。寫什么?開篇講到中國書法藝術的魅力,我講了小時候著迷的一個故事,書法家寫“龍”字,外國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于是寫一個“龍”字,龍的傳人,龍的力量,龍的精神,很好地激起了孩子們對今天要講的行書產生興趣。
大書法家黃庭堅是這樣評價《蘭亭序》的: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蘭亭序》重字沒有一個寫法是相同的,我范寫“之外”說明依勢賦形,寫“視”感受敧側多姿之美。在欣賞和范寫中感受字的大小錯落,寬窄有致,牽絲映帶,筆斷意連等特點,孩子們的眼中多了些欣喜。
四、體驗。書法課程綱要中指出:中小學書法教育要讓學生掌握漢字書寫的基本規范和基本要求,還要關注學生在書法練習和書法欣賞中的體驗、感悟和個性化表現。一節欣賞課,就為播下一顆熱愛的種子,為此課上我讓孩子們嘗試臨寫。也確實,因為臨寫視頻的鋪墊,孩子們有了很好的感覺,在音樂中靜心享受臨寫,意外發現這些孩子對于行書的臨寫特別有感覺,大有水到渠成之感。當孩子說這是一個享受的過程,享受心靈的寧靜,享受點畫的魅力時,的確是一件美妙的事。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書法是書法家心里開出的花,這節行書的書法欣賞課的嘗試,讓學生感受了行書書法的藝術之美,在孩子們心里播下漢字書法美的種子,也使我窺視了書法教學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