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這首廣為流傳的詩作,也讓踏歌送友、純美的汪氏家風傳唱千年。作為唐代汪倫第四十五代嫡孫,汪鐘鳴的書法造詣,傳承了這源自桃花源的純與美。
汪鐘鳴專長書法,擅長楷書、行書、行草、篆書與隸書等,兼攻書法理論。他是一帶一路“上海合作組織工商文化論壇吉爾吉斯峰會”國禮藝術(shù)大師;北大方正字庫“汪鐘鳴行楷”撰寫者;中少社出版全國中小學生書法教學教材(小學三年級至初中二年級12冊)編寫者;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特聘書畫家、中國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促進會會員。他也是文化部、中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聯(lián)合開展的“第七屆中國文化藝術(shù)政府獎文華獎最佳創(chuàng)作獎”獲得者;被中國文聯(lián)授予“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shù)家”光榮稱號;中國文聯(lián)書畫藝術(shù)中心網(wǎng)絡(luò)管理辦公室評定入選“中國美術(shù)家、書法家上網(wǎng)工程”。

提到汪鐘鳴的書法造詣,就要從1961年開始說起。那時正是20世紀60年代初,人們普遍都在為吃不飽飯發(fā)愁。而汪鐘鳴的父親覺得,如果想讓孩子長大后不挨餓,吃飽飯,必須要有一技之長。在父親的影響下,八歲的汪鐘鳴開始以毛筆寫字。最初持筆練字,父親在他的虎口置一酒盅,掌心握一小小雞卵,筆管上端加釘串以八枚銅錢,以站姿懸肘作楷。那時的汪鐘鳴年紀尚小,雖然不明白父親的用意,但依舊聽話地照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下來,汪鐘鳴的字已經(jīng)頗見功底。在小學的一次書法課上,老師看見汪鐘鳴寫的字后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而他的每篇作業(yè)上的每個字,都被老師畫上紅圈兒,在班里展覽。“從那時我才明白父親這么多年的良苦用心,也真正從書法中得到了樂趣。”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汪鐘鳴就全部用毛筆來寫作文。
因為父親的言傳身教為他打下了牢固的“童子功”,加之長大后他遍臨名家碑帖,在幾十年鍥而不舍的追求下,汪鐘鳴的書法融會貫通,博采眾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汪鐘鳴學書法,走的是一條傳統(tǒng)的正道,講究基本功,筆筆有出處,創(chuàng)作態(tài)度認真,一絲不茍,從不隨意,他把寫書法看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業(yè)來對待,虔誠中充滿了敬意。所以,汪鐘鳴的書法作品中蘊藏著一股與眾不同的浩然正氣,極富特色。對于自己的書法,汪鐘鳴有兩點要求:“第一,能讓人看懂;第二,給人以美的享受。”

去過汪鐘鳴工作室—“墨趣齋”的人,都會被一幅懸掛在墻上的王羲之《蘭亭序》所深深吸引,不管是遠觀還是近看,無論章法筆法、字形結(jié)構(gòu)、運筆收鋒、意連游絲,都惟妙惟肖。他這種求真、求精、求美好、求高雅的精神,讓人敬佩。除此之外,還有幾十米的長卷:王羲之的《圣教序》、顏真卿的《多寶塔》、歐陽詢的《九成宮》、柳公權(quán)的《玄秘塔》、趙孟頫的《三門記》、米芾的《蜀素帖》、孫過庭的《書譜》等幾十卷,以及抄寫成的《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十幾部冊頁。駐足此處,每每讓人驚嘆于他的驚世作品和深厚的書法功底。
用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力學篤行等這些詞來形容汪鐘鳴在書法上的投入一點也不為過。汪鐘鳴的夫人就曾這樣描述過他的日常:“他即使在病床上,不能正常寫字的時候,也絲毫不會懈怠;他就在大腿上練字,在床背上練字,實際上是拿手指在劃。他寫字,能關(guān)到屋里面一天不出來,可以寫七八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一位與汪鐘鳴相識50年的老友,安徽著名劇作家、徽文化學者余治淮說:“我們在一起工作時,許多人閑暇時熱衷于打牌、釣魚。汪鐘鳴則不同,他就在自己的房間里靜靜地練習書法。”

謙遜、內(nèi)斂而低調(diào),是汪鐘鳴身上的標簽。他從不認為自己是書法家,他覺得自己就是一位書法愛好者。“我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為了當書法家,而是為了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有一技之長,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汪鐘鳴說道。

近幾年,汪鐘鳴為推動書法藝術(shù)傳承、書法價值實現(xiàn)做出了很多積極的實踐。汪鐘鳴曾作為文化使者到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參加上合組織工商論壇,書法作品《赤壁懷古》作為國禮贈送給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總統(tǒng);而他的《汪鐘鳴行楷》被全球最大的中文字庫方正字庫采用,并制作完成上線運行。
而疫情期間,汪鐘鳴仍然筆耕不輟,繼續(xù)以筆墨為社會注入精神力量。2020年3月汪鐘鳴創(chuàng)作并捐贈的書法作品《抗疫賦》被永久入藏國家圖書館;2019年到2020年他先后為我國自行研制的深海探測器題寫《蛟龍》《深海勇士》《奮斗者》號;2020年1月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黟縣廣德國都景區(qū)題寫牌坊和城門“廣德國都”等牌匾;2020年為北京市通州區(qū)書寫《通州賦》《潞河中學賦》并雕刻成巨幅石碑;2020年為中國南水北調(diào)中線題寫“中國南水北調(diào)”六個大字以及毛主席1952年視察黃河時的重要指示;2020年參加由中國社會經(jīng)濟文化交流協(xié)會承辦的當代書畫名家四川展,用五種字體書寫五幅作品;2020年12月為四川峨眉山報國寺題寫《報國寺》匾額……
除了自我精練,汪鐘鳴還義務(wù)指導了上千名學生,熱心于書法教育的他,曾捐贈3000多冊由自己主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生書法練習冊》。

在汪鐘鳴書法授課的評論里,無論是網(wǎng)友還是學生們,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大師大愛久遠傳承,我要一筆一劃一個字的學,珍貴、收藏。”“一字五體,有筆法演示有要點概括,全程細看,感覺很好!”“為這種傳承中國文化的形式點贊!汪老師您辛苦了!”……
在一次演講中汪鐘鳴這樣說道:“我們需要耐得住寂寞,懂得選擇,舍得放棄,擦亮眼睛,明辨真?zhèn)危刈o文化靈魂,回歸藝術(shù)本真!”在汪鐘鳴的藝術(shù)字典里,從沒有“亂筆”“胡墨”“投機取巧”這類字眼,臨帖寫碑才是他一直踐行的書法修煉方式。汪鐘鳴臨帖,跟別人不一樣,他不只追求形似,還擅長解帖重構(gòu),追求神似,神形兼?zhèn)洌赀_舊品。著名書畫評論家史峰評價他:“汪鐘鳴的帖學之才,除了因為善讀善寫,還在于善通能悟。他與舊帖的交流和對話是平等的,是雙向的,博古而通今,就是汪鐘鳴書法里不同凡俗的天才異質(zhì)。”
迄今為止,汪鐘鳴的作品獲獎無數(shù),“抗日杯中國書畫名家優(yōu)秀作品大展”金獎、“翰墨中國典藏”金獎、首屆“水滸杯”書畫大展特別金獎、第二屆“王子杯”海峽兩岸書畫大賽銀獎、“中國電影百年書畫大展”三等獎……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還入選“中華民族書畫長卷”并在中國美術(shù)館展出,《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精品選》《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選集》《世界傳世名畫書法鑒賞》《中國學者墨跡選集》《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精品選》《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選集》《世界美術(shù)集》(華人卷第一集)等。
汪鐘鳴曾不止一次地這樣說道:“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中國所有的文化,離不開書法,書法作為一個載體,能更好地突出文化。我希望讓更多人來好好讀書,好好寫字,做好中國人,寫好中國字,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wù)。”

憑著對書法的酷愛和癡迷,汪鐘鳴這一寫,就是一個甲子的時間。而近日“杖國紫禁”汪鐘鳴書法作品展在北京故宮普度寺大殿開幕。《禮記·王制》云:“七十杖于國。”此次大展是汪鐘鳴于七十歲之際對近些年作品的回望,展出作品共計500余件,其中包括長卷、冊頁170多件。本次展出的這些作品構(gòu)建起汪鐘鳴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世界,也凝聚著他對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的深刻領(lǐng)悟和獨到見解。
而對于這次展覽,汪鐘鳴在開幕式上這樣說道:“今天的‘杖國紫禁故宮特展是我為時半個多世紀書法生涯的一次回眸和檢閱,也是我獻給自己苦樂年華七十華誕的一份特殊賀禮。此時此刻,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感慨萬千,匯成一個詞‘感謝!
“感謝我的書法啟蒙老師,手握教鞭在山村執(zhí)教的老父親,和‘那串銅錢與‘那只酒杯伴隨、激勵著我的書藝晨昏。從有形到無形,從實體到意念的過程;“感謝那段‘專業(yè)劇團琴師的歷練,運弓操琴的律動與潑墨揮毫的雅韻交響的歲月,相得益彰;“感謝那段‘桃花源里縣委辦的秘書日夜,楷書文稿頻頻獲得領(lǐng)導的褒獎厚譽;“感謝那段‘書家本是黨校人的另類書法人生,走出了一條‘工作不忘書藝,書藝服務(wù)工作的獨特雙贏之路;“感謝我的好友劉小晴、鄒德忠、徐柏濤、歐陽中石等著名書法家給予我的‘意在筆先,瀟灑流落,翰逸神飛的高度評價;“感謝前輩大家們寄予的‘甘于寂寞不浮躁,矢志苦練真功夫的厚望、鞭策與鼓勵;“感謝我跋涉于人在書途之上的頓悟與靈感—‘書畫清高,首重人品的中國書法之妙不可言,‘練筆更連心,摩形更摩意‘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的中國書法秘笈。
“我堅信:書法之魂,最終目標是服務(wù)社會、服務(wù)大眾。書法更為重要的是傳承中華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憑著對書法的酷愛和癡迷,汪鐘鳴這一寫,就是一個甲子的時間。而近日“杖國紫禁”汪鐘鳴書法作品展在北京故宮普度寺大殿開幕。《禮記·王制》云:“七十杖于國。”此次大展是汪鐘鳴于七十歲之際對近些年作品的回望,展出作品共計500余件,其中包括長卷、冊頁170多件。本次展出的這些作品構(gòu)建起汪鐘鳴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世界,也凝聚著他對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的深刻領(lǐng)悟和獨到見解。
而對于這次展覽,汪鐘鳴在開幕式上這樣說道:“今天的‘杖國紫禁故宮特展是我為時半個多世紀書法生涯的一次回眸和檢閱,也是我獻給自己苦樂年華七十華誕的一份特殊賀禮。此時此刻,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感慨萬千,匯成一個詞‘感謝!
“感謝我的書法啟蒙老師,手握教鞭在山村執(zhí)教的老父親,和‘那串銅錢與‘那只酒杯伴隨、激勵著我的書藝晨昏。從有形到無形,從實體到意念的過程;
“感謝那段‘專業(yè)劇團琴師的歷練,運弓操琴的律動與潑墨揮毫的雅韻交響的歲月,相得益彰;
“感謝那段‘桃花源里縣委辦的秘書日夜,楷書文稿頻頻獲得領(lǐng)導的褒獎厚譽;
“感謝那段‘書家本是黨校人的另類書法人生,走出了一條‘工作不忘書藝,書藝服務(wù)工作的獨特雙贏之路;
“感謝我的好友劉小晴、鄒德忠、徐柏濤、歐陽中石等著名書法家給予我的‘意在筆先,瀟灑流落,翰逸神飛的高度評價;
“感謝前輩大家們寄予的‘甘于寂寞不浮躁,矢志苦練真功夫的厚望、鞭策與鼓勵;
“感謝我跋涉于人在書途之上的頓悟與靈感——‘書畫清高,首重人品的中國書法之妙不可言,‘練筆更連心,摩形更摩意‘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的中國書法秘笈。
“我堅信:書法之魂,最終目標是服務(wù)社會、服務(wù)大眾。書法更為重要的是傳承中華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