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蕊
泰國約有34000座佛教寺廟,它們既是普通人禮拜、沉思以及街坊生活圍繞的中心,也是主要的社會教育和慈善機構。僧人化緣所得,有一部分會轉交到有需要的人手上,泰國的佛教精神和現代社會也在此合而為一。
作家江南在《此間的少年》中懷念“汴京大學”時寫道:青春是一場永志的劫數,謹此獻祭以終將失去的美麗。在泰國的三千佛塔煙云下,“一條龍”式地拜訪清萊“三廟”,或許可以遇見此間的泰國,及其背后透出的思想光亮。
萬佛之國,“大成于”清萊
有人說,看過一座寺廟,等于見過所有的寺廟。但在萬佛之國泰國,寺廟的功能和建筑風格所異甚多,即使不是佛教文化和靈性世界的愛好者,也能在游覽中收獲建筑之美感、設計之巧思等,這讓每位到泰國旅游的人,打卡清單都至少有一座寺廟。
提起泰國的寺廟,曼谷的大皇宮、臥佛寺,清邁的雙龍寺,芭提雅的真理寺等,都是游人明朗于心的佛教文化圣地。位于泰國最北端的清萊府,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老撾相連,則更以金三角、長頸族村等地點聞名。但近年來,位于清萊的白廟、藍廟和黑廟,集成了寺廟的華麗與輝煌、宗教風情的濃郁、色彩的顯著與涂飾的別具一格,海納傳統、現代乃至超現實的陳設,逐漸與前幾者齊名,頻頻上榜“值得去的寺廟”。
泰國東北部曾是泰國文明的搖籃之一,除了代表東南亞文明發展巔峰的班清文化遺址在那里被發現外,還有多處文明的痕跡在其林木之下,歷劫重光。因而,清萊府內的山林、溫泉、河流,也容納了由古至今的泰國文化和佛家精神,即使不是專程拜訪寺廟,也能在叢林掩映之間,洞見遠古智慧留下的問候。今天,現代化的寺廟立于其間,則更顯拉瑪四世、五世主政后,泰國人的開放包容與兼收并蓄意識。
游人經過清邁啟程清萊,一路由南至北,會先后路過潔白無瑕的白廟、以藍色為主調的藍廟和黑壓壓一大片的黑廟,“三廟”均以耀眼、宏偉示人,仿佛一天之間,便走過了天堂、人間、地獄三界,不由將佛家之言“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熟稔于心。不過,設計者在建造之初,并未單單采用三界的意涵,也沒曾想聳立在清萊土地上的三座廟宇,以如此這般的默契在人們的閱見里遙相呼應。
事實上,在清萊“三廟”中,只有藍廟是真正的寺廟,供奉著接受禮拜的大佛像,游人入內,需嚴肅地整理好儀容;白廟和黑廟稱之為“博物館”則更為貼切,博物館向來是凝聚奇珍異寶、提煉文明歷史與精神世界的場所,這里也是盡然。“三廟”分別由三位藝術家主持修建、修繕,其間采擷來的珍物和別具匠心的造境,蘊含了藝術家對佛教傳統及其現代精神的上下求索,流露著這個有95%的人口信仰佛教的國度,人們的死生哲學。
祛惡向善的白廟
從清邁北上清萊,最先到達的是白廟(Wat Rong Khun),也叫白龍寺、靈光寺。白廟整體建筑通體雪白,從遠處看,潔白如雪,晶瑩透亮,遇上陽光明媚的時候,整座寺廟在泰北澄藍天空的照看下,更為耀眼,仿佛藍色大海里,那顆最為驕傲的白色珠玉。第一次路過的游人通常以為,這是纖塵不染的瓷磚所筑。走近一看,才發現,是白色涂料和玻璃亮片造就了此間的圣潔。白廟的檐角還鑲上了銀鏡,素白與光耀交相和諧,在柔美、優雅之中,增添了尊、圣之意,寓意著佛的智慧與靈光照耀全宇宙。
從入口參觀白廟園區,會路過不允許走回頭路的奈何橋,橋下是等待普渡的眾生掙扎相,環繞眾生池的,則是更大的一池清水,藍天白云漂泊其上,更有接近天堂之感;奈何橋的橋尾是持器械把守的兩員神將,只有一心向善的人,才能通過并升入天堂;越靠近白廟主殿,道路兩旁的守護神面目則越為祥和,以示佛家的慈悲為懷、向善以至臻……再往后走,是有著明顯打理痕跡的花園,還有財富鐘、許愿池等,以載人們現世之需。
這樣的建筑格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泰可素王朝第六位國王呂泰撰寫的泰國佛教教科書《帕鑾三界》里,令人憧憬的華美天道。天道內彌散著悅音,擁有供眾神玩樂的大花園;花園附近的池塘波光粼粼,蘊藏閃電般耀目的光;玉石散落其間璀璨而奪目,摸起來更是溫潤軟滑;樹木像恭謙的君子,以“禮”開路……從古至今,泰國人極力描摹美善之境,不過是為了讓“祛惡向善”,成為人們不滅的信仰。
白廟背后的設計建造者,是已故的泰國著名藝術家Chakermchai Kosipipat(許龍才)。窮盡畢生來探索佛教文化精奧、遍訪泰國皇家和民間大小廟朝、覽觀瑰瑋佛教壁畫藝術的許先生,早年曾用畫卷將自己為之癡醉的佛國世界示人,晚年則在白得純潔、干凈、透徹的夢境感召下,瞄準了建筑藝術。
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死亡能阻止我的夢想,但不能阻止我的項目”。據了解,始建于1998年的白廟,直到今天,仍由許先生培養出的數名弟子主持施工。在許先生的設想里,白廟園區將有九座建筑,共同組成“九天”圖,作為對佛祖的供奉。
“九天”即佛家九重之外的高天,因其無限高遠,又含難以抵達、遙不可及之意,無論是許先生從夢境走到現實,對建造白廟的堅持;還是泰國人從泰可素王朝時期蘭甘亨王將佛教文化引入后的吸收與傳承,都讓我們看見,“九天”雖然高遠,卻一直存在于泰國人的心里。
珍視現世多姿的藍廟
別過有著瓊樓玉宇的白廟,迎著北上步伐而至的是“五彩繽紛”的藍廟(Wat Rong Suea Ten),又稱舞虎寺,于2016年建成完工,是一座非常年輕且用色大膽的寺廟。
與白廟全身雪白無瑕的設計不同,藍廟整體呈湛藍色格調,鑲嵌著華麗的金色花紋,還有紅、橙、紫、綠等顏色的飾物點綴其間,彩色燈條懸掛壁上,艷麗而靜謐,神秘且魔幻。
主持修繕藍廟的新晉藝術家Phuttha Karbkaew表示,希望人們走進藍廟的第一感覺是舒服、自在、親切,這樣才能拉近人們與佛的距離。從藍廟的地址選在清萊鬧市附近也可以看出,設計師本人對這座廟宇實用性和擁抱人們現世生活所寄寓的期待。
藍色是泰國國旗正中間的顏色,代表泰王,象征著泰國皇室的地位。同時,藍色在泰國也寓意著深度和穩定。泰國佛教徒深信,藍寶石會散發讓人冥思祈禱的力量,會抵抗邪魔外力并賜予安寧平和。因此,可供人們日常朝拜的藍廟主殿內外側均粉刷著深沉的藍色,其用意也不言而喻。
藍廟主殿內還有一尊通體雪白的大坐佛,淺藍色的燈光浮沉其表,更傳遞著人要靜心方可事佛禮的隱喻。藍廟的大殿穹頂,則有栩栩如生的佛像壁畫,一幅銜接一幅,以鎏金的線條區隔,莊重而誠摯,為新老信徒持續講述著釋迦牟尼的一生,絲毫不將來訪人放置于理所應當熟知佛法的位置,含蓄而內斂地,等待人們踏進佛門。
藍廟殿內,龍角挺立、呈昂首之姿狀的金龍沿著檐角飛舞;藍廟殿外,矗立多座張揚而妖嬈的舞龍雕塑……藍廟到處是漲滿氣勢的龍元素,也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相傳,此前藍廟這一地方虎患嚴重,為了鎮壓虎威虎事,才落成這座佛殿,希望能用龍來鎮住猖獗的老虎。Phuttha接手修繕后,也繼續放大著龍的元素,不改變鄉民歷久持之的說法。
藍廟很小,10分鐘就可以逛完;藍廟的故事也不多,很快便可以講完,因為它從設計之初便秉承將禮佛的便利性更好地讓渡于民的理念,它不炮制象征,而是盡可能“留白”,等著人們來訴說故事與檢視生活。
敬生畏死的黑廟
清萊“三廟”之行的最后一站,是以象征著地獄而聞名的黑廟(Baan Dam Museum),又稱為黑屋。它是泰國鬼才藝術家Thawan Duchanee歷時36年孵化出的作品,也是他的私人住宅、園林和墓地。
黑廟之所以黑,是因為它的主體建筑全部用柚木制成,整體色調偏灰黑、深棕;每逢泰北旱季,干澀的柚木帶來的陰郁之感倍增,還散發著名木所貯存的彌生和腐爛氣息,詭異的同時,也更與神秘的自然相融相生。
人們之所以謂之“地獄”,是因為Thawan行至世界各個角落,帶回了大量物品展陳其間,有遠古時代的獸骨和獵殺工具,有水牛角制成的巨型座椅和動物皮翻卷成的風鈴裝置,更有許多叫不上名但可知為生物一部分的材料制成的人魔難辨的猙獰浮雕……而黑廟里的桌子、椅子、扶手也多為生物殘骸鑄造,其上又擺放著五花八門、形態詭異的動物標本,這讓踏入其間的人,難免心生惶惶。此外,泰北明媚的陽光也和黑廟室內的昏暗形成了鮮明對比,不打燈的設計,讓游人對朗天之下的漆黑之境猝不及防。
除此之外,藝術家對于這些物品的擺放方式、排列組合,也透露著并不簡單的想法;黑廟主殿外的林木間,還坐落著十幾座頂著直指云霄的牛角元素的小黑屋,它們均在等待更多的訪客前去閱讀。
有人認為,黑屋展品的主題是“死亡”;也有人說,這是“殺戮之心”的體現;還有人說,并不是所有“黑暗”都是可怕的。Thawan并沒有給他的收藏留下說法,但筆者看見了一個更具現實意義的思考:Thawan尊愛佛教文化,像佛陀一樣展開了穿越世界的旅行,更像佛陀一樣,看見了世間的苦難與滄桑;那些獸皮和獸骨,便是心中有佛的人,在旅途中目睹的疾病、衰老和死亡。
冥滅、消逝、亡故一直無解,好在,Thawan進入沒有答案的域界前,為自己的身前事留下了一整座“答復”。
《法華玄義》有曰:“釋論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圣。”心之所向,金石為開。或許,走遍清萊“三廟”,遇見的不只是泰國文化的死生之說,更是在佛教精神滋養下的百般人生。 (本文圖片除特別備注外,均來源Flickr)
01/ 通體雪白的白廟與湛藍池水相映成趣
02/ 在白廟,走過奈何橋,來到天堂門(圖源:traveltalktours)
03/白廟奈何橋下,等待普渡的眾生(圖源:traveltalktours)
01/ 藍廟正殿(圖源:mychiangmaitravel)
02/藍廟的佛像均以藍色和白色為主
03/藍廟的守護神像
04/游客在藍廟內拜佛(圖源:馬蜂窩)
05/用柚木建造的黑廟
01/ 黑廟里擺放著鱷魚皮
02/黑廟設計師收集的遠古貝類(圖源:mychiangmaitravel)
03/在濃綠森林里更顯陰郁的黑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