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消防救援大隊,江蘇 鹽城 224313)
面對日益復雜化、多樣化的火災事故,單純依靠人力開展消防救援工作需現場調配大量人員、裝備等,難以達到高效處置火災險情的目標,同時也將給救援人員帶來了較大的生命安全威脅。采用消防滅火機器人作業,代替人員進入高溫、爆炸、有毒等危害環境中完成滅火任務的同時,能夠加強事故現場數據采集和反饋,輔助指揮員制定科學滅火救援決策,最大限度降低火災帶來的損失。因此,應加強消防滅火機器人研究,推動消防裝備向著精細、智能等方向發展,充分發揮現代消防裝備優勢,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消防滅火機器人應兼具監測和滅火功能,可以沿著既定路徑運動,到達指定位置滅火,也可以根據指令實時修正運動路徑,靈活開展滅火工作。作為由傳感器、執行器和控制器等組成的特種消防裝備,滅火機器人在火災發生后應做出快速反應,能夠根據周圍環境判斷是否存在火源,并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自動噴水、啟動消火栓等處置,避免火勢迅速蔓延,確保可以有效應對火災現場的突發事件。在監測到火災后,機器人應將報警信號傳至消防控制中心,并發出警告聲,提醒周圍人員撤離。此外,滅火機器人應適用于高溫的工作環境,具有防水、防輻射、遠程遙控、行走爬坡等功能,可以通過控制消防水炮姿態等方式精確滅火和清障,降低消防救援難度,保護消防人員安全。
從滅火機器人基本結構來看,多由機器人本體、攝像機、傳感器、遙控終端、滅火裝置等構成,通過搭載高精度定位裝置、激光雷達、火源探測器等采集和傳輸位置、火源等數據信息,并利用無線模塊、數傳模塊等實現數據遠程傳輸,代替消防人員進入現場搜集信息和開展滅火救援工作。滅火機器人本體作為各種裝備的主要載體,由行走驅動機構、控制機構等構成。
1.2.1 行走機構
由于消防場地較為復雜,目前,主流滅火機器人均采用雙履帶驅動機構,如圖1所示,機器人履帶為特制的阻燃橡膠,強度和韌度較高,內部采用鋼骨架和多層簾布。機器人在火災現場行走和滅火,不僅將遭遇復雜路面,同時也將承受消防水炮等裝備工作產生的大后坐力,容易發生行走不穩的情況。因此,在行走機構設計上,多采用懸掛系統減震,由承重輪、彈簧減震裝置、驅動輪、導向輪、張緊輪等多個部件構成。承重輪沿著履帶輪廓保持均勻分布,為主要承重結構。各承重輪均安裝獨立彈簧懸掛緩沖行走產生的載荷波動,確保機器人獲得較強的機動性,維持較快的移動速度,增強機器人的環境適應性。導向輪前沿超出主體不穩,避免機器人行走過程中主體受到直接撞擊。驅動輪依靠電機驅動,并使用減速裝置帶動履帶傳動系統,在機器人即將發生碰撞時能夠減速。張緊輪連接位置安裝彈簧,確保機器人行走過程中履帶保持一定的張緊度。

圖1 消防滅火機器人
1.2.2 控制機構
滅火機器人控制機構用于實現本體運動控制的同時,需要實現水炮等消防裝備姿態控制。根據滅火機器人的設計需求可知,需通過環境分析生成最佳消防路徑,確保機器人盡快到達火災現場。因此,機器人需選用高性能控制器,多采用嵌入式工控機,生成多路PWM脈沖信號,實現機器人驅動電機控制,并采用CAN總線實現水炮轉臺控制。在控制機器人行走過程中,控制機構通過天線和GPS裝置構成RTK定位系統,獲取當前位置和航向信息,然后通過激光雷達采集周圍障礙物信息。通過搭載火源探測、溫濕度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攝像頭等裝置,滅火機器人能夠識別火源和判斷周圍是否存在危險性氣體??刂破鲉纹瑱C通過讀取相關數據,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火情,完成火源定位和最佳滅火路線計算,在機器人到達指定位置后,評估周圍障礙物分布情況,生成滅火裝置姿態調整指令,做到對準火源自動開展滅火作業。
從配套裝備技術運用來看,首先,應加強滅火機器人自主導航裝置的開發,確保機器人可以自主尋找火源。根據相關技術指標要求可知,消防機器人火源尋找成功率應達到90%以上,定向誤差應不超過5°,導航定位誤差不超過40cm?,F階段,消防機器人導航方式包括固定導航、激光導航、慣性導航、視覺導航等。采用固定導航裝備,包括坐標導航、磁導航等,使機器人沿著固定路徑運動,影響了機器人的機動性。激光導航是在機器人定位火源后,通過點射方式發射雷達激光,遇到障礙物反彈后,根據激光反射時間確定機器人與障礙物間的距離。通過多次測量修正導航地圖,實時更新機器人位置,能夠實現精準定位,但無法用于場所反射率較高的環境。慣性導航使用陀螺儀等設備獲取機器人三軸角速度和加速度,換算為坐標和方向,與規定路線比較,完成速度值和設定值矢量差計算,從而糾正機器人航向。但長時間使用后,陀螺儀會產生積累誤差,影響導航定位的精準性。采用視覺導航裝備,能夠根據機器人實時采集的影像進行火源定位,根據圖像角度預留導向標記,與現有位置不斷比較引導機器人行走,直至到達火源附近,靈活性較高,但定位精度不高。在新型智能消防滅火機器人研發中,為了獲得較高定位精度和靈活性,通常采用融合導航技術,使視覺導航、激光導航等裝備相互配合,有效減少導航建圖累計誤差,并通過RTK定位系統實現高精度定位。將激光雷達、視覺導航觀測數據加入分布函數,采用粒子濾波器算法實現全局地圖更新和修正,能夠分析得到最優局部路徑和全局路徑,確保機器人迅速到達導航目標點。
消防滅火機器人在開展滅火作業前,需通過探測裝置完成火源精準探測,在精準判斷火情的基礎上自動選擇適合的滅火方法。為加強火場環境監測,需在機器人前后護罩位置安裝廣角攝像機,自動探測環境光強度。判斷強度足夠,攝像機啟動標準模式,關閉紅外線燈,拍攝彩色畫面。判斷光強度不足,開啟夜視模式,使用紅外線燈拍攝黑白畫面。在消防水炮上方,通常搭載復合火源探測器,配備紅外熱成像、可見光和紅外光攝像頭,采用加權平均值法、閾值分割法等方法完成紅外觀和可見光圖像識別后,完成同區域溫度值分析處理,根據熱成像溫度特征識別火源。在火源探測的過程中,機器人將控制水炮來回搖擺,使安裝在其上的攝像機轉動完成180°范圍內的圖像拍攝。在探測到圖像中存在火源后,機器人將發出報警,同時生成火源區域平均溫度、像素點面積、中心位置等信息,回傳給消防指揮中心,輔助人員制定科學滅火決策,合理操控機器人進行現場滅火作業。在機器人前護罩中間位置,多配備避障傳感器,能對2m范圍內障礙物進行檢測,確保機器人做好停止準備,以免與障礙物發生碰撞。此外,火災現場火情變化迅速,滅火機器人需配備溫度傳感器精準監測周圍環境溫度變化,判斷是否可以繼續執行滅火任務。傳感器可在-25~125℃范圍內工作,檢測精度達到0.1℃。
從滅火機器人配備的滅火裝備來看,多選用移動消防水炮和水幕噴淋裝置。水炮作為主要滅火裝置,將根據機器人類型選擇不同型號。通常滅火機器人配備120°消防水炮,能在0~70°靈活切換角度,并根據滅火需要調節流量大小。在水炮關節位置,安裝射流電機、水柱電機和水霧電機,做到連續調節射流狀態。通過配備上、下電機,能夠在垂直方向上完成水炮俯仰角調節,并利用左、右電機在水平方向調節水炮噴射方向。獨立滅火機器人無須外接供水帶,可以通過自帶滅火劑滅火,同時也可以連接DN40以下水帶或3~4L/s水槍滅火,保持較高的機動作業能力。而消防炮流量通常在20~40L/s,需要使用DN80水帶公式,有效撲滅中小型火災。此外,消防滅火機器人進入火災現場后,周圍環境溫度迅速上升將給機器人正常運行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需配備水幕噴淋裝置完成周圍環境降溫。該裝置由底座、主軸、流量調節手輪和溫流裝置構成,多使用雙層水幕噴灑方式,一級維持固定噴射角度,二級可調節水幕角度。水源壓進噴頭過程中,需經歷一級和二級噴灑口,為防止出現壓力損失,在軸心安裝穩流裝置固定主軸,防止水流旋轉。水流進入二級噴霧時,可通過首輪調節旋轉流量,細化水顆粒,取得理想的噴霧降溫效果(如圖2)。

圖2 水幕噴淋裝置
研究消防滅火機器人,應確認機器人可以實現火源自主探測和定位的基礎上,可以移動至火災現場利用配套滅火裝置開展滅火作業。在明確機器人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完成由行走機構和控制機構構成的消防滅火機器人設計,并通過配備導航、滅火等裝備為消防滅火機器人配備有效消防器材,高效配合消防人員開展滅火救援活動,從而實現人與裝備的完美結合,降低滅火作戰難度,確保順利完成救援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