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曉平 高露 劉亞芳
摘要 勤工助學作為組織實施勞動教育的具體實踐活動,不僅為勞動實踐提供真實場域,而且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勞動教育元素融入高校勤工助學體系是對高校資助育人內容的重要拓展,對探索新時代資助育人的有效路徑和完善資助體系具有重要作用。當前,高校勤工助學體系主要面臨著組織管理統整失當,實施主體育人理念缺位,評價體系功能失位等問題。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勤工助學體系的改革路徑在于:立足審思管理制度整合勞動資源,創設實踐情境提升育人實效,優化評價體系推進持續改進。
關鍵詞 勞動教育;高校勤工助學;資助育人;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4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在教育內容中強調“高等學校要結合學科和專業積極開展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1]。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普通高等學校的勞動教育目標內容中提出“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提高勞動自立自強能力”[2],這為高校勤工助學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充分表明了勤工助學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有力途徑。從勞動教育視角審視當下高校的勤工助學體系,是值得思考的議題,有利于深入挖掘勤工助學體系蘊含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價值,提升高校的勤工助學工作質量及育人水平,以及加快勞動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學各環節的有效落實。
1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勤工助學的內涵與價值
1.1高校勤工助學的內涵
勤工助學是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實踐活動[3]。在勞動教育視域下,對高校勤工助學體系提出以下要求:第一,統籌性。高校勤工助學體系的管理架構應當統籌協調崗位提供部門和勞動教育資源,保障學生主體地位,協同共育形成合力。第二,育人性。高校勤工助學體系的價值取向應轉向培養勞動價值觀念和勞動精神,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第三,科學性。高校勤工助學體系應不斷改進評價方式和優化評價工具,構建適應新時代的評價體系,推進評價科學合理、公平公正。
1.2高校勤工助學的價值
首先,提供勞動實踐場域,促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發揮[4]。樹德功能體現在勤工助學為踐行與體悟道德規范提供真實的情境,道德規范不再局限于口頭或者書本,而在具象的、身體力行的勞動實踐中感受,激發實踐者的情感認同。增智功能體現在勤工助學為見識和智慧的提升提供思考空間,在公共服務類普適性崗位提升基本生存生活的技能,在學科專業類的崗位深化專業文化知識的學習,在企事業單位實習崗位增加職業經驗和鍛煉實踐應用能力,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認識與提升自身,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和入世智慧。強體功能體現在勤工助學提供了強身健體的鍛煉場域,在生產、服務性崗位工作中注重手腦并用、身心參與,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育美功能體現在勤工助學為感知和創造勞動之美搭建審美平臺,在全方位勞動中直觀感受認識勞動之美,同時在與他人建立的關系中感受人性之美,在勞動實踐中提升審美并逐漸走向創造美。
其次,達成勞動教育目標,促進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能力習慣的勞動素養培養[5]。第一,崗位內容包含公共服務、學科專業等,通過系統學習并運用所學知識、技術、方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生可獲得契合未來職業需要的勞動技能鍛煉并養成勞動習慣。第二,崗位設置注重日常生活、生產和服務性勞動多種形式,學生經歷真實勞動過程,利用能力與優勢創造價值,體會勞動艱辛與快樂,牢固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2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勤工助學體系的現實困境
2.1勤工助學體系組織管理統整失當
首先,組織管理層面考慮不充分。具體表現為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中設崗部門的勞動育人職責不明晰,設崗教師育人主體勞動教育作用發揮不明顯,同時,長期以來各司其職的思維慣性忽略了育人主體間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協同育人合力不集中。此外,在人員配置、經費落實、場地安排、培訓指導與崗位設置等方面存在力度不足的問題,勤工助學活動組織管理、保障、監督、激勵懲罰等機制建立不夠成熟,育人機制作用不健全。
其次,勞動資源配置與學生發展需求不匹配。如學生認為勤工助學崗位難度、時間花費和辛苦程度存在差異[6],勞動獲得感缺失,其主體地位被忽視。崗位內容以勞務型、事務性工作為主,與學生專業學習、就業職業發展的聯系不緊密,工作內容機械重復,技術含量較低,陷入“沒有教育的勞動”的困境,導致勞動教育內容的空心化。
2.2勤工助學實施主體育人理念缺位
首先,對勞動育人職責認識不足。如有些教師把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視為協助完成工作的助手、同事,對自身勞動育人職責認識不足,滿足于分配工作任務和驗收成果,偏離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些心態和行動導致一定程度上學生對勤工助學的滿意度不高,勞動價值認同效果不佳。
其次,對人才培養的發展性認識不足。實際指導內容多為與崗位相關的業務與技巧,與生活學習、專業發展、職業規劃等相關的人文關懷和發展指導涉獵較少,未能充分發揮勤工助學在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方面的育人優勢[7]。同時,在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的重視程度不夠,實際培養過程中沒有充分體現勞動教育功能,學生難以理解理想信念與勞動價值觀、人生觀之間的統一關系[8]。
2.3勤工助學評價體系功能失位
首先,獎懲督導措施局限,難以發揮以評促優的激勵功能。部分學校的評價指標圍繞學生工作態度、能力、質量、效果進行設計,主觀性較強,評價結果趨于平均化,素養提升的促進作用不顯著。勤工助學管理部門對評價結果的認定方式一般根據分管部門的評價結果進行直接認定,忽視了評價過程的監管、評價結果的督導,不利于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勞動氛圍。
其次,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缺失以評促改的調控功能。評價方式多以崗位實踐結束的一次性評價為主,缺乏全過程評價工具,學生無法在勞動過程中進行有效反思和改進,導致無法關注學生的發展差異和動態評價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效果。同時,在設計評價內容時,不同崗位未能實施分層次分類別的差異化考核辦法,指標過于單一化[9]。
3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勤工助學體系的變革路徑
3.1審思管理制度整合勞動資源
首先,加強規范化管理,完善勞動教育制度體系。第一,明確組織管理架構,形成全方位勞動育人格局。學校設置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全面領導勤工助學工作,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執行,學校各職能部門協調配合。資助管理中心下設有勤工助學專項工作組,具體落實各項工作。第二,細化政策制度文件,強化勞動育人導向。學校按照《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3]制訂政策制度文件,在明確組織架構、崗位設置、酬金標準、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和細化勤工助學崗位的勞動育人職責,形成規范化的長效機制。
其次,整合勞動教育資源,保障精準化設崗。第一,拓寬整合校內外崗位資源,精準設置崗位職責。開發學校各部門處室、大學生一站式服務中心等普適性崗位,增加實驗實訓、教學科研等專業性崗位,引進寒暑假校外實習實踐崗位。同時,根據校內外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和學生參與人數定量,根據實際工作內容定責,保障科學合理的崗位配置。第二,優化設計崗位運行模式,精準調配崗位人員。開發固定性、臨時性崗位,崗位模式上實行定崗不定人的靈活用人模式,形成多種勞動形式的實踐渠道。第三,拓展勤工助學崗位內容,精準對接學生需求。崗位包含以公益勞動、后勤服務、安全保衛類為內容的勞務型崗位,以網絡管理、多媒體操作、設計宣傳為內容的技能型崗位、以助研、助教、助管為內容的智力型崗位。第四,啟蒙職業興趣探索,精準匹配學生興趣。根據霍蘭德人職匹配理論,學生在上崗前進行職業興趣測試,根據所屬類型可精準選擇與興趣和性格特點相匹配的崗位。
3.2創設實踐情境提升育人實效
首先,創設多元化活動模式,激發勞動內生動力。第一,賦能勞動教育課程和培訓體系。搭建勞動教育通識、專業融合與能力拓展等課程架構,納入專業教育、安全教育、法律教育、就業創業教育等內容,培養學生將所學技能應用于勤工助學的勞動實踐。第二,構建勞動能力提升場域。在完成勞動課程的基礎上,與興趣類社團、公益組織、勞動實踐基地等進行聯動,找準學生的興趣點,提升勞動綜合素質。
其次,常態化開展思想引領,塑造勞動價值觀。第一,重視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通過誠信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逐漸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融入學生的勞動意識中,引領學生釋放勞動熱情,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第二,開展過程性指導和關懷。在培養過程中設崗單位或指導教師應注重細節的把握,提供針對性指導、人文情感關懷以及個性化咨詢解答等,助力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和效果,同時,在勞動實踐和人際互動中提升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形成勞動價值認同。
3.3優化評價體系推進持續改進
首先,引入多元化評價內容,確保評價激勵效果。第一,建立育人質量跟蹤體系,過程化關注學生成長。針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勞動能力進行常態化跟蹤考察,對照崗位能力需求與學生勞動素養,形成“評價―反饋―提升”機制。第二,培優選樹宣傳勞動典型,引領學生厚植勞動情懷。年度評選崗位實踐先進個人,并進行自強之星等優秀學生事跡的宣傳報道,同時,增設勞動文化長廊、事跡分享會等宣傳方式,突出朋輩示范輻射和激勵作用。
其次,設計智慧化評價工具,構建與時俱進的評價體系。第一,基于智慧化平臺開展綜合評價。依托智慧校園第二課堂學習平臺,貫穿崗前培訓、崗中小結、崗后總結的全過程,融入勞動教育元素進行崗位培訓和考核,量化考查學生勞動知識掌握和技能提升程度。第二,依托勤工助學反饋記錄平臺。學生按時打卡工作記錄、總結收獲感悟并反饋疑難問題,指導教師定期解答問題、鼓勵指導和意見反饋,實現勞動實踐全過程的監測與紀實評價,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激勵功能。此外,勤工助學記錄將作為勞動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形成勞動教育評價單納入學生檔案。
基金項目:天津市大中小學資助育人研究中心支持(JJSZY202209001)。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EB/OL].(2020-3-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 t20200326_435127.html.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 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的通知[EB/OL].(2007-06-26).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5/s7505/201809/t20180903_347076.html.
[4]劉建軍,王婷婷.論勞動育人功能的四個維度[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10.
[5]李珂.生命歷程理論視域下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省思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22(12):233-242.
[6]孫倩茹.新時代勞動教育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9):85-88.
[7]陶森,趙垣瑋,馬德剛.新時代大學生勤工助學的勞動教育作用發揮研究——以天津市某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21(1):187-189.
[8]樂曉蓉,胡蕾.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考量與整體推進[J].思想理論教育,2020(5):96-101.
[9]劉冰.以勤工助學為載體的大學生勞動教育探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6):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