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蕊
印尼《羅盤報》6月14日消息稱,中印尼共建鐵路項目“雅萬高鐵”將于8月17日印尼第78個獨立日如期開通運營。消息一出,再次聚焦國際社會鎂光燈,這標志著創造印尼鐵路交通新歷史的雅萬高鐵運營準備工作一切進展順利。而以高鐵為代表的中國軌道交通技術“走出去”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從中老鐵路、雅萬高鐵、中泰鐵路到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中國軌道交通企業在東南亞市場積累了不少經驗。而隨著本區域互聯互通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未來,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又將有怎樣的市場機遇呢?
中國鐵路“下南洋”
近年來,乘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中國鐵路技術也積極“走出去”,在沿線國家結出了不少合作的項目成果,其中,東南亞是重點區域。無論是鐵路現代化升級,還是新建高速鐵路,中國鐵路建設運營企業在東南亞市場落地的一個個項目中,不僅積累了中國鐵路技術“走出去”的寶貴經驗,奠定了深耕這方市場的基礎,也提供了中國鐵路技術國際化發展的積極示范。
一方面,中企建設的這些鐵路項目大多進展有序,完成率高,讓鐵路在東南亞民眾生活里“看得見、摸得著”。2016年12月,中老鐵路全線開工;2018年6月,雅萬高鐵全面開工,中國鐵路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依然力排萬難,推進工期,不時回應國際社會關切;也有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這樣的國際盛會上,由中印尼兩國元首共同下達指令,啟動并直播雅萬高鐵測試段試運營,接受各界檢驗的底氣。
另一方面,成套的技術和靈活的融資也緩和了東南亞國家的財政壓力,減輕其發展負擔。絲路智谷研究院觀察發現,中國是當前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基建的全產業鏈,加上世界一流水平的建造技術,因而成本控制能力優于其他國家,更符合東南亞國家的現實需求。
而融資管理方面,中國鐵路既能用“公”,如國家開發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雙邊貸款和投資;又能用“私”,如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世界銀行等建立融資伙伴關系,并鼓勵私人投資、“商對商”的合作,擁有更加多元的基礎融資新結構。
此外,中國鐵路企業“出海”,也堅持分享先進的技術要素、創造新的民生利好及開展良好的生態作業等。例如,中泰高鐵合作中,中方將轉讓11個高鐵建設領域的技術;中老鐵路建造期間,項目雇傭了7000名老撾籍員工;毗鄰老撾亞洲象自然保護區的施工路段上,兩座超10公里的穿山長大管道高高架起,不占用地上森林,施工均在地下,不擾亞洲象自在游弋……這些生動事例的背后,都是中國鐵路企業“走出去”過程中,踐行社會責任的一份擔當。
如今,中國鐵路已積累了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服務東南亞鐵路網建設的豐富經驗,既在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的老撾北部山區斷層、溶洞、鹽礦、水系等多種復雜環境中,建造了“不是在天上就是在洞里”的綠色環保電氣化鐵路;也攻克了雅萬高鐵沿線火山、滑坡、地質活動斷裂帶等高鐵建設里最讓人頭疼的“攔路虎”,將“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氣魄與現代化發展中“硬基建”實力充分帶進東南亞。
希望“聯”起來的東南亞
截至2023年6月3日,中老鐵路開通運營滿一年半,這條客貨兩旺的跨國鐵路被不少海外媒體譽為“黃金通道”。中老鐵路建設過程和營運初期的“疑慮”之聲不攻自破,隨之而來的民生、經濟發展示范效應和區域經貿發展帶動作用,給東盟其他有意發展鐵路交通的國家提供了示范。走向通車的雅萬高鐵頻傳捷報,也如春風化雨,在更多渴望發展的東南亞民眾心里播撒甘霖。
《柬中時報》2023年6月14日消息稱,柬埔寨首相洪森在內閣全體會議上再提高鐵計劃,要求各部門齊心加快推進實現柬埔寨“高鐵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此前,循著中老鐵路盈滿希望的行駛聲音,柬埔寨政府計劃將境內兩條鐵路升級改建為高鐵。
此外,東盟多國政府加強區域聯通意愿增強,行動增速。2023年5月31日,老撾前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在中國云南參加活動時致辭表示,中老鐵路讓老撾一躍成為東南半島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現在老撾正在積極與越南、柬埔寨、泰國等東盟國家探索對接中老鐵路,瀾湄地區互聯互通建設正在持續推進。
2022年1月,泰國巴育政府成立專門委員會,堅決推進連接泰國、老撾和中國的鐵路項目。目前,中泰首條高鐵線路曼谷—呵叻段已有1份合同完成施工,10份合同正在施工中。
實際上,發展本國交通基礎設施,加強東盟區域內互聯互通,一直是多數東盟國家發展的題中之義。隨著區域互聯互通水平的提升,東盟國家探索進一步互聯互通的意愿正變得更為強烈,基建市場的新需求也有望得到持續釋放。
合作:有基礎、有意愿,更有前景
當東盟國家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的意愿遇見“中國方案”,除了中國企業提供的“定制化”服務外,中國與東盟國家天然的區位優勢與貿易連接,也將助力雙方未來的進一步合作。
近期,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繪制了中國鐵路“出海”路線圖冊,包括建成的和正在規劃的跨境鐵路。其中,有望與東南亞“互聯互通”的幾條線路備受關注。CNBC援引欣里希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斯蒂芬·奧爾森的分析認為,這將影響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進程,促進更深層次的經濟一體化。
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分析稱:美國人均GDP是東南亞的6~7倍,歐洲則是東南亞的4~5倍,東盟超越它們,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可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依存度之高不可想象。巨大的貿易量和高漲的相互依存度,亟需龐大的物流運輸網絡來支撐。反之,有了運輸和物流網絡,貿易規模也會發展得更大,區域內就有更活躍高效的要素配置、流動與重組。
例如,中老鐵路通車后,和萬象一橋之隔的泰國廊開府邊境進出口額立即大幅增長,運輸量從2020年12月的116552噸增長至2021年12月的304119噸。區域交通互聯互通的利好正以具象的數字呈現在人們眼前,對于中國與東盟國家而言,開展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不僅是謀求自身發展的大事,也是推動區域繁榮的好事,在既有合作項目的基礎之上,在不斷釋放的市場需求之中,我們相信雙方在此的合作前景也必將一路花開。
01 /東盟每年至少需要11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以支持未來增長,而實體、機制、人員的互聯互通都離不開基建的進步(圖源:《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 2025》)
02 /印尼雅萬高鐵聯調聯試綜合檢測列車在田間地頭行駛(圖源:新華社;攝影:徐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