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身邊常常會發現很多人對肺功能的好壞有錯誤認知。例如,跟有吸煙習慣的朋友聊吸煙對肺功能所造成的影響時,對方通常都會這么回答我:“我的肺功能還算正常,因為我的肺活量有4000毫升。”
沒錯,我發現許多朋友都認為肺活量越大就代表肺功能越正常。肺活量確實代表著從深呼吸開始到吐氣后的空氣總量,不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雖然身體的呼吸機能處于衰弱狀態,但肺活量的數據高于平均值以上的案例并不少見。日本職業棒球選手大谷翔平先生,據說就擁有6000毫升的超大肺活量。但相反的,去年因患嚴重的慢阻肺而逝世的日本落語家桂歌丸先生,也有4000毫升的肺活量。
成年男性的平均肺活量為3500毫升,成年女性則為2500毫升。大谷翔平身為一名頂級的運動選手,肺活量的數據遠超一般人,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但患有慢阻肺的桂歌丸先生,肺活量卻也有4000毫升,各位會不會覺得訝異呢?所以,你想要診斷呼吸系統的機能是否正常,并不是將肺活量視為參考數據,而是以深呼吸狀態下的“一秒內所吐出的空氣”數據作為基準。
其實,運動員和慢阻肺患者在一秒內所吐出的空氣百分比上有很大的差異。運動員在自己吸入6000毫升空氣后,可以在一秒內全部呼出;而慢阻肺患者在吸入4000毫升空氣后,一秒內大約只會呼出1500毫升空氣,剩下來的2500毫升空氣則會殘留在肺部。這種殘留肺部的空氣則稱為“殘氣量”,慢阻肺病人的病情隨著殘氣量增多而加重。
即使有辦法吸入4000毫升的空氣,但只要沒辦法一口氣呼出來,只要稍微運動一下就會出現喘不過氣的狀態。就像是一輛原本馬力有4000的車,但經過長期使用后開始老化,駕駛時會有1500的馬力無法發揮出來。這種狀態下,再怎么驅動這輛車,都不能展現出新車時期的4000馬力。
將一秒率的正確觀念推廣出去,是胸腔外科醫師的責任。建議大家在肺部的照護常識上,請將關鍵字從肺活量改為“一秒率”,并將這視為“新常識”牢記在腦里。
下面我們要介紹另一種能檢視肺年齡的方法。首先請準備一張面紙,再揉成圓球。請用單手將紙球捧在掌中,并且放到嘴邊的高度,手掌和嘴巴的間距大約為20厘米。接著再一口氣吹出去。經過這么一吹后,現在請檢視這個紙球,大約飛了多少距離?
如果飛了2米以上,代表你的肺年齡為30歲到40歲;一米左右,是60歲。至于50厘米以內的人,建議前往醫院檢查肺功能。
這就是以“一秒率”診斷你的肺年齡。所謂的“一秒率”就是根據一秒量(呼吸時在一秒內可以吐出多少空氣)作為判斷標準。
相對于檢測肺臟呼吸容量的“肺活量”,一秒率是檢測“一秒內可以呼出多少百分比的空氣”。根據這個數據,我們可以概略了解肺臟的彈性,以及氣管的堵塞程度。越是健康的肺臟越有彈性,不會堵塞,而這個數據也就越大。
基本上,肺臟的機能只要喪失過一次,就無法完全復原。但只要能訓練位于肺臟周圍的呼吸肌,就有機會讓呼吸功能獲得提升。簡單地說,雖然肺臟本身沒有肌肉可以鍛煉,但是人體從肩膀到腹部的位置卻有20種以上的呼吸肌,只要善加利用,我們的呼吸就可以變得更加順暢。不過,因為呼吸肌大多存在于人體的深處,所以要是平時沒有善加使用,這些肌肉就容易陷入老化。也因此,我們才會思考如何以訓練肌肉以提升呼吸機能,讓身體狀況更年輕。
只要能每天運動到呼吸肌,就能使肌肉變得柔軟有彈性。而柔軟有彈性的呼吸肌就能有力地進行運作,進而讓呼吸變得更舒暢。另外,作為主要呼吸肌的橫膈膜,也能通過這種呼吸訓練獲得強化。