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于冬梅團隊近日刊發于《中國公共衛生》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我國6~17歲學齡兒童主要食物攝入不均衡。
該研究利用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國兒童與乳母營養健康監測(2016—2017年)”中的膳食調查數據,分析我國6~17歲兒童主要食物的日均攝入量,以及主要食物日均攝入量占中國學齡兒童膳食寶塔推薦量構成比分布情況。研究人員在全國31個省份抽取275個監測點開展營養健康監測,有效樣本量為16042人。結果顯示,6~17歲兒童糧谷類和畜禽肉的日均攝入量,超出中國學齡兒童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的比例分別為58.43%和76.06%。而全谷物和雜豆、新鮮蔬菜、新鮮水果、堅果、魚蝦類、奶類及其制品、大豆類的日均攝入量較低,低于推薦量60%的比例分別為80.55%、76.21%、85.21%、88.99%、79.67%、86.93%和70.81%。研究團隊建議,依據《中國學齡兒童膳食指南(2022)》,對6~17歲兒童加強宣教,指導其合理選擇食物,改善飲食行為。
研究結果還顯示,6~17歲農村兒童糧谷類和薯類的日均攝入量高于城市,城市兒童其他食物的日均攝入量均高于農村。東部地區兒童糧谷類和薯類日均攝入量低于中西部,其他食物的日均攝入量高于中西部:中部地區兒童大豆類日均攝入量高于東西部。對此,研究團隊建議,對于不同類型地區兒童食物的選擇要采取分類干預措施。
(衛文/薦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王慧教授團隊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食品科學與營養學評論》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低劑量攝入大蒜可有效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炎癥標志物水平。
據相關研究報道,大蒜有抗血脂、抗高血壓、抗甘油等特性。然而,對大蒜是否真能降低血脂水平,業界仍然有爭議。王慧教授團隊從血脂、肝功能、血壓和炎癥指數4個方面,通過對1333名受試者(752名攝入大蒜補充劑.581名攝入安慰劑)的檢測指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攝入大蒜可顯著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的水平,特別是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低劑量和長期干預(大于90天)效果更為顯著。此外,研究還發現,攝取大蒜可顯著降低炎癥指標IL-6和TNF-a的水平。
(衛文/薦稿)
法國巴黎大學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到中年時,那些經常睡眠不足的人,尤其是長期每晚睡眠時間少于7小時的人,同時罹患兩種以上嚴重慢性疾病的風險更高。
研究人員對8000名年齡在50~70歲的受試者的睡眠行為和健康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首先,研究人員分析了受試者在1985年的睡眠行為。受試者當時的平均年齡為50歲且沒有任何慢性疾病。受試者中約40%的人每晚睡眠時間少于7小時,約三分之一的少于5個小時。然后,研究人員繼續跟蹤研究年齡為60~70歲且每晚睡眠時間少于5個小時的受試者。研究結果表明,與每晚睡眠時間為7個小時的人相比,長期睡眠不足的人患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要高出30%~40%。值得注意的是,與睡眠良好的人相比,有睡眠障礙的人同時患兩種以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在50歲時要高出30%:60歲時要高出32%;到70歲時要高出40%,其過早死亡風險也要高出25%。
研究人員稱,出現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癥、冠心病、中風、心衰、慢阻肺、慢性腎病、肝病、抑郁癥、癡呆癥、風濕和類風濕等。研究人員稱,長期睡眠障礙會影響人體多個系統,而這些系統的慢性失調則會導致出現常見的慢性疾病。
(楊光平/編譯)
美國羅格斯大學《實驗生理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經常熬夜的人可能會增加其罹患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51名沒有心臟病和糖尿病的受試者進行了跟蹤調查。受試者按睡眠行為被分為早睡早起組和經常熬夜組。在為期一周的時間里,研究人員測量了受試者的胰島素并采集了呼吸樣本,以分析他們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情況。結果表明,早睡早起組對胰島素的抵抗較低。在休息和運動時,他們比熬夜組消耗更多的體內脂肪。經常熬夜的人更有可能出現胰島素抵抗,血糖升高,最終導致發生2型糖尿病。更重要的是,經常熬夜的人平時運動或更少,更容易導致脂肪在血液中積聚,這可能為心臟病埋下隱患。
研究人員稱,遵循大自然的晝夜節律對我們的健康很重要。經常熬夜的人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改善自己的睡眠行為。
(楊光平/編譯)
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國醫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排除其他生活方式的風險因素后,母親食用超加工食品似乎與她的后代超重或肥胖的風險增加有關。
超加工食品,如包裝烘焙食品和零食、碳酸飲料和含糖麥片在現代西式飲食中很常見,與成年人的體重增加有關。目前尚不清楚母親食用超加工食品與后代體重之間是否存在聯系。為了進一步探索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從美國護士健康研究Ⅱ (NHS Ⅱ)和今日成長研究(GUTS Ⅰ和Ⅱ)中提取了14 553名母親(45%為男孩,在研究登記時年齡為7~17歲)所生的19 958名兒童的數據。
NHS Ⅱ是一項正在進行的研究,追蹤了1989年年齡在25~42歲的116429名美國注冊女護士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從1991年開始,參與者每四年使用驗證過的食物頻率問卷,報告她們的飲食。GUTS Ⅰ研究始于1996年,當時16882名國民保健服務Ⅱ參與者的兒童(8~15歲)完成了最初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問卷,并在1997年至2001年期間每年進行一次監測,此后每兩年進行一次監測。
研究人員還考慮了一系列與兒童肥胖密切相關的其他潛在影響因素,包括母親的體重(BMI)、體力活動、是否吸煙、生活狀況(是否有伴侶)、伴侶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孩子的超加工食品消費量、體力活動和久坐時間。
結果發現,有2 471名(12%)兒童在平均4年的隨訪期間出現超重或肥胖。母親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增加其后代超重或肥胖的風險。例如,產婦超加工食品消費量最高的一組(12.1份/天)比最低的一組(3.4份/天)風險高26%。
研究人員建議,母親們或許可以從限制超加工食品的攝入中受益,飲食指南應該完善,消除經濟和社會障礙,以改善育齡婦女的營養,減少兒童肥胖。
(曹淑芬/編譯)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國婦產科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抑郁癥確實與男性和女性生育孩子的可能性較低有關聯。
研究人員利用芬蘭獨特的登記數據,對1960年至1980年在芬蘭出生的所有男性和女性的抑郁癥診斷與生育孩子的可能性、孩子的數量和第一次生育年齡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參與者超過140萬。研究結果顯示,抑郁癥與男性和女性生育孩子的可能性和數量較低有關聯,抑郁還與頭胎出生年齡稍低有關。
研究還發現,患有輕微抑郁癥的男性生育孩子的可能性更低,被診斷為抑郁癥的男性生育孩子的概率比沒有抑郁癥的男性低33%:被診斷為抑郁癥的女性生育孩子的概率比沒有抑郁癥的女性低15%。
一個重要的結果是:抑郁癥的嚴重程度與生孩子的可能性有關。對男性,即使是輕微的抑郁也與生孩子的可能性較低有關;而女性,只有嚴重抑郁才與生孩子的可能性較低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該項研究表明抑郁癥是導致不易生育可能的因素之一,這就是為什么抑郁癥的早期預防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可以通過增加精神衛生專業人員來實施及時的抑郁癥篩查,也可以由婦產科醫生和婦女保健提供者進行篩查。對男性來說,應該考慮抑郁癥的嚴重程度,因為與女性相比,比較輕微的抑郁癥可能就會對他們的健康和行為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
(曹淑芬/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